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回顾|刘诗发:如何策划重点出版选题

2024-06-24 11:02:40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让书香与您常伴

本文根据“辑客出发”编辑沙龙活动第19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编辑部主任刘诗发的分享内容整理而成,已经过演讲者本人确认。现发布出来,以飨读者。

深度·回顾|刘诗发:如何策划重点出版选题

对重点选题,大家的理解可能有不同的重点,有的是上海市的选题重点,也可能是国家的重点选题,今天我讲的主要是基于国家级的重点选题,给大家进行分享。今天主题中除重点选题还有一个关键词——策划。在策划当中,我有三个关键词,规划、策划和优化,当然策划是在中间。策划来讲更多是编辑的个人行为,或者说自主的行为,在这之上我们认为还是规划,你所有的策划方向都必须与社里整个规划方向相一致。在规划的基础上,下面有编辑部门和各个编辑做策划工作,当然策划工作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所谓的重点选题,后面延伸出来的一些国家基金、奖项,怎么转化成为真正的重点,到有卖点和更高的层次,这里我用了优化,把选题变成优化的选题,成为相对来讲让自己满意的选题。这个选题一开始是毛坯,怎么变成成品,这样一个进化的过程。这几个关键词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

一、发现:重点选题的灵感

一些选题怎么来的,从医学角度来讲,《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和《中华本草》这两个项目是代表性的大项目。重大项目更多是曾经的项目,以前是上面安排下来的,我们来做,现在全国性重大项目不太多了。这些项目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批人,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在作为重点项目来讲,现在也还存在这种情况,像我们出版社作为地方出版社没有这种优势,但是像大学出版社、部委出版社仍然有这样的优势。对我们来讲,只能面对市场的考验与筛选,到市场上更多做一些选题。我们“十二五”到“十四五”之间做了一些选题。这些选题基本上是难啃的硬骨头,有的是抢来的,有的是编辑自己把这个选题做出来,拿到国家出版基金和奖,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包括《百年中医史》,通过我们编辑的工作以及作者的支持,最终到我们出版社出版。

深度·回顾|刘诗发:如何策划重点出版选题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主动策划选题是编辑适应市场的根本性转变。以前相对来讲更多是一些计划性的东西,或者曾经的项目,现在,特别是相对地方的科技出版社来讲,就必须到市场上去拿些选题。对我来讲,经历过出版从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单位,最后变成完全市场化的单位,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对在座年轻人来讲这个思路已经转变过来了,对于老编辑来讲,这个转变还是蛮大的。

一个选题怎么来的,不管是重点选题,还是一般的选题,其实没有更多的区别。我归纳了一下,如果是重点选题的话大概是这几个方面,在做“十四五”之前会去研究一些国家发布的大的文件、指南。我们社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科学部做了很多很好的选题,得过奖很多。很多是跟《科学》杂志在一起,《科学》杂志给了他们一些资源。其实回过去想一些主题出版、中国好书,灵感好多是从传播媒体,有的甚至从一些杂志、期刊连载挖出来的。策划编辑从捕捉信息的角度来讲,包括圈内专家,可能有一些推荐的书。但是最终成了好的项目,可能还要靠自己,所以有些项目,包括《本草考古》的一些内容,也是跟踪了好多年,我们也会对“十五五”准备一些储备选题,也是根据一些信息或者作者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去跟踪,做的一些工作。

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

策划过程当中,有几个要素,更多是人的要素。对编辑来讲,可能是创新精神和职业要素,还有策划当中具体要做的。创新精神,为什么要有创新精神呢?策划就是一种创新,做过重点项目的编辑都知道,做的太累的时候就会说下次再也不会做重点项目了,太苦太累了,但是你还会再做。作为一名编辑来讲更多是对职业的认同,热衷这个事情。碰到好的项目,依然去要,虽然知道这个很苦,但是还是要去要,我想做过重点选题、重点项目的人没有轻松的,没有不加班,没有不面对考验的,要敢于担当。

为什么说重点选题现在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讲,或者对一个行业来讲,重点选题是不是精品的代名词。如果一个出版社或者行业能留下来什么,可能更多是重点选题。从历史更长的来讲,假如说古代的东西能留到现在的,当时可能没有重点选题的说法,我想留下来的也应该是重点选题,比如说中医来讲,《本草纲目》如果不是重点选题也流传不到今天。一代编辑应该有一代的追求,刚才提到的几个大项目,是我们的老编辑留给我们的。对于我们来讲,对我们这代编辑来讲也需要有这样的精神。

