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稳步推进“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

2024-06-24 06:41:00 - 东北新闻网

转自:大连日报

大连稳步推进“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

初夏的大连,浪激潮涌万马奔腾,高歌奋进活力迸发。

奋楫扬帆、笃行不怠。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辽宁、大连时,为大连发展掌舵领航,提出大连“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的目标要求。大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未来之路,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振兴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为大连擘画的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当前,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两先区”“三个中心”高质量发展,紧扣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全力推动“六个建设”和市委《提升清单》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大连新篇章。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52.9亿元,同比增长6%,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8个和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4个和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2.9亿元,同比增长5.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5个和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360.2亿元、增长3.8%;实际利用外资5.11亿美元,规模全省第一。

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发展新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致力民生,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对大连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统筹规划、通盘考虑,明确提出“六个建设”的目标任务,全市上下风帆高扬、奋楫争先,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大连昂起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建设实体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建设实体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义举足轻重。大连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中车大连公司转向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一个个焊接机器人正在进行焊接作业,运料机器人按照系统设定的指令来回搬运配件。该示范工厂项目对原有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通过物联网,建立数字要素协同联动机制,贯通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数据,实现技术数据和资源数据直达工位、制造过程数据实时采集、质量数据全流程追溯、能源消耗数据实时监控,不仅节约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率,而且使产品不良率大幅下降。

发力奋进、迈向高端,近年来,大连装备制造业以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工业品牌,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焕发生机,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新一代汽车、高端轴承、高端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最大级别动力定位系统穿梭油轮在中国船舶大连造船正式交付、大连重工研制的全球最大18兆瓦直驱型海上风电高端球铁铸件装机下线……一项项大国重器的建造,镌刻着大连印记。

近年来,大连梯次培育、接力扶持在各个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去年,大连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累计达到81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9家,累计达到435家;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7家,形成新兴产业千帆竞发、百花争艳之势。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构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被视为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担当,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大连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加速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层次清晰、创新链条完整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位于高新区西部的英歌石科学城,一间间高能级实验室正拔地而起——大连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项目主体工程完工;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等近30万平方米实验室项目实现封顶;首批238个细分领域实验室(科研团队)1891名科研人才确定入驻……英歌石科学城是大连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连面向未来谋划科技创新新思路、激发科技合作新动能、构建科技发展新格局最重要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将带动大连创新能级、产业能级、城市能级的大幅跃升。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截至目前,大连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15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35家。聚焦科技优势、产业优势,高水平建设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组建大连凌水湾实验室、大连金石湾实验室,培育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23年大连市组建认定市级科技创新平台46个,新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9个。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为大连“两先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当下,长兴岛恒力科技产业园区,两套3万吨/年——乙醇胺临氢氨化制备乙撑胺工业装置均已投料开车试运行,且运行状况良好。这一项目由辽宁滨海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乙撑胺清洁绿色生产全套技术通过技术许可方式落地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该技术打破了跨国公司在乙撑胺行业长期垄断局面,预计年产值超过10亿元,为我市延伸高端精细化工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大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1%,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突破3%的城市,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8.4%,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42.2%。

建设内畅外联的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

激活城市开放基因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发展新优势

大连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开放合作始终是大连的城市基因和立身之本。我市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统筹用好国家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持续激活城市开放基因,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集装箱航线达105条,构建形成连接日韩、东南亚、覆盖欧洲全境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日前,世界银行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推出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统计全球508个港口的876个集装箱码头在2023年中的绩效表现,最终405个港口进入榜单。其中,大连港位列全球第14名、东亚港口第9名。4月17日,大连汽车码头阳光和煦、海波不兴,全球最长的汽车运输船“腾斯贝格”轮停靠码头。船上卸下的一辆辆乘用车从这里换乘中欧班列,运往中亚地区。大连自贸片区挂牌以来,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大连汽车码头已经成为国内商品车转运枢纽港之一,承担着东北80%以上的商品车进出口业务,大连自贸片区在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优化投资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关键因素。大连坚持内外资一致原则,全国第四个、东北首个出台支持外商投资的地方性法规《大连市外商投资促进条例》。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日韩产业深耕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拓展外资招引渠道,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依托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在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借鉴的创新经验。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我市拓展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功能,吸引国际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扩大向北向东开放,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2023年对韩国、俄罗斯进出口额分别增长15.5%、64%,分别高于全国24.1和31.3个百分点。

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推进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

