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他用短视频开了“零基础古建课”

2023-05-24 21:21:04 - 山西晚报

73岁,他用短视频开了“零基础古建课”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且时代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从数量上看,山西的古建筑占了全国的70%以上;从时间上看,山西省内的古建筑上迄唐代,下至民国,尤其是元朝以前的木构建筑数量冠绝全国,约占全国的85%。全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也全部都在山西。

这些古建文物之所以能保存到现在,与山西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山西人的精心呵护。几十年间,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走近古建筑、研究古建筑,用巧手为它们“治病”,用满腔的热情为它们“做广告”,才让古建之美被更多人所了解。

今年73岁的王永先就是其中一位。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和古建筑打交道,先后担任过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总负责人、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会员等职务,参加了五台山佛光寺、朔州崇福寺、解州关帝庙、晋祠圣母殿、浑源悬空寺等百余处国宝古建筑的规划保护设计和修缮工程。退休后,王永先依然没有离开古建。除了写书、写论文,他作为特聘讲师在太原师范学院讲授《中国古建保护与修复》课程。步入古稀之年,在学生的偶然推荐下,王永先拍起了短视频,在抖音开设“斗拱学堂”。刚刚更新6集的“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系列,一个月就收获了160万播放量。

王永先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得懂古建筑,爱上古建筑。

一个月,

“斗拱课”播放了160万次

下午6点,王永先才刚刚结束“外景”拍摄。因为要实地讲解古建筑的各个构建,他和女儿专门从太原赶到晋城,用镜头带着网友们“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

一个多月前,王永先开始尝试这种真人出镜的讲课方式。凭借着条理清晰的讲解、细致易懂的示意图、精心制作的小模型,这个名为“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的短视频合集火了,播放量超过160万。镜头里总是穿着蓝色中山装的王永先,也收获了新称呼“斗拱爷爷”。

通过镜头,一些不可移动的、地处偏僻的古建筑有了与网友,尤其是年轻人“见面”的机会。王永先说:“大家去参观一趟不容易,但通过抖音,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围墙,几秒钟就可以让全中国、全世界的朋友都了解这些古建筑的魅力。”他计划着,把这样一期一期的小视频坚持做下去,打造一个普通人也能理解的古建筑科普系列。

73岁,他用短视频开了“零基础古建课”

在王永先看来,学习古建筑知识最合适的切入点莫过于斗拱。为了便于网友理解,他亲手制作了一个可拆卸的木制斗拱模型,给每个构件一一标上序号或名称,在镜头前拆解、组装。有网友说,自己一直搞不懂的结构,看了“斗拱爷爷”的视频才终于搞懂了。

事实上,理解门槛高一直是古建筑学习的难点之一。那些精巧的构件,每一个都有着复杂的结构,要搞懂每个建筑部位的比例、走势,并不容易。以流传最广的宋代专著《营造法式》为例,由于排版、名词发展等原因,读起来难度很大。“当年梁思成先生刚刚拿到这本书时,也说这是一本天书,根本读不懂”,王永先觉得,有必要沿着梁思成等前辈的工作,翻译、解读好这些历史上关于古建筑的研究。

短视频成了他最好的工具,通过实地讲解,一些只看书很难想象的结构得知直观地展示出来,书面语无法准确解释的问题也能在生动有趣的讲解中充分解释。王永先为自己的抖音号起名“古建筑斗拱学堂”,他希望,在这个小小的空中课堂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感受到古建筑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中国的宝贝,真正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

五十年,

他始终与古建筑为伴

王永先是武乡人,很小的时候他就有一个印象:家乡有许多古庙、古寺。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带大家去太原参观晋祠,“当时宋代的圣母殿让我感觉非常震撼,老祖宗真了不起,给我们留下这么漂亮、这么伟大的古建筑。那龙雕柱的梁架,看了之后就感觉挪不动脚步,不想走。可能从那时起,古建筑就长在了我心里”,王永先回忆说。

中学毕业后,王永先就下乡插队了,没能继续深造成为他心里不小的遗憾。不过,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在山西职工文学院进修时,学校邀请了许多北京的专家教授来山西上课,打开他对古建筑了解的大门。王永先逐渐意识到,那些散落在山西各地的古庙、古寺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古建。

