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画怎讲》:古画讲故事的新形式

2024-06-24 07:32:09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文博类纪录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重要载体,是纪录片的重要分支。如何在保留专业知识的同时,用通俗易懂的叙事话语和轻量化的形式让文博历史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当下纪录片制作面临的问题。

《此画怎讲》便是在此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和尝试,制作人选取了14幅我国古代知名的人物古画,将古画改编为单元故事,交由真人去演绎。它不仅对传统服饰和民俗进行了还原,传播了历史知识,而且在讲述上结合了当下大热的流行语,用幽默风趣的口吻,生动多样的表现方式,改变了传统古画只能观看的鉴赏模式,让曾经被束之高阁的文博知识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此画怎讲》:古画讲故事的新形式

《此画怎讲》作为一部“非典型”文博纪录片,既有正统的历史知识,也有幽默风趣的段子。片中的每一幅古画,都仿佛有了生命,不再是沉默的被展示品,而变成了有情感、有故事、有态度的主动讲述者。《砺剑图》里的铁拐李化身主播在直播间开始打call,《唐人宫乐图》里的女乐官们关注美妆博主教“怎么显脸大”……大众化的叙事也能讲好历史故事,人物自主叙述的表现形式反而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

对现实中人文议题的反映也是节目组的初心,如《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们互相鼓励远离家暴保护自己;《蕉阴击球图》则以热线电话连接了古今家长对育儿焦虑的共鸣……《此画怎讲》将时下的社会热点、流行文化和古画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及人物经历进行结合,抓取了古今相通的共鸣点,把古画讲出了新解,完成了专业知识与通俗传播的交融。

节目选取的每一幅画都包含了浩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细节。为守住纪录片的专业性,节目组在确认题材后作了大量调研,走访多位美术界专家和资深评论者。在知识科普上,剧组以剧情为引,对历史细节进行了细致考究。如《明代帝后半身像》一集中,剧情从朱元璋和马皇后遭遇电诈场景展开,既引出二人的孙子,明史上著名的建文帝下落不明之谜,又还原了朱元璋与马皇后之间的感情。

当下纪录片愈发呈现多元化、年轻化、轻量化、精品化的趋势,传播范围也逐渐打破了固定的文史知识受众圈子,成为年轻人补充知识、结交同好、获取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但如何实现小而美与轻而精是节目制作的重要关注点。在这一趋势下,《此画怎讲》对纪录片表现形式的拓展和探索更显引领意义。节目的火爆说明,即使是像传统文史这种体量磅礴的内容,也能通过叙事革新唤醒大众兴趣。幸运的是,纪录片制作人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如果国宝会说话》《又见三星堆》等精品文化纪录片的出圈,为文物赋予了更持久、更宽广的生命力。

轻量化纪录片虽然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内容厚度和深度有一定欠缺,但它胜在轻巧,能随机应变,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人“速充式”的观看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轻量化纪录片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仍需在内容制作上下一番苦功。如何保证专业性的同时贴合现代性表达是每个主创团队应该思考的问题。融合多种文化风格的《此画怎讲》进行了有益尝试,展示了文物纪录片创作的新方向和无限可能。

(田可新王淑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