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升”量“高” 成都大邑试点绿色种养循环模式

2024-05-24 00:07:16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科技网

兰敏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刘侠

5月21日,四川省2024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大邑县召开。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大邑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粪肥集中处理、还田技术模式及追溯系统运行情况。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是一种将畜禽养殖粪污经过处理,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机肥、沼液,施用还田。该模式是实现种养结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经过处理后的粪肥既可以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农作物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有力促进化肥农药减量,改善农村整体生态环境。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大邑县通过传统运输还田、集中处理厌氧发酵还田和浓缩处理还田三种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集成推广了一批技术模式,为后续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探索了经验。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开展以来,大邑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个问题,5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前往大邑进行探访。

农产品质“升”量“高” 成都大邑试点绿色种养循环模式

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农产品提质增效

在大邑县安仁镇的金谷域澳洲庄园,记者看到,这里的葡萄园接通了有机肥输送管道。管道将沼液肥均匀地输送到葡萄根部,这样葡萄苗长势更好,果实更大。该庄园技术总工胡尚蒙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有200亩种植柑橘、蓝莓、草莓的园子,就在施用这种沼液肥。

“虽然目前蔬果产量增幅不大,但施用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升作物品质肯定有着长远的好处。”宏吉博润集中处理中心负责人王晓辉说。

试点以来,大邑县围绕125家集中连片规模化养殖场和10万亩粮油、果蔬还田区域,科学布局,确保了项目规范有序实施。近3年,大邑县年均沼肥还田达30万立方米以上,还田面积在10万亩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为推动绿色种养循环顺利实施,大邑县建立了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追溯大数据平台,对粪肥收集数量、运输、施用全流程可追溯监管,保证粪肥来源、转运、施用数量准确。同时,大邑县还建立21个(含5个长期监测点)监测点,覆盖全县主要土壤类型,对油菜、水稻、小麦、蔬菜、柑橘作物的粪肥还田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监测。

“根据试验结果,各监测点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均明显提高,化肥减量15%—20%。作物施用沼液肥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更高,经济效益增加了5%以上。”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师陈世龙说。

探索多种技术模式互补联动“点粪成金”

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基于传统运输还田模式,大邑县探索出了传统运输还田模式、集中处理厌氧发酵还田模式、浓缩处理还田模式三种互补联动的运行模式。

大邑县安仁镇的父老乡亲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海军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的200亩水稻田施用的底肥,是畜禽粪污经过大邑县宏吉博润集中处理中心进行中温厌氧发酵处理后产生的沼液肥。该处理中心可年处理畜禽粪污35万吨,产沼气约1100万立方米,产沼液肥约26万吨,每年可为大邑十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有机质0.129%。

为满足偏远山区规模化养殖场的处置需求,大邑县还研发推广了浓缩处理还田模式,将移动式粪肥浓缩富集设备直接投放到养殖场,粪污制成沼液后,通过粪肥服务合作社运输还田。位于大邑县悦来镇夬石村的四川万物生养殖场负责人胡军介绍,移动式粪肥浓缩富集设备解决了粪便的运输处理问题。粪污在通过干湿分离后进入这套处理设备,然后将按10:1比例对粪肥进行浓缩处理,大概5分钟粪污就可以转化为浓缩液肥。

在探索有效技术模式的同时,大邑县还通过政策支持等,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社会主体等开展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目前,大邑县共培育了9家专业化的本土服务组织,不断优化提升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等,打通了种养循环的“最后一公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