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毫米级砂粒画出大千世界

2024-06-24 16:30:36 -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青年报

人物名片

郑铁军,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砂艺第五代传承人,承德市兴隆县郑氏砂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23年河北工匠年度人物获得者。专事砂艺传承与创作24年来,他不仅重新“复活”郑氏砂艺,更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商业价值,摸索出一条传承和创新的道路。

他用毫米级砂粒画出大千世界

郑铁军(右)在与员工交流砂艺创作

用砂作画,你能想像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绘画作品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24年前,郑铁军与郑氏砂艺意外相遇,此后在他的手中,这门几近失传的技艺重获新生。

0.125毫米的砂在画上呈现石头的天然色彩,0.5毫米的金丝嵌出近千片龙鳞……在毫米之间,郑铁军逐步进行摸索和改良。他用毫米级砂石画出了大千世界,每个细节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美感与生动。

匠心·挖掘

不想祖艺失传,年近不惑开始砂艺研创

出生于1962年的郑铁军,祖籍山东,在河北承德兴隆县长大,上过班、做过生意、当过司机。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0年,他到蒙古国的一位朋友家中做客,被墙上一幅颇具年代感的京剧脸谱吸引了注意力。那幅画角落有“郑氏砂艺”的落款,让他想起了从爷爷和父亲那里听说的有关郑氏砂艺的故事。

据了解,150多年前,晚清秀才郑克祥在游学时得高人传授,学会撒砂制画技艺并传于后人,但因种种原因几近失传。到了郑铁军这一辈,郑氏砂艺止步于长辈们的故事里,但却在他的心中激起波澜,“这是我们祖传的手艺,当时想着,不能让它失传。”

“复活”一门几乎失传的技艺,困难重重。郑铁军先是回了山东老家,在祖先的碑上看到了简单的记载,又请伯父和父亲仔细回忆小时候有关的故事和基础技艺。

2001年3月,郑铁军找了4名工人组建起一个“草台班子”,开始了砂艺研究创作。临近不惑之年重新创业,家人朋友几乎全部持反对意见。但郑铁军却全然不顾,着迷一样一头扎进砂艺里。

摸索了半年,郑铁军完成了一幅较为成熟的砂艺作品,那是一幅京剧红生关羽的脸谱,创作用时两个多月,卖了两百多块钱,但却像是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觉得更有奔头了。

匠心·技艺

追求画面色泽,将彩石磨至0.125毫米

见过郑铁军砂艺制作的人,都不仅为他精湛的技艺折服,更为他“较真”的精神惊叹。在他的手中,砂艺总能在细节之处展现出非凡魅力,这离不开他于毫米之间的不懈追求。

“就拿砂来说,我试过很多材料,小米、谷子之类的太粗糙。河沙颜色单调不说,上了颜色还掉色。”郑铁军介绍说,他还曾采用传统的方法,将天然彩石用锤子手工研磨,但是费时费力,成品颗粒大小不一。

这些材料都不能让郑铁军满意。最终,他找了一家机械厂,和师傅们一起研究,先将石料用锤破开,敲碎至玉米粒大小,再进入研磨机,最终将砂粒研磨到120目(0.125毫米)大小。

这个标准是他反复试验和研究后,找出的最佳“平衡点”,颗粒若是再粗一些,画面就会粗糙不平整;颗粒再细一些,砂粒的光泽感则会大打折扣。

时至今日,郑铁军仍坚持通过石头的天然色彩在画面上呈现颜色。国内只能找到十几种符合要求的彩色石头,满足不了需求,他就去国外自己找、托朋友寻,最终将砂的颜色扩充到了百余种。

石头需要打磨和清洗,反复操作,直到呈现出它本真的颜色以及合适的颗粒大小,才是最适合作画的状态。”郑铁军介绍说。

用0.5毫米直径金丝,嵌出近千片龙鳞

同样让郑铁军在毫米之间下功夫的,还有掐丝所用的金属材料。

“刚开始用的就是在商店里买的金属丝,光泽感太差,也太粗糙。”为此,郑铁军不仅调整了金属材质,逐渐发展出氧化铝丝、铜丝、金丝等材料,更将金属丝直径把控为0.3毫米和0.5毫米两个标准。太细失去立体感,太粗则没有了精致的美感。

2021年,郑铁军创作了一幅高1.8米、宽1.2米的砂艺作品《乾隆皇帝大阅图》,该作品节选自郎世宁的原作《乾隆皇帝大阅图》。

作品中,乾隆皇帝身着的甲胄上有非常繁复且精美的纹饰,郑铁军创作时,使用0.5毫米直径的金丝,用镊子辅助在画面上嵌出近千片龙鳞,大的鳞片有拇指的指甲盖大小,最小的不过5毫米左右的长度。“还有马的皮毛,需要用画刀调和颜色深浅不一的砂,一点点勾出来毛流感。这是个细致活儿,整个作品前后耗时3个多月,最后被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郑铁军说。

他用毫米级砂粒画出大千世界

郑铁军创作的《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匠心·创新

市场化创新发展,作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砂艺全凭手作,先用胶水在底板上嵌丝,砂和胶水都要精准到克,按照比例调和,再填充作画。按照郑铁军的习惯,“精准”是每一个步骤的基本要求。

为了满足需求,砂画的底板也进行了几次更新换代,从一开始的玻璃板,到木板,再到高密度漆板或者铝塑板,以及如今具有吸附有害气体功能的活性炭板,郑铁军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没有停下创新的步伐。他开发出了釉料覆膜的技术,不仅能更强固色,还能提升画面的色彩亮度、质感和美感。

砂艺的内容从一开始的京剧脸谱,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100多个品种。郑氏砂艺在传统砂画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杨柳青的年画、山水画、抽象艺术画以及不用轮廓的彩砂油画等类型。

2010年,郑铁军成立公司,开始了市场化发展。公司还建有郑氏砂艺非遗文化体验馆,在规模化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同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亲自上手,体验这门充满魅力的技艺。目前,郑氏砂艺作品已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带动周边百姓增收,更为了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郑铁军在兴隆县14个村庄里开办了非遗砂画培训班,吸纳周边的劳动力,免费提供砂画材料,手把手教学,将作品回购后再进行销售,培养了千余名“农村手艺人”。

送给青年的一句话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用料、步骤、技巧……摸索的过程困难重重,在重振郑氏砂艺的过程中,郑铁军遇到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老话一直鼓励着他,让郑氏砂艺这项曾几近失传的技艺能够再度被大家认识和了解。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铁军也想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送给青年人,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被更多的后人认可和传承,从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感受其中的魅力,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张曲波、李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