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述古今,古村展新韵——探访济南市章丘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2024-05-24 12:02:22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5月17日,记者来到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东矾硫村。这里的民居,屋顶多以灰色瓦片堆叠成硬山顶风格,外墙则由方块石和青砖相互映衬,尽显古朴典雅。

步入一座老民居,院内土坯砖墙环绕,四合院格局一目了然。据济南市章丘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章丘区住建局)村镇建设组组长李学进介绍,这座民居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是一代商贾李氏家族创建的“太和堂”中的一部分,不仅承载着浓厚的乡村传统文化,也展现了典型的鲁中地区建筑风格。

古建筑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东矾硫村一直在探索古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经多方努力,这处历经近两百年风雨的老宅,已被打造成一处集根艺展览、研创和民俗文化收藏展示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场馆。

东矾硫村的探索,是济南市章丘区在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面的一个缩影。

古道述古今,古村展新韵——探访济南市章丘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被改造成公益性文化场馆的老建筑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老物件。

串线成片传统村落美美与共

目前,章丘区有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4个省级传统村,这些传统村落散落分布于章丘区的东部及南部。2022年,章丘区成功入选“全国4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区)”。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它们的保护,不是单一村落的孤立行动,而是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保护网络。

那么章丘区是如何将散落的传统村落串线成片,做到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

章丘区住建局副处级干部周勇向记者介绍,章丘区有“齐鲁古道”与“古商道”两条重要古道,两者皆是齐、鲁两国的交通要冲、经济发展的商道以及文化交流的通道。基于这一背景,章丘区将古道文化与现代规划相结合,打造出一条“古道文化廊道”。

古道述古今,古村展新韵——探访济南市章丘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济南市章丘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2022-2035年)图。

“古道文化廊道”以齐长城为边界,自南向北蜿蜒伸展,宛如一条璀璨的丝带,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传统村落串联起来。在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廊道分出两条支线,一条向西延伸,融入济南市的城市脉络,另一条向东北方向延伸至淄博。

章丘区还邀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团队,针对每个村落的独特性,制定了个性化的保护方案,确保一村一特色,体现差异化。例如文祖街道石子口村以齐长城遗址为主要特色,三德范村以其独特的芯子表演而闻名,东矾硫村则将“保和堂”“五福堂”建筑群作为商贸文化的展示窗口。

这22个传统村落,独具特色又共融共通,共同织就了一条融合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文化走廊,营造了一种和谐共融的文化景观。

为做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章丘区编制了《济南市章丘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同时,章丘区住建局先后争取中央、省、市补助资金5000余万元,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保护修缮古道古韵历久弥新

普集街道博平村,曾是古商道上商人们进行交易和交流的重要节点。行走在村内的古建筑一条街,古院落一座挨着一座,初看之下似乎都颇为相似。博平村原村主任刘宗孟告诉记者,这些院落虽外观相近,但实际上各具特色,算得上“一步一景”。

“这些明清建筑的格局以四合院为主,带有明显的京城风韵。宅门前的门当象征着屋主的身份,方形的通常代表文官,圆形的代表武官。屋檐墙砖的图案也各有寓意,比如罗纹布图案寓意着四通八达,说明这家主人是做买卖的。”刘宗孟介绍,村里遗留下来的拴马石有13个品种,80多个。

古道述古今,古村展新韵——探访济南市章丘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位于博平村的一处修缮完成的古建筑。

除了有富有特色的古院落,博平村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如村南的文昌阁、溢洪关,村北的刘氏宗祠等。刘孟宗对这些古建筑所承载的古商道文化如指掌,面对记者的提问总能侃侃而谈。他曾参加了山东省文物局举办的“乡村记忆”工程培训班,村里成立古村建设委员会后又担任会长一职,现在,还成为博平村历史文化的生动“讲解员”。

刘孟宗告诉记者,借着博平村被纳入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范围的机会,章丘区不仅修缮了村里的多处历史遗迹,还对古院落进行评估与修复。目前,村内的33处古院落中,已有21处得到了修缮。

