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制度怎么改,消费者才愿意买房?

2023-03-24 17:15:03 - 亿翰智库

当预售制度的字眼出现,购房者绝对是反应最大的,也是对预售制度最深恶痛绝的群体。

为什么呢?不难理解,作为购房者来说,所关心的无非两个点:一是买的房子能不能顺利的收到房?二是买的房屋质量行不行?要是房子收不到或者房屋是豆腐渣工程,那可能半生的努力都将“全废”。

购房者认为预售制度是造成房屋无法交付或者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然而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

如果归根究底,是不是取消了预售制度,行业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风险就能完全解决,购房者就能毫无后顾之忧的去买房,放心的去消费?

其实也并不尽然,这是个系统性工程,仅从预售制度入手也难解决根本问题。

(1) 预售制度需要更新改进,并配合现房销售试点同步推进;

(2)有渠道供购房者反映问题,有方式帮助其解决问题,有机制保障其利益。

预售制度怎么改,消费者才愿意买房?

体量决定贡献,五个“不容”以概之

1998年房改开始,房地产风风火火的走过了24年,其中高低起伏,惊涛骇浪也时常不期而遇。

房地产行业一路上行的阶段内,各方实则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有自己的定位。

房地产行业繁荣同时也惠及了多方,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民生保障、就业稳定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行业的繁荣背后,最大的助推力可能要在于预售制度这一工具。

我们去观察商品房销售量的成交结构可以发现,期房占比处于一种稳定上行的态势。

具体数据则保持在80%左右,也就意味着18亿平米的成交量里有近15亿平米是由期房贡献,而实际情况是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8亿平米,而期房占比87%,即近16亿平米的期房销售面积。

预售制度怎么改,消费者才愿意买房?

10万亿+的金额,10亿+平米的面积,体量决定了贡献:

其一、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视而不见。想必没人能够否认,房地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无论是20%,还是30%的GDP贡献,这个体量都没人能视而不见,这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经济增长的背后关联了太多显性的、隐形的利益,在国际经济体中的影响力建设、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彰显、科技实力的提升、14亿中国人口的民生福祉保障、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等等;

其二、为政府治理的加持不容忽视。现在大家都会提到“土地财政”,土地依赖度,这可能现在和未来将持续的现象,短期内也很难有明显改善,除却土地出让金外,多数城市也很难找到更好的收入替代。

地方政府也是缺钱的,没有足够的收入,又怎么去做好基础的城市治理,城市建设工作?

谁不想让收入更持续,税源更充足,但有几个城市又能真正做到,从房地产市场的行情,也可窥见一斑。

一些核心城市,省会城市,在我们的认知中,即使市场行情没那么好,但是也至于像现在这样一蹶不振,政策一松再松,不断探寻底线,但市场始终没有任何起色。

你去看城市本身其实就能将缘由寻得一二,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大问题,整座城市是属于在走下坡路的阶段,当前可把握的、可借助的也仅仅是房地产而已。

想让他很快切断或者极度减少与地产行业的关联,很快找到新的收入来源,显然是不现实的,核心城市尚且如此,全国这么多城市中,还有多少这类情况出现,可想而知。

其三、对就业的稳定作用不容置疑。眼观当前的就业市场,形势并没有那么美好,稳定就业工作仍面临很大挑战,而房地产业在就业稳定上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太可能有太多质疑,这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就业的稳定与否直接关乎到社会的稳定,这是国家和政府工作的根基,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也要靠人民,没有基本的民生,又怎么可能去谋求更远更好的发展呢?

房地产业带动了多少就业,千万的量级应该不存在任何疑问。

行业阵痛之后,有多少企业倒下,多少企业收缩调整,有多少企业降薪,无论你是都在行业内,还是在行业外,行业形势的严峻性应该都有所耳闻。

“地产不行了”的言论应该也会听到,这对于就业将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处于痛苦挣扎中的从业者也不是一个两个,不身在其中也很难感同身受,这对社会稳定的损伤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四、对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容抹杀。放在2021年之前,人们都会认为,房地产行业的钱好赚,想赚房企的钱也容易,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在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中获益颇多。

对于此,大家应该都不会有疑问,毕竟从资本的属性上看,能引导其流动的只有利,大家也很容易去观察资金的流向,股市好,流向股市,房地产好,自然也就会流到房地产。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房地产也是难得的好的投资标的。

如今房地产行业发展陷入困境,金融机构多多少少也会受到波及,这倒不完全坏账的问题,从业务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是否还能找到能媲美房地产的投资标的,难度可能是比较大的。

其五、对城镇化的助推不容小觑。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城镇化一直是保持着稳健的步伐推进,一直达到如今65%的城镇化率水平,这不能离开房地产行业的助推。

当然,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之间也并非单向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反馈,相互助力,城镇化的发展给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但若没有房地产的助力,城镇化推进也缺乏实现基础。

预售制度怎么改,消费者才愿意买房?

