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助力高水平开放?

2024-06-24 01:16:43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如何以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助力高水平开放?

如何以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助力高水平开放?

精彩观点

1我国坚定地以全球视野推进科技创新,确保科技成果能够普惠更多国家和民众,展现了大国担当。

2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是成都在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3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化,成都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在创新生态、服务水平、区域辐射带动等方面做更积极的探索,确保科技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

编者按

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6月18日,十二届省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要求,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核心位置,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强省。6月20日,两条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航线正式在成都拉开飞行的序幕——这是成都立足科技创新、推动新型产业发展的又一具体行动。之前的6月5日,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站位全局,如何充分认识当前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合作取得的成绩,如何加强重大科创平台创新建设,又如何构建引育留用科创人才的机制体制?本期《锦观智库》邀请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外交专委会副秘书长马双,就此主题展开讨论。

充分展现大国担当让更多科技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

锦观智库:随着嫦娥六号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成功——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科技实力上。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更需要加强科技的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具体来说,近年来,我国通过科技创新合作探索解决全球性问题有哪些经典案例,取得了哪些成果?

马双:近年来,我国坚定地以全球视野推进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确保科技成果能够普惠更多国家和民众,为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一是“一带一路”倡议保持着强大韧性,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的科技创新合作。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4项行动成果丰硕。例如,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为超过100家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创新创业提供科技服务,形成了重大项目、高端人才和科技交流的综合服务平台与技术推进平台。“一带一路”还在不断培育科技创新合作新增长点,例如,去年新启动了可持续发展技术、科技减贫、空间信息科技和创新创业4项专项合作计划。

二是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清洁能源等全球科技治理。我国已参与近60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持续为全球重大科技议题作出贡献。例如,ITER计划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是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自2008年以来,我国承担的制造任务涵盖了ITER装置几乎所有关键部件,这不仅是我国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是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实践,并培育出由我国牵头的大科学工程和新的研究议题。

三是携手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在全球风险挑战应对中展现大国担当。在积极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我国以务实高效的国际科技合作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撑。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到科研文献共享平台,从新冠病毒资源库到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从药物、疫苗、检测等联合研究到启动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心建设,这些经验与平台为未来的科技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有效抓好载体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开放共赢

锦观智库: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载体是支撑。在战略性科技力量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国内科创先进城市有哪些经验可借鉴?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是成都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成都如何抓好这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走出去”“引进来”中实现共赢?

马双:国内科创先进城市在战略性科技力量的规划和建设方面有其自身特点。清华大学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报告显示,我国北京、粤港澳大湾区、上海进入综合排名前十,其中,北京在科学基础设施方面位居全球第一,粤港澳大湾区位列科研机构全球第一。

北京科技基础雄厚、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其经验在于构建高效的科研生态和破除制度藩篱,激励科研人员做出原创性研究。上海的优势在于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强大,尤其在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方面,其经验在于营造良好的市场和营商环境,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模式非常成功,其经验在于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以先行示范的担当作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合肥作为国家科学中心,其经验在于前期集中资源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积蓄了强大的势能。

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是成都在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成都拥有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是其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的物质技术基础。下一步,成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内科创先进城市的经验,紧扣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有效抓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在“走出去”与“引进来”中实现共赢。

首先,持续推进建设并充分利用国家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平台,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和重点产业,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建设科技交流合作新平台,聚集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招引培育一批高能级项目和科技创新企业,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其次,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信息开放平台等形式,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这种开放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吸收国际先进科研理念和技术,也能够展示成都科研实力和创新成果,推动成都科技“走出去”。再次,建设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补齐开放创新制度短板。例如,通过举办科技论坛、创新大赛等活动,搭建科技交流平台,积极牵头组建和集聚国际科技组织,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关注和参与成都科技创新,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与全球科技界共享发展机遇。

加强制度创新确保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

锦观智库: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下一步,成都要如何瞄准科研人员现实关切,确保科技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以制度建设为科技人才“保驾护航”,加速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在蓉聚集?

马双:人才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高水平科技人才更是带动新兴学科、突破技术瓶颈、发展高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成都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动活跃,已经展现出其在吸引和集聚人才方面的强大能力。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化,成都承载着新的发展愿景,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需要理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在创新生态、服务水平、区域辐射带动等方面做更积极的探索,确保科技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

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树立“按需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在蓉创新创业活力,逐步建立完善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从人才的工作、发展、生活、家庭、环境等方面系统设计人才组合政策,并加强对政策落实的推动和监督,保持人才政策稳定性,促进人才管理机制更加灵活,为国际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工作生活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依托成都的优势科研力量和重大创新平台,大力吸引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成都人文、美食等城市独特魅力优势,深挖留才制度文化优势,加快引进集聚高端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

构建良好开放的创新生态。创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是吸引、留住人才的根本途径。要加强海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家庭生活、服务措施等方面,全方位助力人才在蓉创新创业、安居乐业。完善人才、项目、机构评价评估制度,构建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防范人才工作风险隐患。

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把握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优化人才和项目组合,实施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集聚,以人才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引领、辐射、带动关键技术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支持在蓉设立区域性、领域性国际科技组织,探索打造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区。围绕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打通人才流动,发挥人才高地向中西部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张舟钟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