大连因海而生、因海而兴,城市发展的优势、潜力、动能都围绕着海洋,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是贯彻落实海洋强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市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的重大举措。大连全面对标先进,加快推进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为大连奋力当好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跳高队”、在新时代“辽沈战役”中当先锋打主力贡献海洋力量、彰显海洋担当。

坚持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我市统筹利用海洋资源和岸线资源,编制现代海洋城市总体方案和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大力发展海工装备、航运物流等特色产业,前瞻谋划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超大型集装箱系列船、全球最大级别穿梭油轮等海工装备成功交付,华锐大型高端风电核心零部件制造、华能庄河海上风电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居全国前列。

海洋牧场“牧歌”嘹亮。海洋渔业是大连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农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发展优势明显。2023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全国领先。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8处,辐射带动面积500万亩以上,数量和规模居全国首位。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520多家,年加工能力近180万吨,一次冷藏能力约30万吨;全市水产品加工产量140万吨,产值200多亿元。着力打造“蓝色粮仓”,我市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28个,数量和规模居全国首位,加快建设“中国海鲜预制菜之都”。全面开展非法违规占用海域、滩涂、岸线问题清理整顿,累计清理养殖用海问题1.6万宗,盘活海岸线54.3公里,整治海域面积9万公顷。2023年全市实现全口径海洋生产总值30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4%。

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以企业群众满意为“金标准”实施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实现1.0至5.0迭代升级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为辽宁把脉开方。大连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快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全面实施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对标世界银行宜商环境最新指标,动态优化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实现了从1.0到5.0的迭代升级。

日前,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窗口进行重新布局,设置综合收件窗口14个、综合出件窗口2个,新增设“首贷服务”“法律服务”“通信服务”“快递服务”等服务窗口。这是我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改革升级后的全新变化,服务范围更广,服务效率更高。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市数据局坚持资源整合、数字赋能、集约节约,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无差别综合收件窗口14个,受理31个政务服务部门的813个事项,开启“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利用“综合窗口”改革释放的行政资源,推动涉企服务从便捷化向增值化全面升级,实现涉企事项“一站式”办理,最大程度把便利带给企业。截至目前,市、县两级设置综合窗口172个;便民服务中心(站)综合窗口3049个。实行综合窗口受理后,单个窗口平均业务受理量提升1.3倍,承接事项范围提升4.6倍,企业群众办理高频事项平均等待时间压缩30%以上。

围绕“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目标,大连坚定不移打造一流金融环境,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路径。推进政金企深度精准对接,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今年,大连出台《关于促进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金融集聚区和功能区特色金融机构落户、业务开展、促进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提出29条精准管用的政策措施,多条措施标准达到了北方城市最优水平,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提升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力。

大连大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发布“办事不找关系”指南,推出“免申即享”政策40项,300个事项“全市通办”,“一网协同”实现全覆盖,政府服务“网上办”达93%,“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系统入选全国数字城市创新成果。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擦亮品牌形成全域全时旅游新格局聚焦民生福祉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5月24日,“海上游辽宁”夜游大连首航,舒适浪漫的“老虎滩”号、内涵丰富的城市建筑、变幻多姿的灯光秀、璀璨夺目的烟花表演、现代科技的无人机盛宴……当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一段海上夜“船奇”徐徐展开,让来连参加2024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的嘉宾震撼不已。

我市坚持“统筹资源、统一策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对全市文体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高效利用,编制10个片区重点文旅规划,以星海湾整体改造提升、老虎滩景区升级、石灰石矿生态修复利用等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擦亮知名景区品牌,形成全域全时旅游新格局。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7.8%,恢复至2019年的157.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83.1%,恢复至2019年的185.6%。

如今的大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市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大连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生态功能稳步提升,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大连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成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学校在小区旁边,我下午3时接孩子放学,路过生鲜超市买菜,顺路就都完成了。”家住高新区七贤岭街道聚贤社区的高先生对于生活便利程度很满意。他是两年前为帮儿子照顾孩子,从外地搬来该社区的,周围配套设施齐全打消了他的顾虑。高先生所在地区是我市全力打造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之一的中铁诺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这些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品质消费需求,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成为我市推动商贸服务业向优质迈进、城市拥有宜居品质的真实诠释。我市是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城市试点地区,截至2023年11月,我市已完成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任务,覆盖社区数量185个,涵盖社区网点数量17855个,服务居民150万人,带动就业18.1万人,居民满意度达95%以上。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蕴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