另外重点选题策划当中,作为编辑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做中医古籍的如果不懂古籍,都不知道函、册、筒子页这些基本的东西,你根本就入不了那个圈,根本就对不上这个话,这是专业知识。还有熟悉行业,对于年轻编辑来讲为什么说要熟悉这个行业,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只有对这个行业越来越熟悉,碰到的作者多了,看的书多了,看的选题多了,肯定会在脑子当中形成一个新的选题、更好的选题。如果一开始没有这样的积累,不去研究这个行业,可能在这上面真正要有一个很好的idea是蛮难的。当然,还有专业方向的敏感度。有的人说碰到一些选题,这个选题我也会做,为什么我没有做,更多是灵感的东西,这个灵感的东西更多是专业方向的敏感度。包括《本草考古》,为什么我很想做这样的选题,当时看到南昌海昏侯出土的一些中药材,这个药材是怎样的,是汉代的。这个药材几千年,到底是什么东西。作者去把它研究出来,发现这两种药是灵芝和地黄。灵芝和地黄,为什么出现在皇帝的墓里面,他们进行推测。当时地黄到底是怎样的地黄,是生地黄还是炮制过的地黄,他们发表了好多文章,到他们现在还在做。我觉得如果能够做本草考古学这样的书,还是蛮有价值和意义的,毕竟是跨学科的,而且这个专家团队相对来讲是很高层次的专家团队。在这方面,作为一个编辑来讲,要有这样的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

策划思路上要关注三个“重”

现在为什么是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重要作者。我们出版社项目比较多,分类比较全,每个部门都有,医学有医学的,工业部有工业部的,重点领域有国家的战略、社会的需求和前沿的技术,这块都对应起来。重大项目,古籍文献整理、中药资源普查,针对重大项目去做的,以这些重大项目为圆心展开一些策划工作和工作交流。重要作者就是院士、国医大师、行业大佬。三个重点我们更多在策划上,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一些重点项目才能挖出来。

具体策划时做到“实”

在选题会的时候,选人要实。作为编辑部主任,有人抛出一个选题好,这个选题是很好,但是作者不知道,我要找某院士,这个人你联系过吗,你知道吗。很多情况下我发现即使定了选题,后面也很难成,基本的东西都是纸上谈兵的东西,在策划的时候最起码要有基本的沟通。并不是靠自己空中楼阁、水中捞月去请,怎么样去做,有时候很难实现。在发现选题当中,几个要注意的,作为编辑来讲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精神素质。这是第一点,关于怎么去发现的问题。更多来讲是跟我们策划选题一样的,重点选题可能更多是在你原来已有选题基础上,或者对行业熟悉基础上更多的升华,做到更好的选题。

二、进化:重点选题如何破土

一个选题怎样让它成为好的选题、更加有能量的选题,包括几个原则。一个是去粗取精,大家都很清楚,作为选题来讲,如做文献、古籍的东西,古籍很多,你说搞一个中医的古籍很多,到底哪些是出版过,哪些是没有出版过的,哪些有指导价值,哪些没有,要去筛选。当初我们社里的社领导说原来我们有一个选题,当初是包销的选题,就做一个地方、一个省,社长就跟编辑说能不能扩大一点,包括其他的省,给他思路以后,这个选题还是很顺利进入国家重点规划项目,也拿到了出版基金。有一个地方、一个点发生更广泛的东西,更深层次的一些东西,可能在这方面,一个选题做得更加完善、更加精细,是相当原则性的思路。怎么样围绕这几个原则讲一些具体的。