苦闷是相通的,不买房情有可原

纵然房地产行业有过贡献,但是当问题出现,风险显露,人们都倾向于问责,怪预售制度的使用,怨企业高杠杆,怨政府推高了地价,推高了房价……

作为普通的购房者,假如买的房屋不能(按时)交付,交付质量不过关,物业质量很差……

没有一个好的途径去保障自己的权益,贷款仍要继续还,与日俱增的压力会将人压垮,有埋怨,有愤恨,有苦闷,都是人之常情。

其一、什么都涨,收入不涨,极其苦闷。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心理写照,疫情之前,大家的工作,收入至少能保持着稳定的节奏向前,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也能小富即安,贵在稳定,贵在有确定性,心里有安定感。

但是疫情三年造成的伤害太大,收入上的,心理上的,各种担忧仍然存在,外加物价涨,房价高,不堪重负,也只能收缩消费,减少开支,做好风险预警,尽可能保证安全。

其二、钱都被赚走了,没人解决问题。物价涨,房价高,消费者要消费,要买房,金钱持续往外流,进入口袋里的钱却越来越少。

买房要花费大笔积蓄,万一买的房屋不能交付,房屋质量有问题,企业不买账,政府无力解决问题,金融机构只是按时扣款,物业是摆设……

最终所有的损失,所有的风险都需要自己承担,这种毫无保障的状态有几个人有勇气承受?

其三、经济韧性强,但挑战也大。2023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提到“2023年GDP增长目标为5%”,比2022年全年GDP实际增长率高2个百分点。

这一目标的设定也符合多数人的预期,一来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必须确保国家安全,确保基本民生,确保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总体正常运转”;

二来,设定具体的增长目标,也是向市场传递信心,促进市场预期的扭转和恢复。

但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难度和挑战也切切实实存在:

一方面,外需上,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短期难解决,贸易摩擦不可能消失,对中国技术、产业的打压会一直存在,这对中国的出口大概率造成负面冲击;

另一方面,内需上,经济增长面临压力,消费受多重因素制约,投资同样面临约束,内需修复和提振需要经历漫长过程。

经济形势不好转,就业情况不改善,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能力和意愿都很难修复,收入来源不确定,谁不焦虑,谁不困惑,谁敢消费呢?

其四、房屋交付和质量无法保障。房屋无法交付,交付的质量不佳,这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即使在核心城市也同样能看到烂尾项目屹立,而迟迟没有好的处理方案。

而房企频繁出险以来,不能按时开工、复工的项目明显增多了,项目质量也更难以保障,虽然企业端,政府端都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但现实的成效并不明显,也并不足以提振消费者信心,修复已经负向的预期。

房屋交付或者说房屋质量的问题其实是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行业内可能也没有几家企业可能确定的说,自己的房屋绝对毫无瑕疵,一定是100%让人满意,项目能不能顺利交付可能直接关乎有没有钱,但是房屋质量虽取决于有没有钱,但是有钱也并不能保证项目质量一定高。

行业繁荣向上时,企业都不差钱,维权事件也时常出现,房屋质量问题可能更关乎到企业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其五、房价不稳定或下跌,买了就亏。毫无疑问,消费者买房时,首要考虑因素一定是房价,是买房的性价比。

消费者在购物时都有一种心理:如果不是必须立刻就买,那么如果价格有下探的趋势,那就有再下跌,完全可以再等等;要是买了商品之后,商品降价了,心理落差极大,要是商品涨价了,那么心理上必然有更多愉悦感。

买房是人生重大决策,除了作为日常居所外,更是家庭重要资产,再谨慎小心都不为过,所以眼下,对于没买房的消费者来说,与其买房后崩溃,不如等等,先观望再说。

作为普通群体的一员,苦闷是相通的,除此之外,我们也焦虑:

行业怎样才能有新的模式,呈现更好的发展面貌?

能有怎样的方式来助力行业风险的尽快化解,行业进入到正常发展轨道?

怎样的政策举措才能让各方各就各位,各谋其事,政府舒心,企业顺心,消费者安心?

预售制度怎么改,消费者才愿意买房?

购房者为什么对预售制度深恶痛绝?

企业出险以来,各方都是苦闷的,消费者更是痛苦的,痛苦时便想要找到途径去发泄,怨恨企业,怨恨让企业加杠杆的任何方式,任何主体。

可想而知,预售制度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大家会认为预售制度是高杠杆的根源,也自然给消费者带来不幸。

那么,预售制度作用的逻辑是什么?

