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探寻书法与丝绸的交响,《中国书法大会》寻美米芾《蜀素帖》

2023-06-24 00:11:43 -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余如波

6月23日晚,《中国书法大会》(第四集)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见面。本期节目中,北宋书法家米芾的《蜀素帖》这件与四川颇有渊源的作品成为焦点之一。

宋哲宗元祐三年,即公元1088年,米芾在四川产的织物上题写了各体诗共八首,书史称其为《蜀素帖》,它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帖”。“中国书法作品一般以内容或里面的文字、关键词命名,《蜀素帖》或许是唯一一件以材料命名的,可见当时的珍贵程度。”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陈忠康在节目中介绍。

在四川探寻书法与丝绸的交响,《中国书法大会》寻美米芾《蜀素帖》

“蜀素”到底是什么?在今天的巴蜀大地上还能找到吗?作为本期节目的外景嘉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代跃特地前往“中国绸都”南充探访。

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馆长张和才介绍,“素”是平纹结构的一种织物,缎、绸、绫这三个东西都是“素”。他根据《蜀素帖》影印件上45度的斜纹判断其应该属于绫。张和才说,蚕丝外部包裹着一层丝胶,加工成为书写材料时需要部分去除。如果不去除,书写时便不上色、不着墨;但如果完全去除,走墨又会很快,而且容易氧化、虫蛀,不利于保存。

米芾在38岁时创作《蜀素帖》,在时人视为珍奇的蜀素上写出这件传世名作。“所以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可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沈浩说,当时,米芾的书法经验已经非常丰富,又是一位把书法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一部分的书家,他的“艺高人胆大”也决定了面对这样一种旁人难以驾驭的材料时敢下笔。

“临习《蜀素帖》时,笔毫落于丝绸的那一刹那,我感觉到中华文明两大元素——书法与丝绸在我手中的碰撞与交融,这是两种线条的交响,是对中国古人智慧的讴歌。”代跃感叹道。

本期《中国书法大会》中的四川元素不只这一处,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也亮相。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两首五言诗。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当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在四川探寻书法与丝绸的交响,《中国书法大会》寻美米芾《蜀素帖》

沈浩说,《黄州寒食诗帖》就诗的内容而言,从环境的描写、心情的渲染以至于志向的气头上,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书文并茂”。“这个书法上面字或大或小,情绪在作品中间表达尤其充分。”

陈忠康介绍,苏轼有一句诗,叫做“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实际上他的书法技巧是很高级的。“宋代这些士大夫都有着自尊心,就是唐代人把‘法’推到极致了,那我不行,我得换个角度,我得张扬我自己的意志,所以形成了我们现在认为的宋代‘尚意’书风。其实就是张扬自己内心的那种真情实感,达到艺术创作的那种自由状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