为选题赋能

这个选题来了以后,包括内容、形式、规模、作者、读者赋能。举个例子,我们之前做过一本大辞典。当初这个选题来的时候,也是由一个我们熟悉的作者介绍给我们的。有一部分课题经费来出版,另外刚好我们申请了上海市的出版中心,即医学临床与工具书出版中心,我们原来出工具书出的很多。我们这几年出辞书出得很少,工具书出得很少,有这样一个项目对我们中心来讲是好的。当初作者的要求也不是太高,黑白的,后面有一些彩色的药图,在内容方面觉得还需要提高,当时讲到民族药,拿到稿子以后我们试着去申请项目了,现在叫作文创项目,以前是叫专项出版资助的项目。当初用作者提供的材料,也顺利申请到了专项资助,也入选了国家“十三五”这样的项目。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就跟作者去沟通。在形式方面,原来是黑白的,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图。原来图放在后面,文字放在前面,可能对照起来不方便。在规模方面,原来200万字,后来出这个书的时候近500万字。包括作者,加入了一些院士专家。这本书后面我们是拿了国家出版基金,而且作者也得了省科技进步奖。这本书原来我并没有想要拿到什么东西,后面还得了上海市图书奖,从这个过程来讲,这个选题我当时没有很高期望,后来慢慢给了它一些能量,给它赋能,慢慢做出来了不管是作者,还是社里,相对来讲都比较认可的选题。

深度·回顾|刘诗发:如何策划重点出版选题

《云南民族药大词典》

精细化管理

作为一个项目来讲,两个方面,内部管理。假设说要使策划的项目成为“十四五”项目或者变成好的项目,对出版社来讲,可能更多是管理这块,作为我们出版社来讲,这块是相要给总办点赞的,不管是申报、研究政策,还是其他的方面,总办肯定是会给我们一些建议。可能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报出去的一些申请“十四五”的项目,基本上是做成标书一样的形式,装订成册。这个过程中要写成一本标书,编辑要写超过七千字。写的是你对这个选题的赋能以及升华。在你写的时候,你就发现很多亮点在里面,我也是这样写的,写了以后,发现不管是申请国家基金还是怎样的,这个东西是总办对我们的要求,我们编辑部来积极配合。可能在管理,还要说到作者配合度的问题。对作者来讲他不管重点不重点,在这个方面作为管理者,我们都要强调。有人说你要申请基金,作者不配合你的话,这个工作就比较难做。这是内部管理的角度,真正做一个项目去做的话,要得到各个方面的配合。一个项目,对行业内作者不是太熟悉或者说很了解的话,可能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项目要有推荐的专家,你对行业的推荐专家都不熟悉的话,像中医要请哪个院士,请哪个国医大师,你都不清楚,所以只有熟悉才能对项目做的更多。当然也要早做计划,为作者做好服务的工作。

呈现与表达

这个项目怎样让人知道,有些年轻编辑会说书名怎么取,装帧设计怎么好。在报重点选题规划项目的时候,这是必需的。但是对我们科技类的东西来讲,这个书名也没有太多的花头,“十四五”的项目,主要是跟作者有关,作者还是搞专业的作者,对这方面的要求比较实,有些细节我们可以给他提供建议。像“百年中医史”还是“中医百年史”,也有像“考古研究百年史”这样的书名,“百年中医史”听起来更大气一点。还如像“中医治疗高血压”,和“高血压中医治疗”,是不是主题词换一下,在范围、读者对象上是不是更好一些,这只是细节方面。大的方面,文学类、社科类的书,有更多考虑和沟通的空间。作为专业图书来讲是比较定型的。

深度·回顾|刘诗发:如何策划重点出版选题

《百年中医史》

装帧设计这方面,跟其他社的编辑看我们出版社的书大概是蓝色的,确实是这样的。有时候作者就喜欢这种颜色,作为编辑来讲脑子里面就形成这样的观点,这样会舒服一点,换成别的颜色可能还不舒服。

关于项目书的问题,怎么去写一个项目书。你去申报“十四五”、国家出版基金,都会让你写项目书,这是一个表达的问题。一个很好的选题,怎么去表达出来。真正的评审国家出版基金、“十四五”规划项目的,里面有中医专家吗?不见得有,毕竟中医是很小的学科。怎么样要让他理解你,跟你产生共情,对你项目产生兴趣,在写的时候要有一些技巧性。我们今年刚中的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矿物药资源》,什么叫矿物药,中药、草药、动物药知道,矿物药呢?我怎么样让专家知道矿物药,他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可能在写的时候举一些重要的或者让他了解的例子。我在标书里面就写到思密达、必奇,它其实就是矿物药,它是蒙脱石,这种矿物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治疗白血病的砒霜,其实也是矿物药。包括安宫牛黄丸里面也有矿物药。举这些例子,说明矿物药还是有价值的。矿物药,它也是一种文化,就如古代炼丹。矿物药,在民族药中应用比较多,可以从民族医学这块来论述。大家写标书就是写个本子,这个本子怎么写得好,可能以前一些套路,有的东西符合国家什么规划,写一些专业的东西,但是通俗化的表达也是需要的,不然评审专家可能看不懂,如果看不懂,对你这个项目也是会打折扣的。

