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2024-07-24 06:01:12 - 媒体滚动

转自:农民日报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百姓安。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围绕破解乡村治理难题,从小切口入手,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手段,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好乡村善治之路。武汉市蔡甸区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新洲区巴徐村等9个村分别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武汉市及时总结各示范村典型经验和做法,推广一批值得看、能借鉴、可推广的样板。

村里大事“咵天”定,“四项清单”让乡村沐新风

近年来,蔡甸区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区创建单位,通过推行“减负清单”“责任清单”“监督清单”“服务清单”等“四项清单”,减轻村级组织治理压力,同时“减负不减责”,在增强村级组织为民服务动力的基础上,提升村级治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在乡村治理中取得实效。

夏日傍晚,蔡甸区索河街道石港村中心的小亭子里,三三两两的村民闲坐乘凉咵天(在武汉方言中,意为“谈话、聊天”)。“以前,村民就喜欢到这里来说说家长里短,后来,村干部每天也来这里咵天,村民提的诉求总能很快得到反馈,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这里来。”村民樊泽生说。

“我们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图纸,就是村民在咵天亭里商议出来的。”石港村党支部书记樊恩茂介绍,原本设计在村口建厕所,为以后发展旅游做准备,但村民一致认为,先放在咵天亭旁边,对村民来说更方便。可以等旅游发展起来以后,再在村头加盖厕所。正因为设计方案是村民一起议出来的,所以石港村美丽乡村建设推进非常顺利,针对不同意修整房屋的村民,会有热心村民自觉担任起“劝说员”的角色。

“久而久之,石港村‘两委’已经习惯了在咵天亭里将村里的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让村民有主人翁意识,所有工作能迅速推进。同时,我们的工作在村民监督下进行,也让村民对村‘两委’班子更信任。”樊恩茂说。

党员带头咵,每天有一名村干部来听,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后也爱来这里聚聚,听听村里的新变化、发展的新方向,石港村通过这个小小的亭子,不断完善村民议事制度,规范村级运行,为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村湾环境、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一是完善公开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指导村民委员会更新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目录,多渠道进行信息公开,实现公开率100%。二是推进协商议事。全市1800个村按照“五有”要求规范建立了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三是培育社会组织。全市农村广泛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以社会组织和能人为纽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农村基层自治协商格局。

基层党组织“红色头雁”引领,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干净平坦的柏油马路、庄重肃穆的党史教育馆、宽阔整洁的百姓舞台、笑容满面的人们……走进黄陂区李家集街道朱铺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村美民富的景象。

短短数年时间,曾经村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软弱涣散的“落后村”,一举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民政部“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朱铺村的这条“蝶变”之路,得益于抓紧基层党建“牛鼻子”,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初步形成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小事不出湾,大事村里谈”的治理新格局,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使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刷新。

“要想发展快,全靠支部带。乡村治理,必须坚持‘一核突出’,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核心。”朱铺村党支部书记朱俊刚说。人居环境整治和村民自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想要村民一直富下去,必须让村里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村民一致认为,要摒弃以往传统、粗放的农业种植模式,发展以现代农业为核心,农耕文化、农业旅游、农产品采摘、民俗民宿等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让村子走“旅游美丽经济”的路子才是长久之计。

人心齐了,想法有了,创业的信心劲头也就足了。在村“两委”的引领下,朱铺村立足村情实际,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稻虾种养及农产品加工。2016年起,朱铺村整合7个自然湾,成立一个实业公司和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高效都市农业为核心,结合农产品加工,引进外部资源,发展现代综合农业,带动近百户村民就业增收。

看着村里产业越来越红火,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开始大量回流,还引来不少年轻人到村里就业。“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里专门规划了70亩田园综合体主题农场,让市民下乡游玩留得住、玩得好,离开时还能买些特色农产品带走,这样‘旅游美丽经济’也就盘活了。”朱俊刚说。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织密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作用,建立“干部联组、党员联户”机制。组织8464名村“两委”成员包保联系1.43万个村民小组,2.25万名农村党员结对联系5.47万农户,提升316个农村联合党委规范化制度化运行水平,促进农村党员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组建片区联合党委,黄陂区杜堂片区成立联合党委,将片区内各村的旅游、康养、农产品加工等进行整合,实现以强带弱,抱团发展。

武汉市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举措不断落地——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一是推进法律文化服务供给,2024年已开展法律宣传活动5966场,普及群众23万余人。二是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三是开展“政法先锋在行动”,组建200支政法先锋队,常态化下沉村湾。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一是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市共建成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2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二是加强修订村规民约,提升村民认同感。三是树立文明新风,江夏区锦绣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建设家宴服务中心,引导和监督新办喜事100多场,简办丧事40多场。

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一是开展清廉村居建设,目前已培育省级典型村11个、市级典型村45个。二是推广“积分制”和“清单制”,优化乡村治理机制,蔡甸区推行“四项清单”,以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三是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四是探索乡村治理新工具,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