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蒜之乡”的高产密码

2024-06-24 09:57:44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科技网

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

因为自家大蒜达到了每亩3209.8斤的产量,山东省金乡县农民王友诚拿到了“高产王”称号;与他一样,同县农民赵翠玲凭借一头外形像成人拳头、直径8.68厘米的大蒜夺得了“大蒜王”称号。这是6月22日,发生在金乡大蒜争霸赛上的一幕。

当天,“2024金乡高质量发展之新质‘蒜’力展望大会”在此开幕,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以蒜论道、以蒜兴业,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共促发展、共谋蒜业。

“中国大蒜之乡”的高产密码

一头蒜变成了40种产品,升值了20倍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金乡县隶属于济宁市。金乡大蒜不仅是这里的特产,更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里大蒜种植历史已达2000余年,常年种植大蒜60万亩,居全国县(市)之首,产品出口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金乡被命名为“中国大蒜之乡”。

“我们培育的‘金蒜5号’大蒜新品种抗病、耐寒、抗早衰,从播种到采收仅需223天,较普通太空蒜早熟5天至10天,较传统品种增产20%以上。”在大会上推介自己新品种时,金春雨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强如数家珍:该品种上市早、生育周期短、适合机械化轮作;同时,产量高,亩产超过5000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金乡大蒜产业的强项不仅体现在种子上。在推介环节,山东玛丽亚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丽带来了从播种到收获再到深加工的大蒜全程机械化装备;山东鑫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宗国龙重点推介专利产品“金乡鲜蒜蓉”,“为了将大蒜‘榨’出更多效益,我们创新研究出食品保鲜技术,产品不添加防腐剂等任何添加剂也可保质一年以上”……

一斤市场价3元钱的普通大蒜,经过精深加工,摇身一变即可成为市值五六十元的黑蒜、大蒜油胶囊。这是山东康富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做的事情。该公司副总经理田云峰表示,其大蒜出口从初级农产品升级到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了二十倍。

在金乡县食品产业园内,大蒜加工转化率高达78.88%,一头大蒜“摇身一变”,成了大蒜素胶囊、发酵黑蒜、大蒜多糖等40多个产品,并出口到海内外。

100多项专利让“农家蒜”变成了“科技蒜”

依靠科技,王友诚、赵翠玲成了“高产王”“大蒜王”;依靠科技,一头金乡大蒜变成了40多个产品;同样,科技也是本次大会的关键词。记者注意到,本次大会的日程之一便是金乡蒜企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比如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安徽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纷纷将新技术落在了金乡。

据了解,当地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40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柔性引进9位院士、80多位资深行业专家,打造了山东省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等24个科技研发平台,在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00多项,“农家蒜”变成了“科技蒜”。

大蒜产业是金乡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它一头连着市场,另一头连着田间。

走进金乡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蒜覆膜机、收获机、植保无人机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装备映入眼帘,田间地头,光伏板、摄像头、感应器等现代化、智能化设施更是随处可见。该县探索智慧农业新模式,联合中国农科院设计开发遥感系统,对大蒜种植分布及长势进行监测,形成天地空间一体化决策系统,同步应用物联网传感器设备,采集光照、温湿度、PM颗粒和土壤多种微量元素信息,为农业全生命周期精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种得好,管得好,产得好,卖得好,一条具有特色与竞争力的金乡大蒜产业链已经成熟了。

金乡县委书记郑士民表示,我们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大蒜产业为主导,制定《“金乡大蒜”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出台《打造千亿级大蒜产业集群实施方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农工科贸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了集标准化种植、科研开发、保鲜储存、精深加工及国际市场流通等为一体的大蒜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