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式嘲讽”能让中国足球变好吗?
原标题“造谣式嘲讽”能让中国足球变好吗?
鲁舒天 |文
自从中国男足大年初一在世预赛上1:3输给越南之后,跟国足有关的负面讨论就没有中断过,从“海参事件”到“冯巩大战”再到“保护性接应”,嘲讽中国足球变成了一件安全又正当的事情,变成了营销号屡试不爽的财富密码。
这里稍作一点解释:
“海参事件”即国足球员吴曦接受采访时提到了海参赞助商,随即遭群嘲——球踢不好,只会吃海参;
“冯巩大战”即小品演员巩汉林两会期间嘲讽中国足球,随即和前国足球员冯潇霆隔空论战;
“保护性接应”即足球大V董路针对中沙之战的技术细节,驳斥网友不懂球,后者对被董路称为“球盲”尤其反感。
上述案例之外,无论在抖音、B站还是小红书,凡是认真为足球常识做科普的内容,都难以得到平台流量加持,应者寥寥;反观那类认知不清、颠三倒四的“云球迷”言论,就因为将“破鼓众人捶”的中国足球又砸了个稀烂,分分钟就能获得算法推荐的拥戴。
所谓“云球迷”,即是没踢过球、没看过球、不喜欢足球,却自认为“没人比我更懂球、也没人有权阻止我骂足球”的网民,其口头禅大致如下——“踢不过女足、高薪低能儿、花我纳税钱、输球我也行、菜还不让骂、就地解散吧。”
云球迷和伪球迷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伪球迷往往是假装懂球的新球迷,对成为球迷尚有一份期待;而云球迷对任何跟足球相关的事情都没有期待,他唯一希望的是现实永远存在足球这样的出气筒,来发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
虽说足球是靠踢的,不是靠说的,竞技体育成绩搞上去是硬道理,足球从业者不应当花费口舌去跟网民辩论,而是应该虚心听取、埋头苦干。但任何行业进入良性发展都需要正常的舆论环境,一个动辄得咎的氛围,对于中国足球的未来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这恐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范畴的命题。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无论云球迷的观点有多荒谬,都不值得一辩,因为根本不会起作用。在任何问题上,行家跟不懂行的、一知半解的人去探讨专业问题,只会是浪费时间、自取其辱。
就像郭德纲举过的那个例子:“比如我跟一个火箭专家谈火箭发射,我非说这火箭发射,就是先点燃一张报纸,再点燃劈柴,再点燃这煤球,再把这火箭发射出去,那火箭专家看我一眼,都算他输了。”
但最近一起造谣事件,还是让一个对足球有起码认知的人,都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造谣的内容是——“就在大家关注疫情,慢慢淡忘国足身影的时候,他们偷偷的干了件大事,0:12输给马来西亚,不知对此各位有何见解?”
首先科普一下这个夸张的比分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近一期亚冠比赛,参赛的中超俱乐部考虑到赛程赛制与中国国内的防疫政策严重冲突,因此选择不派一线队参赛,而一些预备队球员如果去国外打亚冠比赛,就有长期滞留在外无法归队的风险,可能无法在即将开打的中超联赛及预备队联赛上场。
在中超原本四支亚冠参赛队伍中,基于本国防疫及本土联赛的需要,长春亚泰和上海海港(原上海上港)最终放弃了参赛权,而广州队(原广州恒大)和山东泰山(原山东鲁能)则派出了梯队的青年球员参赛。这批被派出的队员,绝大多数本就不具备在本赛季中超及预备队联赛的上场资格,因此即便在国外滞留较长时间,也不会影响球队正常备战。
换句话说,今年中超两队的亚冠出场选手既不是主力,也不是替补,而是替补下面以U21为主的梯队队员。两支全员“00后”的青年军,最大的出生于2000年,今年22岁;最小的出生于2004年,年仅17岁。
