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系列解读(十一) 如何实现建筑“绿色+智能”发展目标?

2024-05-24 17:58:26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中物研协

如何实现建筑“绿色+智能”发展目标?

《条例》第二十二条是关于建筑

绿色运行和维护总体要求:

本市推进建筑运行、维护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污染和碳排放。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统筹推进建筑绿色运行、维护管理,加强信息应用,促进既有建筑能效提升。

政策解读|《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系列解读(十一) 如何实现建筑“绿色+智能”发展目标?

立法背景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第二十三条、《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减碳降碳工作方案暨“十四五”时期民用建筑绿色发展规划》等文件对用能管理制度、节能教育、技能技术指导及服务、各部门单位职责作出具体要求。

《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并提出:“到2030年实现公共建筑机电系统的总体能效在现有水平上提升10%”;实施30年以上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加强供热管网保温材料更换,推进供热场站、管网智能化改造,到2030年城市供热管网热损失比2020年下降5个百分点”等要求。

至“十三五”末,北京市民用建筑能耗仍占全社会终端能耗50%以上。我市每年新增建筑约3000万平方米,新增建筑能耗需求100多万吨标准煤,虽然建筑平均能耗强度有所减缓,但建筑能耗总量依然呈增长趋势。

新建建筑执行高星级、超低能耗等节能强制性标准,仅可为建筑节能降碳提供基础条件,而建筑运行、维护管理是落实建筑全寿命期管理、实现建筑绿色发展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建筑节能降碳、减少能耗和碳排放的终端环节。

实现建筑“绿色+智能”

发展目标的具体要求

本条第一款规定了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是建筑运行、维护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在运行阶段落实建筑绿色发展要求和绿色专篇要求的具体体现。

绿色化

是总要求和终极目标,通过提升建筑管理水平和建筑运行能效水平,以实现降低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改善室内环境的目标,使建筑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活动。

精细化

是一种管理理念,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整体上提升建筑运行、维护效益。

智能化

是管理水平提升的手段。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运用,是建筑运行、维护管理绿色化和精细化的技术支撑。

本条第二款规定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建筑绿色运行、维护管理方面的职责,即结合我市建筑领域双碳要求及工作实际,从建筑运行、维护管理的顶层规划(节能降碳总体要求)、制度设计、标准制定、信息化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统筹推进建筑绿色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建设,力促既有建筑能效提升。

从“十一五”开始,北京市按照住建部《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每年度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监督检查工作,从加强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入手,督促、指导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使用人完善建筑绿色运行维护制度。

2014年《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实施以后,北京市进一步强化民用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构建较为完善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自2013年起,我市率先对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开展电耗限额管理工作,以电耗为切入点,在全国首次提出依据公共建筑历史用电量(即以建筑自身历史用电量为基准)开展电耗管理,并在全国首创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制度,制发《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京建法〔2014〕17号)。

2020年修订印发了《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京建法〔2020〕5号)并提出:公共建筑电耗限额依据本建筑历史用电量和本市同类型建筑单位面积电耗平均水平确定,同时引入能耗限额值,推动公共建筑电耗管理工作向能耗管理、定额管理方向迈进。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纳入限额管理建筑15445栋建筑,涉及2.02亿平方米。

印发《北京市贯彻〈民用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报表制度〉实施办法》(京建法〔2019〕5号),进一步规范民用建筑能耗统计工作,实行公共建筑能耗公示制度、公共建筑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和能源审计制度等。并逐步实行民用热计量收费制度,建立分类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能源阶梯价格制度。

相继出台系列运行管理技术标准,包括《建筑低碳运行管理通则》《公共建筑电气设备节能运行管理技术规程》《公共建筑空调制冷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技术规程》《公共建筑设备运行节能监控技术规程》《公共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技术规程》《供热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技术规程》等北京市地方标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