深度·回顾|刘诗发:如何策划重点出版选题

《中国矿物药资源》

注重预期结果

市场导向的问题,做重点项目可能很多人认为是刚才说很苦,得不到回报。我上次听讲座,有一个专家说你们的重点项目好多都是写得很好,填补了学术空白,也填补了仓库的空白,书印了卖不出去。对我们做专业出版的重点项目来讲,不管是在定价方面,在印数方面都要考虑,不能说你要追求很高的印数,如《新编仲景全书》,虽然印的不多,一千册不到,在一个月之内已经发了六百多册,相对来讲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责编在这上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不管是从对这本书整个的定位,包括我们的定价机制也是讨论过的,可能是稍微贵一点点,但是贵一点点也留下各种空间,如果定的少一点,平衡线难把握。

深度·回顾|刘诗发:如何策划重点出版选题

《新编仲景全书》

有的时候这些书说刚需,也不是刚需,但从专业来讲还是很需要出的。作为这样一册重点书,拿到“十四五”、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在市场上也还不错。有一套国医大师写的书,我们重印了好几次,当时预期不是很高,但是后面为什么很好。这本书做出来,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作者,我经常用这套书去送。这套书是一本中医哲学和文化的书,在装帧设计方面,封面用艺术纸的设计,拿在手上就觉得这个书不是很厚,手感很好。另外作者也通过各种方式帮我们营销,影响也蛮大。作为预期结果来讲,市场导向肯定是要考虑到的。

融合出版,中医中药方面的书,都是有这个潜力去做成数据库的。其实我们出版的好多书都可以变成信息服务的东西。我以前有一个观点,出版社可以跟国外的出版社一样,变成信息服务商,卖信息,信息从哪来?作为专业出版社来讲这都是我们的目标。

精细定位,目标导向,预设结果。听一些老编辑或者领导讲的,他们今年有书评上什么奖,他们就跟我说,他们这个项目老早就预设了,这个项目就是要去冲奖,它的做法就会不一样,可能校对五六遍,内容肯定是一流的。装帧设计请最好的,在印刷和应用材料方面多花几千块。目标就是明确的目标,下一个评奖周期就要用这本书,出版社不可能10种书都去冲一个奖,我可能就是选几种书。在做重点项目的时候必须要有预设目标,像我们一样的,四十几种重点书,不可能四十几种每种都进去。一年有十几种,有的重点书平平淡淡,但是大部分书或者一小部分的重点书我们还是重点去打造的。宁愿时间花得长一点,质量弄得好一点。这个教训我们也有,这个项目很好,但是因为质量问题被刷下来了.这是一个预设结果,在精准定位这块。刚才讲的是进化,一个项目怎么样做得更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体会:做专家的好参谋与好顾问

有利于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作为重点书和一般书不太一样,大部分重点书要么就是规模大,要么就是这一本里面结构比较复杂。像我们做的一本书1700多页,我改一个东西可能要好几个关联方面。另外做重点项目肯定要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不管是对社里的协调能力还是对作者的协调能力。

有利于巩固专业出版地位和出版品牌

出版社做什么,什么都出,我们现在也存在这种情况,有的书必须要出。但是如果一个出版社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行业内有地位的话,要有集中度,如我们中药的书、文献的书出在重点书方面多一点,其他的书相对来讲出的少一点。对我们出版中心的建设来讲,特别是要有系列丛书拿出来。每年我们都要申请,写标书,有时候也是蛮难写的,回顾一年出了什么书,一些重点项目提上去更加有说服力,才能更加符合这个出版中心的特色和定位。如果这一年出了一百种书,都没有一个像样,对出版中心、编辑部、出版社来讲,就是没有形成一个核心的竞争力。对于我们编辑部和出版社来讲,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聚焦这块还不够。