以上队员均没有过职业联赛的正式出场纪录,很多人即便成年后,也未必具备参加洲际比赛的资格,和全主力加外援的亚冠顶级的成年对手相比,实力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而交手下来,比分也的确惨不忍睹,刷新了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的丢球纪录。先是首轮比赛,广州队0:5输给了马来西亚球队柔佛新山,山东泰山0:7输给了韩国球队大邱FC;接着次轮比赛,广州队0:8输给了日本球队川崎前锋,山东泰山0:5输给了日本球队浦和红钻。
虽然两轮下来,两支青年军一球未进,净吞25弹,西亚记者甚至放话——“亚足联应该将所有中国球队踢出本届亚冠。”但以上并不是营销号造谣生事、蛊惑人心的理由。
1、参赛主体:中国男足指的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将踢足球的男性运动员统称为中国男足,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2、参赛性质:亚冠联赛指的是亚洲各国俱乐部之间的比赛,它的参赛主体只能是俱乐部球队,不能是国家队。躺着也中枪的中国男足,此时仍在国内隔离,和上述比赛八竿子打不着。
3、以首轮比赛为例,营销号将两场比赛的比分合在一起计算,让人误以为是单场出现了上双的大比分。
4、仍以首轮比赛为例,中超球队的对手除了马来西亚球队,还有一支是K联赛的球队,但营销号只选取马来西亚,显然是要捏造一个国足再输东南亚的惨案,来引发舆论关注。
明晰了以上事实,我们再来看各路批判是否有道理。
中超俱乐部在自身经营都陷入窘境的情况下,踢亚冠本是有心无力,强弩之末,但如果直接放弃亚冠,会影响中超在亚冠的积分,影响以后的参赛资格,对赞助商也交代不过去,权衡利弊之下,只得赶鸭子上架,派出青年军参赛。
至于过早练兵有无意义,在专业人士那里也是分两派的。一派认为过于悬殊的实力差距非但不能起到练兵效果,还会伤害这些小球员的心理;另一派则认为,如果不是这样的机会,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踢不上这种高水平比赛,鞭策虽然残忍,但却很真实,是球员成长道路上必要的坎坷。
但无论哪边更有道理,可以肯定的是,以上结果不是这些小球员能决定的,他们只是被指派、被选择的对象。就算指责让他们登场的决定过于草率,也应该由各家俱乐部来承担。甚至更退一步讲,如果国内的防疫政策允许,中超四支俱乐部没有理由不派主力去踢亚冠。
另一个需要着重解释的,是中国足球现在已经没有资格去轻视东南亚球队了。
一方面,我们自己的足球在退步,国家队1:3输给越南就是明证;另一方面,受益于日本足球在东南亚的“养狼计划”,以越南、泰国、印尼为代表的东南亚球队早已经不是上世纪90年代的鱼腩球队,这些国家的青年队甚至可以和亚洲青训第一强国——日本的同年龄段打得有来有回。认为中国足球赢东南亚的球队是理所当然,是非常典型的不学无术、刻舟求剑。
不光中国球队不敢说稳赢东南亚球队,韩国K联赛球队也不能打包票。就在本届亚冠第二轮比赛中,韩国K联赛有三支球队都在对阵东南亚球队时落败:大邱FC以0:3败给新加坡球队狮城水手、足协杯冠军全南天龙则0:2不敌泰超球队BG巴吞联、K联赛领头羊蔚山现代则1:2负于马来西亚球队柔佛新山。
至于西亚记者的言论,大可不必理会。西亚人在亚足联的话语权极大,也常常影响亚冠,当广州恒大具备争夺亚冠冠军实力之际,西亚人搞出了东西区的分赛制,就是为了防止自家球队在小组赛或淘汰赛阶段碰上以广州恒大为代表的东亚球队,被过早淘汰;而在中超球队因房地产低迷而遭遇困境的此刻,西亚人又以“实力大减”为名希望在亚冠赛事中驱逐中国足球。正反话都让它一家说了。
实际上,虽然中超青年军持续输球,且未打开进球账簿,但就在第二轮小组赛中,山东泰山的青训小将在对阵前亚冠冠军浦和红钻的比赛中还是有过不少亮眼表现:2003年出生的拜合拉木·阿卜杜外力在中路穿裆过人后送出妙传;2000年出生的卢永涛在中场杂耍摆脱两名日本球员后,成功与队友做撞墙配合;2001年出生的易县龙解围后狂奔80米内切射门造角球……
以往球迷说“赢也爱、输也爱、不拼不爱”,山东青年队这些不畏强敌的尝试,都是在大胆进攻、向前传球,绝对配得上球迷的一句赞赏,而不是基于结果的漫天责骂。
如同营销号这次对亚冠惨案的批判,不少网民对于中国足球的愤恨情绪,已经远远超出“恨铁不成钢”的范畴,根本不能称之为有建设性的批评,甚至连调侃、挖苦、讽刺和诋毁都不足以概括,有些根本就是最恶毒的诅咒。
比如不久前波音客机坠机空难发生后,就有网民在抖音相关评论区留言:要是这架飞机是中国男足乘坐的就好了,为什么中国男足的客机不遇难呢?
