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传家变革图强,体现一代名臣的雄才大略

2024-05-24 05:55:57 -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转自:贵州日报

清白传家变革图强,体现一代名臣的雄才大略

电视连续剧《丁宝桢》剧照。

文史专栏作家周胜的《旮旮角角贵州史》一书中,有四篇文章专门写丁宝桢。虽然同样讲到丁宝桢在山东任上时治理黄河,讲到丁宝桢的清正廉洁,周胜的叙述里却多了很多鲜有人知的细节和背景,多了不少趣味性和故事性——书名里的“旮旮角角”,并非浪得虚名。

诛杀安德海,是丁宝桢在山东干过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大事,但周胜以一句“丁宝桢在山东干过的大事不止诛杀安德海”,让人顿生好奇。他说的是丁宝桢在山东时治理黄河,“当时预计要准备秸秆二千万斤,麻料一百九十万斤。丁宝桢在工地上监督,从黎明到二更,一直站在风雨之中,几乎天天如此。从正月二十九日动工,到二月二十四日合龙竣工,所用的物料,仅占按河员预算购办物料的一半,丁宝桢这才知道历来河工虚报贪污的恶习,深为恨之。”

丁宝桢的清正廉洁也众所周知,但周胜认为他清廉简朴的程度“可能会出乎人们意料”。他任四川总督时,厨役因为向他索要工钱不得,竟然出言不逊。“丁宝桢气极,想把厨役开除,但又无钱清还旧欠。平时丁宝桢准备有一只衣箱,封条盖章。缺钱用时,就叫人拿去当铺典押二百两银子救急。这次也准备这样做了,正好成锦道来见,看到丁脸色不对,问是怎么回事。知道原因后连忙请藩司把这个月的廉俸送来,才解了围。”

周胜给丁宝桢算了笔账:“清代总督的年俸才一百八十两,无禄米,主要靠养廉银。湖广总督的每年养廉银是一万五千两,两江总督一万八千两,四川总督养廉银规定是一万三千两……这些钱听起来不算少,但不过,既要养一大家子人,还要雇幕僚佣仆,维持总督衙门的场面;再加上丁宝桢虽然自奉甚俭,但待人甚厚,亲戚故旧有求,总要出手相助。”更不用说贵阳修缮阳明祠,他要出资捐助;改革盐政后“岁增帑金百余万”,他却又一清如水,“均一介不取”,出多入少,难免捉襟见肘。

周胜提到的丁宝桢在家信中对儿女的教诲,体现了其对生活简约朴素之美的推崇:“家用务宜节省,肥浓易于致病,不如清淡之养人。华服适滋暴殄,不如布衣之适体。”至于“事事悉存忠厚之心,不敢侮人,不敢慢人,遇有善事量力乐做,不可妄取民间一钱,如公余之内,稍有盈余,即以之救济穷苦贫民”,他自己确乎已身体力行。

周胜在书中还讲述了丁宝桢警惕英国染指西藏的旧事。他说:“在不少艺术作品中,丁宝桢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似乎只是一个风骨棱棱的儒官廉吏,尤为人们熟知的是诛安德海、治理水患以及整顿盐政。殊不知丁宝桢还是一个洋务派,更是一个着力巩固西藏边防,抵御外国势力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者。”

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以“滇案”要挟清政府与其签订《烟台条约》,其中重要的一款即英人可以“入藏”考察,为日后英国染指西藏开启了方便之门。

除了尽力阻止和监察企图染指西藏的英国人入藏,丁宝桢认为长远之计应该是切实加强西藏边防。周胜在文中详细叙述了丁宝桢的种种做法:“他认为川藏一体,唇齿相依,经营好四川,就为西藏的防务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他创办机器局,制造火药枪炮:改革盐政,实行官运商销,‘所收税羡截厘及各杂款至一百余万两’,增加了四川的财政收入。”在此之外,他还“整编绿营、防军,留强汰弱。所有防营均‘勤习枪炮阵法,并精练打靶等事’,要让这支军队‘足借一战,不至甘心让人’。”他再三上奏折强调英国对西南和西藏的野心,拒绝朝廷裁军减勇;提拔重用技术人才,让他们在洋务运动和发展新式机器工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等努力,使得英国人在西藏通商的企图一时未能实现。

即使到了光绪十一年(1885年),丁宝桢已病重之时,他对英国人染指西藏的野心仍是忧心忡忡,在其遗折中说:“外洋和约万不足恃。”

周胜评价说:“丁宝桢在西南边陲呕心沥血,苦心经营,艰难起步,对巩固西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表现出了一个晚清爱国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