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阿拉红缨”——记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

2024-06-24 13:23:38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国防报

“阿拉红缨”意为尚武精武的青年,是彝族群众对“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民兵的别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起这个民兵连,在云南可谓家喻户晓。后来,以该连事迹为原型改编的电影《阿拉红缨》在全国上映,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们的风采。

岁月更替,血脉相传。60多年来,女子民兵高炮连的彝家姑娘们一代接着一代干,当好传承人,青春献连队,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屡建功勋。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七彩云南,走进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一睹“阿拉红缨”的飒爽英姿。

永不褪色的“阿拉红缨”——记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

“爱军精武标兵”李成龙走进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分享成长成才经历。

流动的是人员,不变的是基因——

岁月有更替,血脉永相传

烈日骄阳,位于滇池之畔的民兵综合训练基地硝烟乍起。

“卧姿装子弹!”指挥员一声令下,一队女民兵迅速卧倒、据枪、瞄准、击发……一套动作下来干净利落,处处透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干练。

枪响靶落。观摩席上,78岁的老民兵张美英不由鼓起掌来,连声叫好喝彩,并说道:“‘阿拉红缨’,还是当年那股气,还是当年那股劲!”

训练间隙,记者听到了张美英一家三代6人的“阿拉红缨”故事。

张美英是该连第一代女民兵,也是连队第三任连长,她当上民兵后鼓励身边的人“不爱红装爱武装”。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女儿杨艳芳、儿媳高乔美和侄媳妇杨娇、邵荣及孙媳妇杨丽先后加入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成为一名光荣的女民兵。

永不褪色的“阿拉红缨”——记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

张美英一家并非个例。在女子民兵高炮连,母女同连、姐妹同班、妯娌战友的故事比比皆是。

官渡区阿拉街道普照社区居民李研妮,在母亲李银的影响下,从小就心怀“迷彩梦”。“小时候见过妈妈参训的照片,像个女英雄,特别神气!”李研妮告诉记者,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她留在重庆工作了。去年,听闻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吸纳新队员,便辞掉重庆的工作,回到家乡报了名。

“一名大学生、一个女孩子,辞掉好好的工作,跑去当一个民兵图啥?”面对同学和朋友的疑问,李研妮毫不犹豫地说:“我是‘阿拉红缨’的后人,就要当好‘阿拉红缨’的传人。”

永不褪色的“阿拉红缨”——记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

岁月有更替,血脉永相传。现任连长张楠介绍,作为一支英雄民兵连,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成立于1958年,是一面高扬在云贵高原的巾帼战旗。66年来,这支被国防部授予“英雄女子民兵连”荣誉称号的集体,曾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被表彰为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和“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张楠说,彝家姑娘们都为能成为该连女民兵而感到自豪,这既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一种红色基因,又是代代传承的一种使命责任。

“女子民兵高炮连仿佛有种特殊的‘魔力’,吸引着一代代女青年成为其中一员。”张楠介绍,组建以来,先后有1900余名适龄女青年加入这个光荣集体。

尚武是第一品格,练兵是第一要务——

民兵也是兵,武艺要练精

走进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荣誉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有我无忧,有我无惧,有我无难,有我无敌”16个鎏金大字。昆明警备区政治工作处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这16个字既是一代代女民兵叫响的战斗口号,又是镌刻在她们心灵深处的基因密码和精神标识,它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指引和激励着每名女民兵始终毫不懈怠、勇往直前。

