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插秧“大比武” 感悟“粒粒皆辛苦”

2024-06-24 07:53:00 - 南京日报

栖霞区龙潭街道举办插秧比赛传承农耕文化

手工插秧“大比武”感悟“粒粒皆辛苦”

手工插秧“大比武” 感悟“粒粒皆辛苦”

近日,栖霞区龙潭街道举办南中村第四届插秧比赛,龙潭街道相关科室、村民们一起体验插秧,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通讯员朱利虎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徐琦摄

南报网讯(记者 朱旖旎 通讯员 范文影 贾俊) “插秧啰!”“你穿这个胶鞋可要绑紧,不然鞋要‘长’田里了……”19日上午9时,一句句欢声笑语打破了南中村的宁静,2024龙潭荷花季系列活动——栖霞区龙潭街道南中村第四届插秧比赛正式拉开帷幕。

天公作美,当天清早下的雨已经停了,成片的稻田灌满了水,阳光下远远看去闪着银光,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还夹杂着秧苗特有的清新。“今天这气温刚好,举办插秧比赛正适宜。我们特地为今天的比赛留了一块单独的稻田,让大家一展身手。”南中村党委书记俞华笑言,比赛已是第四届,不少村民期盼已久。

记者看到,稻田里被划分出5列整齐的比赛区域,列与列之间彩旗飘飘,很有赛场的感觉。参赛者们手持秧苗,跃跃欲试。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农,也有对农耕充满好奇的年轻人,还有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举办插秧比赛就是想让参与者亲身体验传统人工插秧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接触农耕文化的机会,更是一次深入文明实践的体验。”俞华说。

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插秧比赛正式开始。选手们纷纷下田,一字排开。只见他们埋头弯腰,一手握秧苗,一手分秧、插秧,娴熟麻利。记者也脱下鞋子、穿上雨靴,学着村里老农的样子将绳子从脚板底穿过,牢牢绑在脚背上。准备就绪后,记者踏入田间,开始体验插秧的滋味。

“丫头,你这样不对,我来教你!”66岁的种植大户邵翠林站在旁边,手把手教记者如何快速插秧。“插秧不是按下去就行,你记住:三指捏秧、两指插秧,深度差不多到第一个指节。”听着邵阿姨的口诀,记者三指捏住细细的秧苗,插入田间时松开大拇指,以食指和中指向土里推进,待手指第一个关节没入泥土,便可松手“送”下一株秧苗“回家”。

一开始,记者手忙脚乱,不是秧苗插得东倒西歪,就是泥土溅得满身都是。逐渐学会插秧技巧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脚下踩着柔软的泥土,在一个“坑”里停留时间稍微久一点,就很难拔出脚来。“你脚不要前后动,来,这样左右摆,把泥土腾开地方再慢慢抽脚。”邵阿姨耐心指导,传授着农耕技巧,“记住,插秧要退着插,一边插一边往后退,这样既能防止秧苗受损,又能让秧苗更整齐。”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插秧的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而这时参赛的田埂上,歌声、加油声、欢呼声不绝于耳,一片火热欢腾。“今年,南中村水稻种植面积共约3900亩,比去年增加300多亩,是龙潭街道最大的种植村。”该村农业主任陈昌维说,如今,插秧已实现机械化操作,这次举办传统人工插秧比赛,希望让大家体会到农事劳作的辛苦,今年特意让小学生参与,也是希望孩子们将“科技兴国”牢牢记在心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比赛结束后,记者望着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心中充满了感慨。如今,很多年轻人对农耕文化知之甚少,稻田变赛场,不仅展示了传统农耕技能,也传承和弘扬了乡村文化,让大家亲身感受传统农耕的魅力,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这也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据悉,通过土壤质量提升行动和农业机械化推广,栖霞区的耕地面积逐年提升,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今年,该区预计水稻播种面积达2.5万亩,比去年增加1400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