李学进补充道:“章丘区住建局积极组建传统建筑工匠团队推进传统建筑的修复工作。2022年修复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省级试点46处,2023年修复38处(省级试点26处、市级试点12处)。今年已有13处省级试点获得认定,目前正在修复中。”

古道述古今,古村展新韵——探访济南市章丘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石子口村将一处石头房子改造成民宿。

在修复过程中,章丘区注重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传统民居除了供村民居住外,还有部分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被改成民宿,或打造成研学基地、村史馆、乡村博物馆等功能性场所。此外,一些修缮后的文物古建筑还帮助乡村走上了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如文祖街道石子口村的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经过修复后,在保护的前提下,已成为村内最具观赏性的旅游景点。

活化传承文化乡韵生生不息

古时,三德范村不仅是关键的军事要塞,还是齐鲁古道上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在《章丘县志》中被誉为“齐鲁之喉襟,泰莱之要冲”。现在,村庄内保存了大量具有明清时期特征的古宅院、古门楼和古街巷,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繁荣。

在一处被改造成村史馆的古宅院里,一组人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两个男子抬着一条横杆,横杆上孙悟空与白骨精激战正酣。

据悉,这是根据章丘芯子的经典表演节目《三打白骨精》制作的。最初,章丘芯子是一种旨在驱逐邪魔、祈求吉祥的民间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成一种集观赏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民俗表演。

古道述古今,古村展新韵——探访济南市章丘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元宵节期间,三德范芯子的表演现场。

在表演章丘芯子的过程中,抬杆者的步伐需与音乐的节奏紧密契合,抬杆的颤幅也应与音乐和谐一致,展现出一种优雅而独特的韵律美。芯子上,孩童们身着多彩戏服,脸上化着精致彩妆,双手紧握彩绸等道具,随着音乐不断甩动,仿佛蜡烛上的火苗在微风中摇曳,十分好看。

如今,芯子已成为章丘地区元宵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民俗表演,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深深体现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文祖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三德范村党委书记张江告诉记者,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单单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村落所承载的灵魂性精神文化内涵的珍视。

为了确保包括芯子在内的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三德范村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除了创新表演内容、培养家族和社会传承人外,还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如与齐鲁师范学院共建研究实践基地,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将挖掘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撰写成学术论文和专著,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古道述古今,古村展新韵——探访济南市章丘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在三德范村的村史馆内,摆放着一些与村史及民俗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论文。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章丘梆子的传承人探索出了“半职业化”的传承方式。借助明水古城景区的开放,章丘梆子团队签约入驻,在节假日进行演出。“半职业化”的工作模式,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经济报酬,奠定了他们生活的基础,还能推动他们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

下一步,章丘区住建局还将积极整合各级政策资金以及社会资本,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和传统建筑的修缮力度,同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培训,更好地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

记者手记:非遗传承需理论化、职业化、市场化等多手段联合推进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谈及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多位受访人都表示,尽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已采取多项措施,但面临诸多困难。

例如,一些传统戏曲、戏剧等非遗项目正被年轻人忽视,导致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同时,由于经济压力,部分原本从事非遗传承的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转向其它行业,进一步加剧传承人流失问题。此外,一些非遗项目缺乏系统性地整理和记录,给后续的传承和推广工作带来挑战。

在采访章丘区住建局和章丘区文祖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后,记者总结出,非遗传承需理论化、职业化、市场化等多维度手段联合推进。

首先,非遗传承需要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文字材料,有助于形成对非遗项目的科学认识,为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其次,非遗传承需要官方与民间共同努力,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专业的传承人才,并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

最后,对非遗进行合理、适度的市场化运作,将非遗传承活动转化为一种职业,非遗传承人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和职业发展机会。这样不仅有助于壮大传承人队伍,也可以激发非遗工作者结合市场审美与需求进行创新,使得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衣春悦通讯员刘召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