量力而行,有为与不为

对于我们社来讲,现在中医重点书做得比较多一点。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你没有这样的基础东西肯定就做不了。做自己能做的事,会做的事,能做成的事。我们出版社来讲,200多个人,各个编辑部人都不多,十几个人,但是要做很多事情。以前社里要对标,工业部要对标机工,医学要对标人卫,其实蛮难的,对标不了,只能做自己会做的事情,能做成的事情。如果什么都像他们一样,各门类也要做,什么都要做得好,那蛮难的。对我们来讲,所有的专业类别,这两年中药做得比较多,历史文献比较多,临床要不要去做,针灸要不要去做,好像都可以做,但是说实在的,什么类别都去做,蛮难做的。

另外也不是所有的编辑都要去做重点书,有些编辑适合做市场书,他愿意做市场书,你也不要去逼着他做重点书。这是有为与不为。

时间与空间的规划

刚才说了一些书质量不行,到了最后并不是说你自己行不行的问题,没办法,这个时间点到了必须要交差,很多质量有问题,或烂尾工程也是在时间和空间规划上出了问题。

做专家的好参谋和好顾问

专家的好参谋、好顾问是什么意思?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为作者做好服务工作。一个是职业编辑的优势,现在的编辑可能跟以前不一样,我刚来的时候,我们有编辑刚从医院调来的,而我们现在一毕业就是作为职业编辑。职业编辑怎么做好服务呢?掌握各种规范和制订技术性文件。一些规范的东西,作者是不太了解的。好多作者问我,我一本书可以放几个主编,这本书那个专家怎么放位子,请教我怎么去做;现在再版的书,原来那些作者怎么放?那些规范的东西,作者是没有概念的,但是作为我们来讲必须要提供一些服务。对于作者来讲,他只管内容,但是至于形式方面的东西,一些规范的东西,可能会更多要我们去进行一些服务。另外在编写规范上面,我记得当初我们做《中药大辞典》的时候,样稿和编写细则都是责编老师来写的,有十几万字吧,他不是专家也变成专家了,到我现在还在用他的样稿和细则。提供这些规范的东西,对作者来讲是一个好参谋和好顾问。在这种规范和技术性文件,这是我们职业编辑应该掌握的,也是必须要的。对作者来讲,编写的细则告诉他,他按照你的来做,你可能也好一点。如果他写出来以他的为主,你还是被动的,掌握主动权是最主要的。有这个主动性,对你的稿子,这是一个规范。

还有就是出版法规。出版法规对作者来讲也是相当头疼的问题,我要引用原来作者的东西怎么样,你作为一个职业编辑必须要给他很好的解释,现在更多是一些单位与个人,不同作者之间的关系处理。

深度·回顾|刘诗发:如何策划重点出版选题

《中华本草》

另一个就是出版资源优势。作为编辑来讲到底有什么资源,好像作者是甲方,他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也不一样的,我们能做的有很多。当然我们有书号资源,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我们可以输出版权,这也是一种资源。送评基金、“十四五”重点等,都是我们的资源。包括我们已经出的一些书,在做中药的时候我们已经出了《中华本草》,可以提供样书和数据。在给作者做服务的时候,可以把你的资源都想到,哪些资源可以让我们的作者利用。还有人才优势,作者对于营销有很多的要求。在给作者做服务和参谋的时候,可以提供给他我可以到哪个书市、发布会做一些东西,这是我们的优势。大部分作者跟以前不太一样,现在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书能够有更好的发行效果,这方面是突出出版资源的优势。

四、建议:年轻编辑如何策划重点选题

一些重点选题、重点项目可行性不足的,这些难度大的选题,还是要避免。举个例子,上次一个专家说你们能不能出个全国中医国医大师的书,全国现在90个国医大师,组织起来,叫每个国医大师写一个方子、写一个最拿手的病,那不是很好吗。这个东西能做成吗?我肯定是做不成的,谁能做成?像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出版社能够做成,但是上海科技社做不了,我也不会去做这个事情,难度太大的事情最好不要做。管理上可能失控的选题也要慎重,一些编辑团队可能人事变动当中,或者是其他方面,都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选题要系统性、体系化规划。像一些重点的选题,不仅是我们专业出版,在其他门类也是这样的,有一套中国绘画大系,原来是浙江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家出版基金的典范,原来是做一个朝代的画,后来变成多个朝代的画的系列书,后来变成世界名画系列,都要去做,这个项目是有一些机缘。包括交大出版社,原来也是大飞机,慢慢做成一个系列。我们出版社也是,像古生物、工程类专著一样的,包括科学部、工业部已经好几期,都可以做。

