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重压下 纳芯微能否靠收购翻身

2024-06-24 22:15:52 - 北京商报

亏损重压下  纳芯微能否靠收购翻身

6月24日,纳芯微公告收购麦歌恩微电子的消息引发关注,纳芯微在本次收购完成后,将持有标的公司79.31%的股份,收购资金除了自有资金外,还准备向银行申请不超过4.8亿元的贷款,在此之前,纳芯微也已公告将此前募资时的超募资金约14亿元,作补充流动资金之用。

在业内观点看来,模拟芯片领域的并购并不罕见,尤其对于想扩展汽车板块的纳芯微而言,这有利于其获得更多客户资源,不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稀薄的利润空间,依旧是公司绕不过去的难题。

扭亏不容易

虽然本次交易中,麦歌恩对纳芯微作出了业绩承诺,即在2024至2026年三年期间,净利润不低于3912万元、5154万元、7568万元,否则标的公司将进行补偿,但如果收购效果不达预期,作为上市公司的纳芯微处境或更尴尬,毕竟公司已经连续亏损,2023年和今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分别亏损约3亿元、1.5亿元,营收分别约13亿元、3.6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1.52%、23.04%。

亏损原因绕不开价格,芯微方面表示,受整体宏观经济及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公司产品售价承压,虽然销量有所上升,但毛利率却明显下滑,综合影响下,公司的营收同比下降。

同时纳芯微还在投资者活动中表示,公司注重在行业下行周期的资源投入,所以销售、管理、研发等费用持续上升。再加上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影响,种种因素共同推高了成本,最终导致亏损。

市场关心的是纳芯微何时走出低谷,对于该问题,公司表示自去年三季度开始,营收已经持续环比增长,下游大部分行业已经进入去库存尾声,消费电子复苏最快,其次是汽车和工业领域,而光伏、储能等领域恢复依旧较慢。

尽管纳芯微方面释放了积极信号,但从财务数据上看,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在营收与成本长年倒挂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公司总成本的增长明显快于营收,其中营业总成本约5.08亿元,同比增长54.27%,而营业总收入只有3.62亿元,同比增长约16.89%。

纳芯微所谈到的利好何时才能兑现,在业内专家看来仍然难以断言。产业观察家丁少将对北京商报记者谈到,国内模拟芯片企业实际上要面临全球竞争,德州仪器、亚诺德等世界龙头,可以凭借自有产线及更强的设计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性价比,挤压二三梯队厂商的空间。若仅就国内市场看,芯片“国产替代”过程已进行多年,如今的芯片厂商不能仅靠“替代”支撑业绩,更需要加强新品研发,这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压力。

并购的风险

在通用模拟芯片让位给专用模拟芯片的当下,纳芯微也力求拓展应用场景,尤其是汽车、光伏领域,资料显示,纳芯微的磁电类传感器自2022年中开始量产,2023年已经在光伏市场得到应用,公司方面称,今年磁电类传感器将有望拓展至汽车“三电”系统应用,成为今年传感器板块营收的重要增量。

对麦歌恩的并购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麦歌恩成立于2009年,专注于电磁感应芯片,目前麦格恩的产品不仅在手机、扫地机、无人机等消费电子方面有所应用,在汽车三电系统、底盘BMS领域也有一定市场份额。此外,以Fabless生产为主的纳芯微还表示,公司与麦歌恩在上游晶圆、下游封装测试领域有重合的供应商、客户,这也为双方技术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不过从往年的财务表现看,麦歌恩能否实现预期尚不确定,2022、2023两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约为2859万元、1884万元,换言之,去年麦歌恩净利润较上年同比下跌约51.8%,截至去年年底,麦歌恩净资产为1.48亿元,但本次交易的对价约6.83亿元,如果麦歌恩不能兑现业绩承诺,那么纳芯微也面临高额商誉减值的风险。

对于收购风险的考量,纳芯微在投资者活动中曾表示,公司会关注一些在细分市场拥有稳定份额,独立经营能力较好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有助于公司市场开拓,并且还有较好的财务回报,希望通过并购帮助公司业务更好地成长。

客户是关键

同时,也有业内观点指出,近日证监会推出的“科创板八条”,可视作本次纳芯微并购的背景,其中提及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特别是产业链上下游并购整合,尤其提到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足够优质但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

也就在纳芯微并购公告发布的两日前,同为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芯联集成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芯联越州72.33%的股权。

尽管有政策支持,纳芯微能否通过并购“翻身”,业内专家认为尚难断言,但这的确是不得不迈出的一步。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北京商报记者称,在芯片领域,尤其是模拟芯片越来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即企业需根据客户需求生产出更加专属化的产品,尤其对于汽车电子而言,汽车厂商的认证周期长、测试严格,一旦成功导入客户供应链,则能获得可观的营收,同时也是对企业技术上的肯定,有助于其下一步拓展更多的客户。

回顾德州仪器、亚诺德等龙头的历史也能看到,其在发展中也有不断的并购行为,总的来说,模拟芯片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是大趋势。在这之中,客户资源是重要因素,并购可以让企业用更短时间获得更多客户,跻身更多供应链。

当下,新能源车竞争如火如荼,这对纳芯微而言可谓时不我待。从2023年的数据看,汽车电子给公司贡献的营收已达到约30%,超过了消费电子的10%,当然,最大的营收来源还是泛能源市场,占比约60%,但是增长速度不如汽车板块,去年纳芯微的芯片在汽车上的出货量已经达到1.64亿颗,同比提升7.28%,而在能源领域则下降约10.17%。

尽管如此,专家观点也提醒,虽然纳芯微能够通过并购“走捷径”,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仍然是绕不过去的难题,尤其在汽车厂商争相提高性价比的时刻,价格压力自然也会向上传导,挤占供应商利润空间。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纳芯微,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王柱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