20世纪70年代初,王永先进入山西省古建研究所工作,成为一名文物保护领域的“修庙人”。为了抢救保护佛光寺等古建筑,他和同事们或徒步奔波、或驱车飞驰,三伏天在破旧吉普车里“蒸桑拿”,三九寒冬在深山破庙里就着咸菜啃咸菜充饥。佛光寺殿顶那些曾让梁思成、林徽因印象深刻的蝙蝠,也一次次与王永先他们“打照面”。从没有学过绘图的他,也在一次次速写练习中磨出了好画工。

73岁,他用短视频开了“零基础古建课”

王永先说,自己的学习之路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继续向书本学习,《营造法式》这样的古籍翻看了一遍又一遍;二是向业界前辈学习,向近代的梁思成这一辈学术泰斗学习。当年因为工作原因,他接待过北京大学的宿白先生,也多次陪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去各地考察,“特别是罗哲文先生,他来山西很多次都是我接待的,当时我年龄也比较小,罗先生很喜欢我,收了我做弟子”,跟这些前辈近距离学习,让王永先收益匪浅。

其三,就是向老工匠们学习。在修缮古建筑时,经常需要解剖古建筑,一些老木工匠会自己重修搭建斗拱,很多技术都是绝活,跟着他们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回忆,那会儿做测绘、搞修复时,爬梁上架都是常有事。简单地搭个两层脚手架,噔噔噔几下就能爬到三四米高的梁架上,“那个时候年轻,身手敏捷,就像猴子似的在梁架中攀爬,同事之间总是互称‘梁上君子’、‘飞檐大侠’”,王永先笑着说。

两三岁

老建筑收获最小粉丝

过去几十年间,王永先先后参与了五台山佛光寺的测绘修缮工作、太原晋祠的记录修复工作、应县木塔的修复讨论工作等,独著或合著出版了《唐五代木构建筑》《平遥双林寺》《山西文物精品典藏·寺观彩塑》《山西古代彩塑品赏》《天龙山石窟》《古代壁画临摹技术》《古代彩塑制作工艺》等多篇专著及论文。

2000年,为了将更多精力留在古建筑研究上,王永先提前申请了退休。昔日的同事介绍,当时王永先已经是处长了,有着40多年的行业沉淀,工作成绩很亮眼,对于他提前申请退休大家即有些意外又很钦佩。之所以说钦佩,是因为退休后王永先也没有闲着。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过去几十年对于古建筑的研究进行研究梳理,并出版出书。

他心里始终有种紧迫感。年轻时是急着抢修那些摇摇欲坠的珍贵古建;如今,爬不动梁、上不了房后,他又迫切地想把自己从古建筑身上看到的精彩告诉更多人,把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传下去。

在太原师范学院的邀请下,年过七旬的他作为特聘讲师,每个月去给大学生们上课,专讲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学校领导介绍说,邀请王永先这样长期活跃在古建保护一线的专家来上课,既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也更有助于学生们了解古建筑文化。

跟年轻人接触多了,王永先也紧赶“时髦”,玩起了抖音短视频。他说:“以前写论文在杂志上发表,受众比较窄,主要是从事这个方面专业的人员在看,比如说古建筑设计人员、园林修缮人员、文博专业学生等,最多可能也就几千人、几万人看过。但自从我尝试抖音短视频后,经常鼠标一点一上传,一夜之间就有几万人看过。”

尤其让他高兴的是,自己的抖音粉丝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百分之八九十都是30岁以下用户。“甚至有一位年轻的妈妈给我留言,说看了我的短视频,非常喜欢,就推荐三岁的女儿一起看,小朋友还那么小,也很喜欢。”这些年轻人习惯叫王永先“斗拱爷爷”,他们不仅时时鼓励、称赞,也会认认真真地讨论古建筑相关的问题。王永先没想到,古建筑这样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在年轻人中原来也可以这么受欢迎。

王永先说:“传统的古建筑构件,通过我们的讲解和科普,也可以变为当代生活可借鉴的建筑元素、审美元素。这种元素是一种无形的、可以蔓延开来的美。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古建筑之美,让我们的中国文化元素真正火起来,走向全世界,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斗拱(又称抖栱、斗科、欂栌、辅作、莲花托、牌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拱传递到立柱。

73岁,他用短视频开了“零基础古建课”

斗拱,是汉族建筑特有的结构,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斗拱的雏形。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屋顶,而承托屋檐的构件就是斗拱。这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力学与美学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看起来精致又复杂,就在眼前,却显得非常神秘。如果说中国古建筑是一个皇冠的话,那么斗拱就是这个皇冠上最闪亮的一颗明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