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西塔 两种美誉 美食民俗一相逢 胜却人间无数

2024-03-24 04:00:30 - 媒体滚动

转自:沈阳晚报

一座西塔 两种美誉 美食民俗一相逢 胜却人间无数

一座西塔 两种美誉 美食民俗一相逢 胜却人间无数

全国大大小小的美食街区数不胜数,沈阳的西塔街不但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国际美食街”,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朝鲜族风情街,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西塔特色民族文化,是沈阳、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著名的美食“打卡地”。“西塔”是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城外敕建东、西、南、北四方宝塔之一,1643年(崇德八年)动工,1645年(顺治二年)竣工。曾取意“虔祝圣寿”,遂名曰延寿寺。西塔延寿寺位于和平区市府大路82号,是西塔地区标志性建筑,2008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列为沈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始建于清崇德八年 西塔气势宏伟

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刘长江介绍,清崇德八年,太宗皇太极敕令于盛京城东西南北四方各建塔寺,以求护国震方。历经两年遂建西塔及寺,名曰“护国延寿寺”,祈祝圣寿延年。建初塔置于寺内,塔身呈白色,盖藏式喇嘛塔结构。寺内设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殿、讲经堂、禅堂、僧寮等。乾隆皇帝曾为四寺题写匾额,悬挂在四寺的大殿之上,延寿寺为“金粟祥光”。

四塔四寺除名称和供奉的佛像不同之外,其建筑规模和造型几乎完全一致。其中,延寿寺殿宇造型与实胜寺格局颇为相似。根据《盛京通志》所载:“在怀远门外五里,大殿五楹,经堂三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钟鼓楼二座,寺西宝塔一座,山门三楹,藏经楼一楹,禅堂、僧房三十间,红墙黄瓦,气势宏伟。”光绪二十六年,山门天王殿毁于大火。后钟鼓楼亦毁于战乱,遂寺庙破败,满目疮痍。

复建

陀螺形地基设计 

是中国古代建筑杰作

“1968年在拆除西塔时发现了地宫,并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工作人员在拆除时还发现西塔地基呈陀螺形,此类地基具有有效分散地基承载压力、降低地基沉降风险、提升土壤的承载能力、增加土壤的密实度和抗沉降性能,从而提高整体稳定性等特点。”刘长江说道。

1998年,为恢复西塔和延寿寺,原沈阳市建委筹措了3000万元专项资金,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进行复建,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同年11月13日竣工。复建后西塔塔高26.33米,塔基座占地256平方米。延寿寺占地总面积4000平方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共占地800多平方米。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壮观。因为塔身呈白色,也称白塔,由于该塔位于沈阳老城之西,民间俗称其为“西塔”,西塔街名由此而来。此前,一直由沈阳市文博中心管理,直到2005年底,沈阳市政府落实四塔宗教政策,全部交由佛教界管理,沈阳市佛教协会才正式接管西塔延寿寺,并将沈阳市佛教协会搬迁至此。

发展

逐渐成为 

朝鲜族聚居地 

和民俗特色街

在沈阳市内,有两处比较大的朝鲜族聚居地,一处是皇姑区的明廉地区,另一处则是和平区的西塔。比起明廉的安静,西塔可谓热闹非凡。

19世纪初期,随着朝鲜族人大批到西塔安家落户,这里逐渐成为朝鲜族聚居地。1899年,沈阳第一处火车站“茅古甸”建成,火车站位于延寿寺西200米处,该火车站有效促进了西塔地区的经济发展。1901年起,陆续有朝鲜移民到此定居,并逐渐形成西塔街的雏形。20世纪3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在沈阳谋生置业,持续留在西塔地区生活并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朝鲜族聚集区。

改革开放以后,1987年,西塔地区进行了棚户区改造,由此,吸引了一大批韩国商人前来投资兴业。1991年,第一家韩国人投资的饭店“新罗城”开业,西塔地区也迎来了建设热潮。1992年,中韩建交,大批韩国外资企业及技术人员入驻沈阳,西塔地区延边街也陆续开设了一些酒家等服务娱乐设施,逐渐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朝鲜族民俗特色街”。

现状 有120年历史的东北地区美食打卡地

西塔融合了朝鲜族的民族文化精髓。西塔商业街有着12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独特的朝鲜族文化风情。目前,西塔街区有各类企业、个体户近两千家,其中餐饮类352家、贸易类1003家、民族文化类120家、时尚服饰店200余家、休闲娱乐店25家。西塔街白天人流熙攘,入夜霓虹闪烁,两旁清一色的韩式建筑、韩式餐馆、韩式娱乐场所,这里呈现出购物、美食、时尚汇聚的活力景象,形成了以“一巷”“两店”“三街”“五路”为框架的商业空间布局。

西塔地区以餐饮业发展最为突出,区域内星级评价超过三星半的美食商户数354家,营业时间超过24时的美食商户数60余家,深得广大沈城居民、外地游客的青睐,成为沈阳“夜经济”发展繁荣的有力代表。2019年、2020年,西塔街均被商务部评选为“大众点评必吃街”,2021年被市商务局评为“沈阳市夜经济特色街区”“沈阳市示范商业街区”,2022年被世界中餐业协会评为“国际美食街”荣誉称号,是名副其实的沈阳乃至东北地区的美食“打卡地”。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金丹 摄影记者 常晟罡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