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聊聊少儿编程市场的未来

2024-06-24 07:45:51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双减过后,素质教育的赛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少儿编程赛道迎来了关键的发展期。但同时,政策和家长心态的变化也成为奇行种的不稳定因素。“双减”落地之后的第三年里,素质教育行业应该如何克服自己的痛点难点,实现新的飞跃?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看法。

————/BEGIN/————

虽然我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演奏过任何乐器了,但是小学到初中期间课余学习小提琴的经历还是为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首先是因为小提琴非常难学,其次是因为我完全不喜欢。

当时我的爱好是画画,可惜我的家长认为:音乐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高雅嗜好,而画画只是落魄文艺青年的糊口方式。于是我就痛苦地学了八年自己完全不喜欢的小提琴。现在回头看去,除了对音准的辨认水平高一些,学习小提琴没有给我留下任何财富。

如果当时学的是我更感兴趣、更具实用价值的东西,或许对我的记忆和现实都会大有好处?

“双减”政策落地至今已经三年了,中国的素质教育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这一政策虽然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同时也对非学科类的教育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在我看来,各类教育机构都在探索如何调整业务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并提升服务质量以适应新的教育政策。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家长对素质教育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合适的、优秀的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获得好处,换句话说就是“有趣又有益”。

“双减”落地之后的第三年里,素质教育行业应该如何克服自己的痛点难点,实现新的飞跃?我不是这一行的工作者,但是我接触了很多这一行的信息,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少儿编程兴起:

从”双减”政策到素质教育的新浪潮

我周围的家长圈都有这样的感觉,自2021年实施”双减”政策以来,针对校外培训的严格限制,促使全社会重新审视教育目标和质量。但是,全社会的教育需求并没有下降,对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而言尤其如此,只是其重点正在悄然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的提升,我们这个圈子的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愈发重视,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上的投入。周围更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家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能力培养。

我们在平时的交流中有这样的共识,双减”政策的结果促进了传统的艺术与体育教育的发展,更为编程等新兴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少儿编程正在成为这一代孩子们素质教育的一个新兴领域。

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基于logo语言的少儿编程就有了一定的流行度。虽然我只尝试过寥寥几次logo编程,但是那只小海龟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少年时的我们而言,编程教育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单纯的编程层面:

编程的两大基石是算法和数据结构,它们与数学、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编程在本质上是为参与更加广阔的科技创新打下基础。

编程是一种高度模块化的逻辑思维活动,是通过实践理清复杂现实当中的逻辑关系,而这正是教育的精髓所在。

比较复杂的程序离不开团队合作,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提升创造力与合作能力,哪怕对今后不会从事编程工作的孩子也是如此。

很可惜,当年的物质条件不允许我们这代人在编程教育上花费太多时间。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这代人的孩子赶上了少儿编程行业的崛起。我们也都意识到,编程不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是未来孩子立足社会的关键技能之一。

因此,我们身边愈来愈多的教育机构正在积极调整其业务策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编程课程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解析素质教育市场:

竞争分散与课程同质化的挑战

作为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家长对于素质教育显然有着自己的顾虑:行业竞争分散,产业链各环节差异显著,缺乏刚性需求及明确的评估标准,以及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这些问题导致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我周边的家长对于兴趣类素质教育的购买意愿下降,进而影响了教育机构的客户复购率。

尽管如此,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我周边的家长们也感受到素质教育行业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少儿编程领域。

在“双减”政策之后,素质教育行业格局经历了重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竞争环境被打破,市场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以少儿编程为例,市场已从过去的百家争鸣逐步走向明确的格局,其中几家龙头企业开始显著崭露头角。

当前,少儿编程教育的课程设计普遍遵循从编程启蒙到图形化编程,再到代码编程的结构,虽然这种结构被外界认为课程同质化问题严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为标准化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从我周边家长圈“鸡娃”学编程的方式看,大概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图形编程语言为主要内容的软件类编程教育企业;

第二类是侧重使用积木和机器人等硬件为教学工具的硬件类编程教育企业;

第三类则结合了软件与硬件的教育企业,这些企业通过融合图形编程语言和自研或第三方硬件,增强教学的实操性和互动性。

软件编程教育强调逻辑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而硬件编程则侧重于感官体验和问题解决,跨学科技能的培养也因此得到加强。

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的学生,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从乐高、机器人等硬件课入门,但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受困于线下高昂的费用,且不够严谨的进阶体系。

反观线上的学习方式,在孩子已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通过精美的游戏化设计等互动模式,在后期系统化学习中有着意想不到的惊喜。

但不可忽视的是,素质教育特别是编程教育在评价体系方面的不足,一直是行业的痛点,很多家长也都苦于这方面的劣势。

随着《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等实施,少儿编程教育在中国逐渐得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推动。教育主管部门确立的竞赛“白名单”,不仅确立了例如蓝桥杯、NOC、CSP等编程赛事的官方地位,还为评估和展示学生的编程技能提供了平台。

参与这些竞赛能够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其技能,在众多少儿编程机构努力申办、积极承办的背景下,赛事在检验教学效果上的作用显而易见。

据我熟悉的一位少儿编程业内朋友透露,虽然各类赛事在检验学习效果上可能因家庭和学员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目前大规模赛考在行业认可度较高。

随着科技发展的推动和社会对STEM教育需求的增长,少儿编程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类基于探索、合作、挑战、竞争等不同形式的实操互动环节,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家长认可和青睐,少儿编程的学习地位有望进一步提高。

科技人才需求激增

编程教育如何抓住新机遇?

作为非学科领域中规模最大且最具潜力的赛道之一,编程教育符合国家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导向,将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稳健前行。政府对素质教育的持续支持,尤其是对编程赛道的重视,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每天都在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变革,少儿编程培养学生掌握编程和计算思维技能,紧密契合着科技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将编程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这一趋势为未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的学生打下基础。编程作为综合性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全球视角看,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早已将编程教育引入基础教育体系,视其为关键的科技人才储备措施。国内“双减”政策出台后,少儿编程成为非学科教育中发展迅速的赛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这一代的学生通过学习与竞赛,锻炼逻辑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积累应对未来科技挑战的经验。

在科技相关的互联网社区(无论中英文)上,有一句流行用语:“Talkischeap,showmethecode.”(空谈无益,给我看看你写的代码吧。)在这里,代码就是“实干”的代名词。如果有人对我发出这样的挑战,我大概会落荒而逃,因为我上次写代码还要追溯到大学期间的C语言课程考试。不过我相信,随着少儿编程教育的普及,绝大部分的小朋友在这方面都会比我强——也比出生在2010年以前的大部分人都要强。

总结一下

“双减”政策为素质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少儿编程赛道迎来了关键的发展期。作为国家科技人才储备的重要一环,少儿编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契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少儿编程将继续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学生实现创新思维与科技素养的重要途径。

至于我,经常还会畅想,如果当初家长要求我学习的不是小提琴又会如何——当然不必是编程,画画也是很好的事情;关键是它应该符合学生本人在当时的兴趣,又要符合社会的需求。

对于每个人而言,素质教育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不过我相信,编程至少是很大一部分人的答案——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和培训方式,它确实“有趣又有益”。至于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如何,那又是另一个问题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