深度|名家剖析青少年学书法的奥义:取法乎上、坚持、平常心
【编者按】
把文艺送到孩子中去。2023年来临,由澎湃新闻与上海文学艺术院、中国福利会儿童教育传媒中心共同推出“小小艺评家”艺术鉴赏课程,让知名、专业的文艺家带孩子们近距离感受艺术、读懂艺术。
书法,是被封为世界最高写作成就之一的艺术形式。近日,就青少年书法学习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澎湃新闻访问了多位上海书法名家,其以丰富的阅历提点了青少年习书之路如何走得长远的关键,望能对广大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乃至家长们有所启益。
政策助推书法热,专业师资仍现缺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书法教育的日益重视,相关政策文件频频出台,不断强调书法作为艺术美育中的一部分,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出台《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其中明确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指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其中“艺术素养”包括书法;2015年,教育部开始试点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规定“书法特长生加10分”;2017年,上海超21万中小学生迎来首次统一的写字等级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不合格者需补考;2019年,教育部再亮信号,在“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7496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将书法纳入中考高考体系,对于切实推进中小学生书法教育进课堂有直接推动作用”;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美术与书法”成为艺术学门类下属的博硕士培养专业学位之一,书法正式升级为一级学科。
此外,与书法相关的“考点”多次出现在中高考试卷里,我国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已超150所,公务员考试中也要求“书写水平过硬”……可见,书法教育逐渐从中小学体系中的“软任务”变成一项“硬指标”。
“现在学书法的小朋友非常多”,近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文惠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小学书法的孩子多来自“书香门第”或是“书二代”,家庭氛围传承的影响较大。而如今,愈发受到全年龄段关注的书法艺术也在延续其沛然的活力,凸显出新时代下人们对于自身精神需求的一种自觉选择。
据上海市书法协会统计,2022年,全市共有超过3.6万名青少年参加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篆刻考级。并且,在今年上海青少年书法篆刻展中,书坛“后浪”也展现出基本功扎实、取法多样、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理念不断渗透的风采。
“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全国形成了青少年学习书法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令人鼓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朱涛了解到,目前,全日制学校中也增添了许多书法专用教室和书法教学设备,有的硬件设施比社会力量举办的书法班更好。
但他也观察到,师资仍是书法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短板。大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学生很难在学校获得真正有深度、有质量的书法课。对此,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潘善助也曾称,当前高校培养出来的书法人才很多只能流入社会培训机构,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如何与中小学师资衔接,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在这些政策里,田文惠特别赞同《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中要求的“各科教师都要在板书、作业批改和日常书写中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学生认真书写的榜样”。
她表示,虽说许多课堂上板书使用的媒介从黑板粉笔变成了电子屏,但对于教师书写的把关和板书的训练依然不可偏废。“小学生以楷书为主,到了中学,大多孩子也是跟着老师的板书学写连笔字、学行书,言传身教不可小觑。因此,学校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成为孩子学习书写的第一责任人。”
磨品质、受滋养,青少年习书益处多
书法,渗透于每一位中国人的民俗民情和日常生活之中。
不同于普通的书写,从三千年前至今,书法作为艺术的一门,点画间建构千变万化的字形和跌宕起伏的篇章。看似极简朴素,其实综合了书写技法、章法思维、美学品味、人文修养及性情境界,内涵丰富、充满诗意。
我手写我心。习书50余年,朱涛认为,书法的美妙之处在于:通过长时间的磨练,书者在创作中把自己独特的情感、审美、性格、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融入到技法和章法中,形成如歌如舞的表达韵律和节奏。“书法作品中的气韵、神采、意境,是书者精神内核的外在表现。”
而在书法家们看来,从小练习书法,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颇有助益。
