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投融资遇冷?专家称“汽车产业仍是好的投资赛道”

2024-06-24 19:53:00 -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宋豆豆报道

“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共有168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很多智能网联企业迎来了高光时刻。但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一级市场整体遇冷,且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前景不清晰,企业盈利难,大家对智能网联投资热情大幅下降,2023年智能网联汽车投融资事件81起,投融资金额约在450亿元,总体下降超50%。”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北京德载厚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合伙人许艳华在近日举行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高峰论坛上表示。

和此前超乎寻常的投融资行情的疯狂相比,近两年汽车领域的投资、估值等去泡沫化明显,不再盲目为高估值买单,趋于冷静的资本市场开始回归价值,不再仅仅围绕整车制造,而是愈发青睐产品实力强劲、技术水平领先的优质标的。

不过,在活跃度下降的资本市场大环境下,新能源行业依然是为数不多保持较高投资热情以及融资规模增长的赛道。

从链式供应结构向生态式结构转化

“回顾过去十年,当下处于比较难、有挑战的一个阶段。但横向来看,汽车仍在‘内卷’,汽车仍是一个产业发展好的赛道。汽车产业占据了政策支持的先机,未来汽车产业还会有持续的国家政策以及各种资源的进入,尤其是新质生产力的加持,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智能科技、新材料多种技术承载的主体。”北京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培龙表示。

随着电动化渗透率加速突破,以及车企纷纷发力智能驾驶,产业链从链式的供应结构逐步向生态式的结构转化,生态塑造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汽车芯片、自动驾驶核心部件、下一代电池、新材料、新工艺等核心技术既是车企取得差异化优势的发力点,也成为产业生态下资本投资的新的增长点,新兴服务模式和特定场景的技术落地也让产业链下游的充换电、回收等领域的投资变得活跃。

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智能电动汽车的变革让商业模式、产品、研发流程、人才以及供应链体系等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于汽车产业投资而言,这种变化意味着新的机会、新的方向,比如软件、硬件的解耦带来的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不断与汽车产业链快速融合,从而带来新的模式以及技术的变化。

“任何行业都有周期,随着中国二级市场进入谷底,投资也进入谷底,汽车投资也是一样。根据我们对过去十多年的观察,尤其是过去六七年的观察,一个热门赛道出来,所有的机构产投加PE都去,基本上两年半把这个赛道扫得差不多。”小米产投总经理、管理合伙人孙昌旭认为。

在她看来,目前有两个很重要的赛道尚未有机构开始布局,一个是围绕48V变革带来的供应链洗牌、芯片洗牌等产生的投资机会,另一个则是汽车很多关于电的创新尚未开始,以及热管理方面的技术革命也刚刚起步。

刘培龙建议道,要遵循政策指引,同时要识别技术变局中的象限突破,更重要的是理解产业,理解全产业链。在投资机会方面,新型材料应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多模态大模型在汽车上的应用都是好的投资方向。

北京国汽智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寅康认为,智能驾驶技术不断迭代,新能源汽车由软件驱动2.0时代进入数据驱动3.0时代。汽车产业投资应紧跟国家政策、深入产业发展,把握“基础设施、自主可控、细分领先”的投资方向。

“留在牌桌上”

“我们更多关注产品化和商业化的一个进程,市场情绪的变化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寒冬的时候融资更难一点。但我们布局的很多企业已经过了商业化拐点,能看到自我现金流回正的机会。”上海辰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贺雄松认为,即使个别企业存在一些危险,也有部分企业经过一两年研发投入期才可到拐点,但目前各地政府支持力度很大。“只要熬过这一两年便可以进入到一个收获期,历经行业周期、能够留在牌桌上活下来的企业未来会非常好。”

若要保持持久竞争力,从上半场的电动化转向下半场的智能化之际,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需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加强研发投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但这也对其盈利能力提出挑战。而投资标的未来盈利性如何、能否尽快实现自我造血等是投资人关注的重点。

当前以特斯拉和比亚迪为代表的车企在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后,价格方面不断施加竞争压力,多数车企为保份额纷纷“以价换量”,卖一辆亏一辆成为常态,新能源汽车市场繁花似锦背后,以消耗车企盈利能力为代价的行业“失血”的局面仍将持续。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羸弱的盈利能力不仅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更会阻碍车企打造长期、可持续竞争力。汽车业务长期“失血”的局面必须尽快扭转,车企可以探索诸如成本导向设计、价值导向设计、高效率研发、核心技术栈控制点的识别及能力培养等多重手段,加速盈利能力建设。

价格竞争的压力从下游到上游层层传导,只有留在牌桌上的企业才能分一杯羹。

对于哪些企业可以留在牌桌上,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认为有三类:一是懂得创新合作、和大家抱团取暖实现共赢的企业;二是有独特竞争力、有技术壁垒的企业,在红海市场中降价甚至赔钱卖无异于饮鸩止渴,要平衡长短期效应;三是保持好行业定力、做好聚焦、管理好现金流的企业可以留在牌桌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