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减仓的定投,才是好定投

2023-05-24 08:00:44 - EarlETF

转自:EarlETF

基金定投这东西,这些年可谓是日新月异。

从早年的定期定额,到后来基于均线、估值的智慧定投,再到近年基于基金投顾主理人主观判断的发车定投,技术在不断前行,力争帮基民捕捉更好的买点。

但是,这些定投无论如何发力,优化的都只是买入环节,其本身也只是一个入场策略,始终无法解决牛市高位离场的问题。

今天要聊的,是一个小众但别致的定投策略——价值平均定投(EVA),这是罕见的,内置减仓策略的定投模型。

价值平均定投,来自迈克尔·埃德尔森的《价值平均策略--获得高投资收益的安全简单策略》一书。这本书美国版1991年就出版了,中文版是2008年出版,后面就没再版,当时定价28元,如今网上往往要卖到百元上下了,可见多受追捧。

会减仓的定投,才是好定投

价值平均策略,相比其他的定投,一个根本的区别在于:关注目标,而非关注过程。

传统定投,我们是怎么操作的?

选一个投资标的,拍脑袋或者结合每月可自由支配收入,设定一个每月定投金额,就完事了,之后就是傻傻的每月坚持定额,无论牛市还是熊市。

当然,高级一点,会设定目标,倒推金额。

比如你今年30岁,计划60岁退休,届时希望有500万养老金,按照8%的年化收益测算,只要打开Excel,随便一个单元格输入“=PMT(8%,30,,5000000)/12”,就有结果了,每月定投3678元。

会减仓的定投,才是好定投

但这个操作,其实是基于投资是线性的,无法根据实际的市场运作进行调整——其中一个后果或者严重缺陷就是,哪怕是类似当年2007年6000点高点,定投还是让你无脑定投,高位买套。

之后的智慧定投、发车,至多是高位让你降低定投金额,仅此而已。

但价值平均策略就不同了,他关注的不是计算出理论上每月投入的金额,而是瞄准了每月应该达到的资金净值。

依然是30年后500万元的目标,在价值平均策略下,他的操作不是每月定投3678元,而是要求你的持仓市值按照每月增加3678元——至于这个目标是通过定投买入的,还是通过投资标的上涨浮盈实现的,价值平均策略并不在意。

为了举例容易,我们来假设一个每年末净值增加1万元的价值平均策略。

假设开始两年,标的一直横盘无涨跌,那么为了实现每年净值增加1万元,就要分别投入1万元,两年合计投入1万元。

到了第三年,且看不同的情境下应该怎么做。

假设1,投资标的一下子跌了20%,2万元变成了1.6万元,按照每年增加1万元净值的目标,即第三年达到3万元,第三年就需要投入1.4万元,自动增加了定投的规模。

假设2,投资标的一下子上涨了20%,2万元变成了2.4万元。那么为了达成3万元的净值目标,第三年只需要投入0.6万元即可,自动降低了定投规模。

假设3,投资标的太猛,一年就涨了60%,2万元变成了3.2万元,那么为了达成3万元的净值目标,我们需要做什么?第三年不但不要定投了,反而要赎回2000元,让净值从3.2万元变成3万元。这正是价值平均策略相比其他定投不一样的地方,他专注的是达成目标,而不是让投资随波逐流,所以在市场给力赚得多的时候,他甚至有赎回的操作。

是的,赎回机制正是价值平均策略最大的魅力所在。A股是一个充满躁动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傻傻的坚持长期持有,甚至在估值离谱时都不离场,某种程度上简直是一件“天诛地灭”的傻事。许多基民小白在享受了2019年和2020年核心资产的大涨后,又在2021年和2022年以及今年将大量的利润回吐,正在于缺乏这种高位离场的定投。

当然,价值平均定投,他不是万能的。至少有两个缺点,阻碍了他在基民中的普及。

第一,由于其定投金额是基于投资现状计算而来的,在投资数年已经累计了较大的仓位之后,一旦面临回撤,会面临巨大的补仓压力。

还是以上面每年增加1万元净值的计划为例,如果他已经这么操作了20年,有了20万元的净值,若是遇上类似2022年这样下跌20%的市场,20万变成16万,这意味着下一年一口气就要定投5万元,这样巨大的加倍定投,是普通人恐怕难以承受的。由于许多基民都是量入为出,基于收入来决定定投金额,所以价值平均这样的定投模型,后期存在难以执行下去的问题。

当然,笔者最近在思考一个固定金额定投结合价值平均思路加减仓的改良版思路,等理顺了和诸位分享。

第二,自动化工具匮乏。定期定额,这是十几年前基金销售平台就拥有的功能。而智慧定投,近年大多数基金销售平台也上线了各自不同的算法。相比之下,价值平均策略,最为复杂,长期缺乏自动化的工具——而让普通基民每个月自己计算,实在太考验人了。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