预售制度,也即是卖楼花,项目还没建成,打个地基或者只是挖个坑,房企就可以把房子卖给购房者,购房者要么将储蓄一次性投入,要么利用贷款买房,自此为银行打工,开启几十年的还贷生活,完全被捆绑在房屋上。

倘若项目出现问题,无法交房或者房屋质量差,购房者将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在过往的发展逻辑中,做大意味着同等的资源吸附,如果规模小,在融资、拿地等方面都会面临很大约束,可能很难融到钱,发展就存难度。

基于此,开发商也都明确的提出要做大规模,想着先把量做起来,量起来之后,相应的一些资源也就更容易获得。

所以,开发商在拿到购房者的购房款后,重心聚焦在自身发展上:

其一、开发商拿到购房款后,集团会有较强的调配权,可以将项目上的资金调用,以用来偿还贷款、偿还债务;

其二、做更多腾挪,可以将项目上的资金用来再投资拿地。

客观上来说,房地产行业行情向好时,销售业绩一路向上,企业回款也能保持顺畅,金融机构也是高度配合支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差钱,所以能够有空间去做调配。

即使如此,也不会有太多问题暴露,也就是说,钱是富余的,可以很自由的流动,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金钱短缺的情况,保障企业转起来是没有问题的。

即使出现违规挪用,或者贪污腐败,也能通过其他途径将钱补上,继续项目的开工建设,对项目而言可能影响也不大,更不太可能动摇企业根本。

当然,市场好的时候,也不能说就不存在项目烂尾,或者房屋质量差的问题,只是说产生的问题影响范围没有那么大,更不会演变成全局性风险。

只是当市场一转向,所有政策同时调控,开发商的资金来源瞬时被卡住,能动用的资金极其有限,所以开发商就陷入到困境中,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项目卖不出去,没钱买地,没钱还债,没钱开工建设,没钱把房屋质量提上去,自然而然,已买房的被风险包围,没买房的不敢买,没钱买。

利益受损,人们自然需要寻求一个出口发泄,归结于预售制度,归咎于开发商利用预售制度赚了消费者的钱,却没有提供同等质量的房屋。

其实归根到底,房屋能不能交房,质量差不差也不见得就一定是预售制度直接带来的,而根源在于:

其一、企业经营本质决定,控成本赚利润。企业经营者都是理性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为了盈利,能赚钱的方式都要尝试,所以项目建设上控成本,“偷工减料”都在可理解范围之内。

但若超过了一定限度,则容易造成比较深刻的影响,毫无疑问会被购房者诟病;

其二、内部管控缺位。不排除项目腐败情况,本该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不再,或者材料使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情况存在,自然也会造成项目质量不佳;

其三、预售资金监管配套举措欠缺。在房企频繁出险前,在预售资金监管上并没有配套的监管措施,也就是说,没有有效的方式去规范预售资金的用途。

开发商可以将资金用于任何用途,并不能保证项目的预售资金一定能保障项目的开工建设,所以就会出现项目无法顺利交付,烂尾或者质量差的问题。

其四、售后配套机制不完善。当购房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或房屋迟迟不能交付,或房屋质量不行,购房者并没有有效的途径去保障自身的权益,所以无力之余只能默默忍受,或做出极端行为,维权或提前还贷。

倘若消费者在利益受损时,能够有一套途径去解决合理的保证自己的利益。

当购房者无法按时收房或者房屋质量差时,能够有途径反馈,有机制保障解决问题,购房者能够知道去找哪个部门,去找哪些机构,最终能够尽可能圆满的解决问题。

预售制度怎么改,消费者才愿意买房?

预售制度怎么改,购房者才满意?

无论大家对预售制度有多少不满,或者怨言,我们都需要有客观的认识,去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预售制度或有弊端,但有并非一无是处。

执行推进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我们更需要客观的看待,找到核心的点,对症下药,一味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因噎废食更不是明智之举。

秉承一个原则:未见全局,未做了解,暂不做评价。

如果我们都一味的将过错归结于某些群体,某些制度上,那么现实中存在的风险也将始终得不到解决,未来风险只可能最大范围的蔓延。

取消预售制度是不是就能完全避免购房者的不幸吗?也并不见得。

其一、问题不在预售制度本身,而在于做好监管执行保障。正如上文所说,房屋无法交付或者质量差,也并不完全是预售制度的原因,大家最终的攻击点其实都在企业。

企业利用预售制度提前卖了房子,拿了钱,去做了其他的事,没有用心的去做项目。

倘若能够有好的方式能够规范好企业的行为,并能让消费者有途径去表达自己的不幸,并能合法的维护好自己的利益,问题和矛盾自然得到化解。

其二、阵痛期取消预售制度弊大于利。行业阵痛期,若取消了预售制度,企业经营压力只会更大。

若批量倒下,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购房者、政府、金融系统、房地产业内的从业者,房地产行业的上下游链条。

往微观了说,倘若企业破产了,倒闭了,从业者失业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样严峻,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可能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其三、现房销售要同步跟进,有条件的试点。现房销售也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多城市已早有试点。

2023年伊始,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也提出:“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其后也有多个省市提及要推进现房销售试点,像山东、安徽、河南、四川、广东等。

有条件的省市,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可以有步骤的推进现房销售,关键是积累经验,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在条件成熟时,将现房销售推广到更大范围。

千言万言,不为消费者言都是废言,这政策那政策,不为购房者解决问题的政策都不能算是好政策。

所以,为解决购房者的后顾之忧,需要对现有的预售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完善,更需要做好全套的机制保障,粗暴的取消预售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形势更为严峻。

预售制度怎么改,消费者才愿意买房?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预售制度怎么改,消费者才愿意买房?

预售制度怎么改,消费者才愿意买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