首先,学书法的孩子明显“坐得住”、“有规矩”。写书法,须凝神静气,心、手、眼三者并用。这种专注力的训练,往往能自然提高做事的效率,再加上学书过程中对于勤奋自律、主次格局观的锻炼,都是对核心能力的一种提升。“这么多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学得好的孩子,一般学业表现也不错。不少书法协会的青少年会员在学校都是大队长,考入一流大学的也很多”,田文惠说。
其次,关乎心性修养和审美眼界的提升。书法艺术发源于中国,孩子们往往能在历代法帖中,陶冶于汉字之美,触摸到古人高雅品格和审美意趣的精神滋养。“静心、细心、恒心、爱美之心,练习书法能全面提升人的修养。所谓字如其人,我看到的写书法的孩子,气质、素养都很好”,朱涛说。田文惠也接触到不少学生把书法当成一种精神放松和独处的乐趣,在繁重的学业之余,乐意每天拿出二三十分钟练字,摒除杂念、自得其乐。
再者,一手好字陪伴一生。艺术性外,书法依然兼具实用性。朱涛提到,无论是求学阶段的作业、考试的卷面印象分,还是进入社会后,在社交和事业发展中,花过的功夫会无意中流露,带来无形的益处。回顾自己的历程,他感慨,书法让人懂得感恩、懂得艺无止境;历代经典和作品,让人有不断学习的源泉;以文会友一起品鉴,传承编写字帖,书法让生活丰富而自得。
习书的奥义:勤奋坚持、取法乎上和平常心
除此之外,关于如何学好书法的话题,几位书法家们谈到了青少年书法学习中容易遇到的挑战和误区,并给予了切身的经验与心得。
“学书法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需要一辈子勤恳认真、日积月累,没有捷径可寻。”田文惠说,“如果说有窍门,那只能是‘要走正路’和‘坚持到底‘。”她建议,如有心入书法一道,7岁后,孩子手部肌肉发展基本健全,是一个较为合适的起步年龄。
朱涛也强调,入门路子要正。初学书法,要有好的老师。不一定要拜名家名师,但老师的传统功力要深、要认真负责。而在互联网知识极大丰富的当下,许多平台都能找到书法教学的公开资料。对此,田文惠认为,在书法学习中,线上课程可以作为线下课程的一种补充。如果条件允许,还是有经验的专业书法老师面对面及时指导更好。
而勤奋坚持,也是书法家们不约而同强调的奥义。
田文惠说,现在大城市学书法的孩子多数都有很好的老师,出版物也多,所以在青少年展览中可以看到许多精彩的作品,可谓“起点很高”。然而,青少年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中高考的学业压力,而且大部分孩子入门的初衷往往来自家长的意愿,要把书法贯穿于整个成长阶段,对青少年群体来说,并不容易。
田文惠回忆,2007年被选送入围全市少儿组书法作品的习书者中,如今还在坚持的只有一位。“要从一个少儿书法家走向真正的书法家,这个华丽的转身非常困难,其中会淘汰很多人,如果想有所建树,就一定要坚持。”
唯有爱好,才能抵岁月漫长。她指出,相较于青少年,成人习书大多出于“真正的喜欢”,为此,常能克服挫折、突破局限,到达较高的境界。可见,靠意志坚持不是最好的办法,重要的是能找到书写的乐趣。
6岁起跟随恩师钱茂生先生学书,11岁获全国一等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临习中,朱涛坦言也曾有过无数次的退缩,其刻苦坚持的动力来自父母的鼓励。“希望广大家长也要用好这个助推器,让孩子不要轻易放弃。”
他还分享了一个练字中提高效率的心得——多读帖、多临习、多思考、多请教,留心观察、敢于创作。“要写好字,除了勤奋还要擅长动脑筋。比如,写草书就像是跳舞,对大小、疏密、枯湿、粗细、疾徐、虚实、收放的灵动变化,要有自己的理解。”
另外,针对不少学生习惯学写老师字样的现象,朱涛和田文惠都强调,掌握一定基础后,要注重选择历代经典碑帖临习。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你学王羲之、米芾、文徵明,还是学现在自己老师的字?取法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田文惠说,“现在有不少孩子的高水平作品是被老师手把手‘灌输’出来的。过度辅导的现象,也是我们现在要克服的一点,可能起步快,但长此以往,很难跳出老师的框架和高度,未必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渐繁多的各类书法比赛中,怎么让孩子更多感受书法带来的力量而非功利心?田文惠的答案是,当家长保持一颗平常心,孩子反而成长得更自在、更长远。
书法界有句话,青年看才气,中年看功力,老年看修养。她谈到,艺术领域,除了勤奋还需要灵气、领悟力和创造力。所谓大浪淘沙,要做职业书法家或书法从业者本就不易,成为书坛常青树则是凤毛麟角,何况取得超越时代的成就。因此,希望家长们不要把期待抬得过高,约束了孩子发自内心的兴趣。
朱涛也认为,青少年学习书法,不要老想着为比赛、为考级、为升学等眼前的目的,眼光要放长远,把写字当作一生的事。“开心时、空闲时、哪怕生气时,去练练字,都会让人获得快意和安慰。”
这一笔墨流淌的艺术已有上千年的传承,那么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其精彩的“门道”呢?
通常可以总结为——远看章法,近看点画。田惠文解释,“就像一个人涂脂抹粉,远看效果还好,但是仔细一看就发现差距了。”好的书法作品能让人慢慢品读,体会到书家内心的感受和笔力的精微,越琢磨越有滋味。
这些年,不少“网红”手写字体受到了年轻人的关注和追捧。“如果写得真的很好,成为年轻人的榜样无可非议,可是有些以写得丑、怪、奇出圈,还是不应提倡。”对于从事字库制作的企业,朱涛建议要以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来为各种手写字体把关,同时希望各类平台多弘扬优秀的文化,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欣赏与辨别的机会。
而在田惠文看来,许多“网红”的作品更注重博眼球,乍一看蛮厉害,细看之下内涵却乏善可陈。“我们年轻的时候,有人出奇,用两个手一起写,但这么多年过去,也不见踪影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陈忠康也表示,当代书法人有一种普遍现象,重表面形式感,体现出“秀肌肉”、“看我表演”的心态。中国文化讲究“藏”——君子藏器,刚柔相济,中和大顺。书法训练的路径可以向外求,即追求技巧表现与外在形式;但更应向内求,从修养、心境、气质上去改变。书法的提高即“人”的提高,多深入中国文化核心,就会有多元的价值选择与独立的思想,不会盲目跟从一些时风。
“当今书坛,具备较高水平的绝对人数要远远超过以往,且不断有新人出现。”他说,“大家都还在路上。只是,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力,恐怕还要学习更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