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圈养大熊猫自然交配能力与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有关

2024-04-24 05:21:1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科技网

科技日报记者何沛苁

通过对1990年至2018年间大熊猫圈养种群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所有的成年雄性大熊猫中,仅有26只具有自然交配的能力。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些具备自然交配能力的大熊猫的成功率仅为30.2%至46.4%。这导致每年近一半的新生大熊猫是通过人工授精方式繁殖出来的。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增加受孕雌性大熊猫的流产率和弃仔率,严重制约了圈养种群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迁地保护的终极目标——野化训练后将圈养繁殖的大熊猫放归到野外,以复壮野生种群。

研究发现圈养大熊猫自然交配能力与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有关

为了寻找雄性大熊猫繁殖能力衰退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的刘定震团队,比较分析了具备自然交配能力和不具备自然交配能力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同时观察并比较了两组个体的行为,检测并比较其粪便中可的松和睾酮水平。结果发现两种雄性大熊猫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具备自然交配能力的雄性个体包含多度较高的梭菌属微生物(Clostridium),该属的微生物与脂肪酸降解以及双组分系统功能显著正相关。此外,自然交配组雄性的肠道微生物在嘌呤和嘧啶代谢、半乳糖代谢、核糖体和同源重组等生物过程相关通路的功能基因多度也显著更高。不过,两组个体在行为层面、粪便可的松和睾酮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者表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圈养大熊猫和其他大型濒危物种繁殖能力衰退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生态与进化》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