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作为一个编辑来讲,有些编辑稿子源源不断,他今天做了“十四五”,可能现在就要想到有几个项目现在就储备。“十四五”已经快结束了,“十五五”要做什么。

专业出版与主题出版的结合。我们是不是不能做主题出版?其实还是可以的,大家去看主题出版里面好多与科技有关的,包括“中国好书”都有相关的。我很佩服广东科技出版社,有一套就是中医的“中国好书”。

最后讲讲年轻编辑如何做选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也是在前辈编辑大树底下好乘凉,现在能做一些选题,作者给我们一些选题,也是基于我们原来做过的选题,认为我们还是有这个能力来做的,到我们这一代也希望做得好一点。如果我们不做得好一点的话,有些项目保也保不住。

年轻编辑一是要多研究好选题、好项目,获得感性认识。我不只一次听到这个选题怎么也能上,好像有点藐视,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存在即合理。既然它能上就要好好研究,有它的可取之处。不管是重点选题、基金项目、候选项目,多研究几次你的敏感度和敏锐性,能够获得一些灵感。作为老编辑来讲,每次发出来“十四五”项目,我肯定是会第一时间去看,入选了会多看几眼,没有入选也会去看。主要看我那几个竞争对手到底做了什么选题,这个选题为什么当初我没有做。中医选题基本上选题出来,哪些作者我也清楚。年轻编辑也应该是这样的,研究好的选题,好的项目,不要拿出来好像这个东西跟我无关。

二是积极深入参与项目,提高实战经验。一个重点项目的流程和一般书的流程肯定是不一样的,列选的过程,中间的过程,包括一些大的书,经过这个过程,锻炼自己的能力。做过重点项目的人,做过几百万字甚至三四千万字的书,你回过来做几十万的书你觉得轻车熟路。我觉得作为一个年轻编辑应该要参加那些相对来讲比较难的项目。

三是要关注优秀青年专家。一下子就要去做一个院士的书,确实是蛮难的,有些院士跟我们熟悉也是一二十年的交情,对你来讲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青年专家不一样。像中医来讲,有国医大师,现在也有一些岐黄青年学者,我们把他称为未来的国医大师。对年轻的专家来讲,你们作为年轻的编辑也会有共同语言。现在他是青年专家,可能过了十年以后他就是很顶尖的专家,甚至是院士,那就是你很稳定的作者。从我们出版社来讲,一些院士还是很感激我们出版社,他可能第一本书在我们这里出,他评上院士和一些代表作也是在我们这出。就是不说上海科技社,他肯定想到某个编辑某本书。年轻编辑学会逐步策划一些选题是很重要的。

深度·回顾|刘诗发:如何策划重点出版选题

《中药生态农业》

四是小而美的选题也许更加适合年轻编辑。减少畏难情绪,大家看到几百万字,年轻人不知道怎么办,先从小的做起。不要太难就不做,畏难情绪克服了,才能迈出第一步。另外从重点选题来讲,小的选题好把控,上手快,小切口,而且容易做精做深。举个例子,《中药生态农业》,它是一个很小的项目,这本书虽然错过了报“十四五”的专项,但是是科技部基金重点资助的项目,而且今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马上要公布了,已经公布的信息它也是作者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包括《中国矿物药资源》也是一样的,是很小的一个项目,但是除了矿物药,我们还有菌类药、动物药,其他的药,这方面可以拓展开来。都是小的项目,可以做精做实。包括我们马上要做的《中国药用度量衡变迁研究》,也是很小的切口,字数不多,也好把控,像这种选题做了以后,对于年轻编辑从这些小的项目里面得到锻炼。从一些小的项目慢慢做到大的项目,有一个过程慢慢进步。对年轻编辑来讲不要有畏难情绪,另外大胆去尝试,发挥年轻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编辑:葛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