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也分i和e,年轻人观鸟观的是什么?|睡前聊一会儿

2024-06-24 21:31:01 - 人民日报

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你认得出乌鸫和八哥吗?你会指着水里不认识的鸟类大呼鸳鸯吗?观鸟,一个过去颇为小众和偏老龄化的爱好,现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他们周末、假日比上班起得还早,往往天不亮就背起装备往外跑,拿着望远镜和相机走到户外去观察身边和远处的鸟,不到天黑人不归。是什么吸引了这群年轻人?观鸟这件事里到底藏着何种魅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趣味性是观鸟的第一重收获。鸟的爱好、个性、禀赋千奇百怪,有五颜六色,也有低调隐秘;有的爱“唱歌”,有的爱“干架”;有的是i鸟,比如乌鸫,喜欢独来独往,有的则是e鸟,比如灰喜鹊,总是集体行动,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它们,叫起来喳喳喳,妥妥的社牛;在“专业领域”里,有的鸟是建筑专家,比如喜鹊,它们筑巢特别讲究,坚固牢靠,相比之下有的鸟就显得格外潦草,代表选手就是珠颈斑鸠,江湖人称“随地大小蛋”,捡几根树枝,选个阳台或者花盆,凑合凑合得了,而大杜鹃还会把蛋下在其他鸟的巢里,指望别人帮它养孩子……观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为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带来新知。

鸟也分i和e,年轻人观鸟观的是什么?|睡前聊一会儿

和近年火起来的钓鱼、露营等类似,观鸟其实也包含着社交。观鸟有圈子有社群,观鸟人会因为相同的志趣连结在一起。而且,观鸟是一件需要实地进行的活动,所以更能组织起有效的线下社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些做得好的本地观鸟组织,会定期组织观鸟活动,青年节会推出青年专场,六一儿童节会有亲子主题观鸟,早已不是印象中的“老法师”专属。不管是“观鸟一代”还是“观鸟二代”,都能找到自己的“搭子”,共同奔着同样的兴趣而来,实现了观鸟的传播甚至传承。

观鸟还为年轻人打开了接近自然的一个通道。前阵子有个很火的词,叫“公园20分钟效应”,是指每天在公园或其他自然环境中度过至少20分钟,可以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观鸟这件事亦是如此,能够给忙碌的工作与生活按下暂停键,从日常的琐碎和焦虑中抽离出来,走进自然,去广阔的天地中看鸟看树看草,看河看湖看海。何况不同于普通的散步、浅坐,观鸟需要充分调用五官感知,特别是眼力和听力。不少观鸟者现身说法——观鸟之后,颈椎不疼了、腰也不酸了,视力好像都变好了。

从更广泛意义上来说,观鸟变得越来越容易,一方面得益于科技的进步,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不断迭代升级,有助于观察到更远更偏的鸟,手机摄影在长焦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降低了观鸟的难度。另一方面,更得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植被多了,栖息地变好了,鸟类繁殖状况改善了,迁徙路过的鸟也变多了,有的鸟觉得这地方不错,就留下来变成了当地的留鸟。时常在城市、野外观鸟时,能看到国家级保护动物,甚至是较为少见的猛禽,这些变化都让人欣喜。像武汉观鸟协会的会员们,还会在家附近承担起定期观鸟的任务,并通过小程序进行观测记录,每年将其汇总提交给当地林业部门,是可以反映城市环境变化的依据之一。爱好者不断解锁“新鸟种”,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进步、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动注脚。

从这个意义上说,观鸟方式可以不同,观鸟态度必须正确。有的人喜欢佛系随缘观鸟,今天去到哪里、能看见什么鸟都可以;有的人偏向有目的性地观鸟,提前掌握鸟讯,查好往年的鸟况,旨在看到某种特定的鸟。这些都因人而异,但追逐、惊吓、诱拍等不文明举动,都是不提倡甚至应该禁止的。我们只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秉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才能更好被自然的力量滋养和治愈。

说到这里,或许你已经对观鸟有一定了解和兴趣,那么不妨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万物生灵一些关注。只要准备好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观鸟,人人都可以,随时能出发。

这正是:

树上一只欢乐鸟,自在翩跹天地间。

树下一个观鸟人,偷得浮生半日闲。

大家晚安!

(文|夏琪)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