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见证大运河漕运变迁,通惠河畔乐家花园将启动修缮

2024-06-24 17:30:00 - 新京报

千年通惠河向东蜿蜒流淌,在通惠河南岸,庆丰公园西园内的乐家花园将于本月底开启修缮。

据悉,本次修缮工程工期预计为一年,工程完工后,初步计划按照中医药文化方向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并向公众开放。

曾见证大运河漕运变迁,通惠河畔乐家花园将启动修缮

历史可追溯到元代,清末民初成为乐家花园

在北京CBD区域,依通惠河而建的庆丰公园是这里的“宝藏”公园,时常有市民在绿荫下慢跑。公园北侧的通惠河如同一条丝带,给公园增添了灵动的色彩。

从公园西门进入,步行大约一两百米,一座古老的建筑呈现于眼前,这便是乐家花园。朝阳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陶原介绍,乐家花园位于通惠河南岸的庆丰公园西园内,北临通惠河,是“同仁堂”乐氏家族的一处郊外花园。

此处原为元代都水监张经历的花园,时名双清亭,《宸垣识略》中记载“双清亭在通惠河上,元都水监张经历园也,今废”,后亦称张家花园。经时代变迁,多次易主。清末民初,同仁堂乐家在此建园,便于同仁堂从南方采集收购药材后运进京城,在此存储晾晒或粗加工,称为乐家花园。上世纪50年代初,建光华木材厂职工宿舍,上世纪60年代改名红胜里。上世纪70年代又改为大鹿圈北巷(因地处大鹿圈以北)。1981年该地区定名为双花园。

“北京的乐家花园有两个,一个位于海淀区苏州街,为市级文保单位,另一个就是庆丰公园中的乐家花园。”陶原说。

该园整体布局坐东朝西,二进院落,院落虽不雕梁画栋,但布局小巧、精致。历经岁月更迭,朱漆大门已然斑驳,梁架的彩绘也有脱落,依然难掩其古韵。陶原介绍,从山门正房门窗形式、砖瓦砌法等来看,现存的乐家花园属于典型的北方传统古建筑式样。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箍头脊阴阳合瓦屋面,前出廊后出厦,殿内用天花,梁枋上绘有苏式彩画。

据史料记载,花园内曾饲养百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便伴有悦耳的鸽哨,一大群鸽子在空中飞翔,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

曾见证大运河漕运变迁,通惠河畔乐家花园将启动修缮

依水而建,曾见证漕运盛景

乐家花园的发现也颇有意思。“以前此地为村落,2009年,朝阳区对这里进行腾退,开展两侧河道的治理,同时拆除违建。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这里居然藏着一座古建筑。”陶原介绍,经考据,证实这里是乐家花园旧址。2013年,乐家花园成为朝阳区普查登记项目。

同仁堂乐家选择在此建园,也许与通惠河繁盛的历史有关,它也见证了大运河漕运的变迁。通惠河是由元朝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是元大都的漕运河道。“从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说的正是修建北京城的建筑材料基本都是通过大运河漕运而来。漕运的发达,让庆丰公园成为昔日繁华所在。

“清朝时,通惠河头闸大通闸、庆丰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区域,两侧茶馆、酒楼林立,文人在此吟诗作赋。”陶原说,庆丰闸作为漕运码头,曾呈现“漕舟千渡、帆樯林立、游客如织”的繁华景象,因河水清澈、风光旖旎,自明清时期就成为京城百姓消遣娱乐的风景胜地,有“北方秦淮”之称。

修旧如旧,将传承中医药文化

岁月更迭,昔日“北方秦淮”至今依然繁华,与通惠河一水之隔的北京CBD高楼林立,在河道的南侧,乐家花园似乎从古代穿越而来,与现代的繁华交相辉映。

记者了解到,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朝阳区曾对乐家花园及环境的基本信息、历史沿革、保存现状等进行了调查与核实,并于2009-2010年对乐家花园进行了修缮。

今年6月底,乐家花园修缮工程计划再次启动。陶原表示,修缮过程将采取相匹配的传统工艺做法,恢复文物原有风貌。

修缮工程项目工程师李学武介绍,受结构材料寿命、自然因素等多方面影响,目前,乐家花园正房及大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病害,对文物建筑的存续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修缮工程开始前已对乐家花园大门、正房、正房后抱厦、围墙及院落进行了实地勘查,编制修缮设计方案。

本次修缮更加注重细节,记者注意到,乐家花园有部分砖石结构。对此,李学武解释说,这是当年第一次修缮时为了稳固建筑而修建的,“本次修缮中,我们会对这部分砖石进行检查,比如当年修缮时砖石之间的缝隙宽窄不统一,这次我们都将做一些调整和修复。”此外,修缮工程还将逐一检查瓦片,破损瓦片将被替换成同材质、同形状的“复古版”瓦片。

陶原表示,本次修缮工期预计为一年。工程完工后,初步计划按照中医药文化方向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同时,乐家花园作为庆丰公园景点的一部分,将向公众开放。

■知道多一点

朝阳区的这些文物、遗址与通惠河相关

1、平津闸:平津闸是京杭大运河中通惠河段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元代漕运码头遗址,位于高碑店地区,平津闸现存较好并得到修复,是通惠河古代漕运的力证,有较高的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

2、神木谣碑:位于朝阳区双井街道办事处庆丰公园东区,为清神木厂内的御碑。神木谣碑是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神木及相关信息的重要实物材料,也是研究大运河及其沿岸仓库发展情况的重要实证。

3、永通桥: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永通桥,是京城一座独特的石拱桥。旧时,它曾是京城主要的运粮通道和交通要道。当年此地往来人员众多,留有诸多民间传说,如“乾隆游通州”“铜帮铁底”“泗县故事”“粮船过八里桥不挽桅”“扒拉桥”“鲁班石”等。近日,永通桥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

4、西会清真寺:位于朝阳区管庄乡西会村内,在京杭大运河北京通惠河段北岸,是迄今为止保存相对完整的清真古寺风格式建筑,于清代建立,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

5、杨闸清真寺:位于朝阳区管庄乡杨闸村,地处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处,双桥东路的北端,始建于清代(另一说为明万历年间),具体年份不详。因村南侧元代为通惠河杨尹闸(后改称普济闸),成村后,简化为今名。

6、张留孙道行碑:张留孙又名张宗师,是北京东岳庙的开山祖师。张留孙道行碑位于东岳庙碑林内,为庙内最著名的石碑。碑文记载了玄教宗师张留孙的生平事迹及东岳庙的创建过程,以及张留孙对通惠河开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元世祖忽必烈对开凿通惠河犹豫未决时,张留孙因河可利于百姓而主张开凿,同时提出希望朝廷不要给百姓增加更重的负担。

(资料取自朝阳区文物管理所。)

新京报记者吴婷婷

编辑白爽校对刘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