试想,此等仇恨难道还是寄望于球员好好踢球,或是寄望于中国足球能有光明的未来吗?球员纵然有错,也不过是输了比赛,竞技体育本来就是零和游戏,有赢家就有输家,不可能每支队伍都能进世界杯。
中国男足的表现当然不尽人意,但考虑到绝大多数国人对足球这项运动的实际接受程度,它的表现绝对配得上那些云球迷的关注,只是令真正的球迷一次次失望罢了。
但很可惜,长期以来,在中国足球的舆论氛围中,充斥着大量反智的言论和逻辑,一些对事实真相不明就里的路人,也喜欢人云亦云地参与“主流”论调,共同加入声讨中国足球的网络大军。
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足球从来是差的,从来是懒的,从来是该骂的,如今不但讨骂,而且还敢还嘴,那更应该走上前去痛批一番。
可至于千疮百孔、青黄不接的中国足球、中超联赛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如今面临着怎样的现状;场上的运动员对此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国家队运转良好的时候,又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战胜过怎么样的对手,他们是一概不知、一概不问、一概不关心、一概不想管的。
对于这些只在敲键盘时与中国足球产生关联的云球迷来说,嘲讽中国足球与其说是一种政治正确,不如说是一种膝跳反射,它是下意识、潜意识、无须思考、即刻反应的行为,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本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小品演员巩汉林嘲讽中国足球的关头,我会忍下男足输给越南的怨气和怒气,选择站在巩汉林发言的对立面。
原因非常简单:
首先,巩汉林可以批评男足运动员,但不能把他们和贪官以及偷税漏税的流量明星归为一列,输比赛和违法犯罪是有本质区别的,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混淆这一点;
其次,在中超的金元时代,部分金字塔尖的从业者拿到与身价不符的薪资,也是由市场决定的,不是抢来骗来的,纵然可以批评他们“高薪低能”,但至少应该明确,这些钱是企业给的,不是国家发的,谈不上浪费纳税人的钱;
再次,这些运动员在联赛有进球,在国家队也有进球,“一个球没进”纯属子虚乌有,何况以进球数来决定球员拿多少钱,本就是漠视足球规律的无稽之谈,那些主要承担防守职能的球员,难道不领工钱吗?
何况从中国小品堕落的速度看,恐怕没有批评足球的份儿。小品演员要提建议,似乎先解决好本专业内小品不好笑、假大空、唱高调、故意煽情的毛病,更能令广大群众满意。
与此同时,也大可不必再去强调什么,只有女足才是国足,每每借着抬高女足来嘲讽男足的云球迷,有多少线上观看了正在进行的平均上座率仅有1800多人的女超联赛呢?
也难怪女足球星王霜此前曾在微博公开表示:“什么时候你们支持女足的角度,不再是为了讽刺男足……中国女足在未来才会真正强大。”
话说回来,那些不懂球的人当然可以评球,但凡他看过一场比赛,听完解说全程,即便目睹了失败,至少可以看到他认为没有努力的队员,实际上也在争取胜利,也曾无数次在拼抢中倒地,输球只是因为技不如人,他应该会收起一些想当然的戾气,更多的不是责难,而是懊悔,再因懊悔生出反思,这才有追根问底的一步:我们的足球为什么不行?
中国球迷很少有人问到这一步,但日本球迷可以。就在国足因海参代言事件被炒出“海参梗”之后,日本雅虎体育转载了相关消息,在评论区里,有日本网友这样点评道:
“不论是吃海参还是什么,钱都是从俱乐部来的,这样的言论(讽刺男足只会拿高薪吃海参)居然还没消失,我真想笑。在中国,总有奇特又有趣的方式去批评足球运动员。”
“每天吃海参不是问题,国家队的训练方式和选人才是问题吧?说到底,媒体关注海参的视角是个大问题。如果解决足球问题反被一个微不足道的报道抢走了关注度,那真正的问题将被抛诸脑后。”
“在国家队层面,你吃海参或者鲍鱼都可以,输了被骂,但赢了那又成了美好的故事了。中国足球的基数很小,学校没有活动,哪怕想找少年俱乐部,一般家庭也都更重视学习,收入较低的更是负担不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环境。如果你拥有更大更广的基数,那你自然会变强。”
看完以上言论,你不得不承认,中日足球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场上的运动员、场下的足球从业者、幕后的足球管理者,更包括负担信息传导与价值引导的媒体,包括芸芸众生组成的广大球迷与构成舆论环境的更广大的网民。
而日本普通球迷对于足球运动的认识、足球规律的重视和足球发展的见识,恐怕都远在中国的专业媒体之上,更不用说那些常年只盯着花边新闻煽动情绪的营销号了。
除了邻国的网民,姜文导演在《圆桌派》上的态度,也是可以为云球迷提供借鉴的:
姜文:我遵循看球不聊球,不能给人添乱,太讨厌了,瞎添乱。
窦文涛:你能给谁添乱?你以为踢球的人能听见你聊吗?
姜文:那我得以身作则啊,他听见没听见是一回事,我尊重他们付出的所有努力。
窦文涛:观棋不语真君子。
姜文:我绝不能干那种天天说片汤话的事,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