“民兵也是兵,武艺要练精。不尚武,学历再高也没有意义;不精武,特长再多也没有价值。”该连指导员周秀兰快言快语,她说,战备训练始终是她们想得最多、抓得最紧的工作。

永不褪色的“阿拉红缨”——记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

时任昆明市官渡区人武部部长李斌,对2015年女子民兵高炮连参加云南省军区组织的跨区机动演习记忆犹新。面对空中拖靶、航模靶机实弹射击等多个高难度课目,连队专门请来部队教员反复讲解兵器原理、射击常识及各炮手操作要领,还邀请该连老民兵陆玉珍、非桂英等为大家讲传统、话使命。为练好高低瞄准和击发,二炮手张净、徐洁、高丽练习射击动作数百次,手被磨破后鲜血直流,仍咬牙坚持;副连长杨萍带病坚持训练,曾两次晕倒在训练场……辛勤的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实弹射击考核时,6个炮班均出色完成搜索、跟踪、装填、瞄准、射击等规定动作,并取得首发命中的好成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取得的一个个荣誉,都是姑娘们不怕苦累、甘于牺牲换来的。大家都把民兵这一身份看得很重,精武强能成了她们最清澈的品格。

2022年初,该连告别列装几十年、曾创造辉煌历史的高炮,装备实现迭代升级。面对全新挑战,她们围绕“转型怎么办、换装怎么干”展开大讨论,主动选送骨干和训练尖子到作战部队拜师学艺。

永不褪色的“阿拉红缨”——记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

第一次实操训练,民兵白云燕背负某型导弹发射筒起立时,一下就坐在了地上。原来,对于身材瘦小的她来说,操作重达20公斤的发射筒非常吃力。对此,白云燕和女民兵们为自己量身制订了训练计划:扛不起发射筒,就用杠铃辅助练习;腿部力量薄弱,就每天坚持爬数百级楼梯……没有破茧的勇气就没有化蝶的美丽,不断加码的力量训练,让她们的实战本领越来越强。两个月后,连队交出一份优异成绩单——全员通过专业技能初级评定。2023年8月,转型升级后的女子民兵高炮连迎来换装后的首次实弹射击,结果不出所料——打出了“满堂彩”。

今年初,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以民兵军事训练教学法示范月活动为契机,依托昆明市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借鉴驻军某部轮训模式,请“外援”、聚“内力”、搭“链路”,集智对转型训练中的重难点课目进行攻关,探索形成一批教学和训练成果。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时刻做准备,全力保打赢

“接上级通知,陆军某部将经过我们辖区,现命令你连负责高速公路昆明东收费站至市区段的机动保障,确保部队安全顺利通过……”去年的一天上午,该连接到保障过境部队命令后,迅即展开行动。他们一边集结队伍、一边部署任务,并第一时间组织干部骨干到现场察看情况,梳理可能遇到的问题,关口前移做好各项预案和准备工作。

这次任务中,全连人员提前集结,在过境部队到来前完成了一次包括交通导调、秩序维护等全要素全流程的预演,从而确保了过境部队近千台车辆顺利通过辖区。任务完成后,部队领导握着官渡区人武部领导的手,连说了3个没想到:“没想到你们战备训练工作做得这么扎实,没想到民兵队伍应急行动这么给力,没想到女民兵们的素质和作风这么过硬!”

永不褪色的“阿拉红缨”——记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

“时刻做准备,全力保打赢”,这是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女民兵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们说,身为后备就要时刻准备,只有常抓不懈遇有情况才能及时驰援,高标准完成应战应急任务。

不论是参加抗洪抢险、还是维护社会稳定,该连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年7月28日,昆明市自北向南出现强降雨天气,主城区多路段交通阻断,市民通勤严重受阻。疾风骤雨中,51名女民兵紧急出动,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通宵奋战,转移被困群众、抢修受损道路、施救被淹车辆……风雨中,她们用柔弱的身躯筑起一道“防护墙”。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阿拉红缨”用坚强担当守护着一方平安。昆明市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茂密,每年三四月份森林火险等级较高,每逢此时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就会主动担起防火任务,在关键入山口设立检查站,严格查验进山人员与车辆,从源头上做好火灾防范,确保山林安全无虞。

官渡区阿拉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宏治由衷地说,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是一面旗帜,也是一支应急突击力量,只要有她们在心里就感到踏实。

本版图片由云南省昆明警备区提供

永不褪色的“阿拉红缨”——记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