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新农人:芡实塘里蹚出新路

2024-07-24 09:28:33 - 媒体滚动

“95后”新农人:芡实塘里蹚出新路

7月23日,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白塔湖莲藕芡实合作社负责人邵媛媛(右)和爱人在水塘里查看芡实生长情况。本报记者程兆摄

2024年7月23日星期二晴

7月23日,“大暑”后一天。上午10时左右,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太阳明晃晃的,格外耀眼。纵横成方的大片稻田绿得透亮,站在田埂上,一会儿汗水就沾湿了衣衫。

片片碧绿的水塘,在盛夏时节仍然氤氲着鱼米之乡的一番清韵。远远地,记者看到一块芡实种植池塘里,返乡创业的姑娘邵媛媛穿着橡胶背带裤,半个身子浸在水塘里,顶着烈日,不时地翻看芡实叶片。她的周围,硕大的叶片宛如一个个碧玉盘铺在水面上,其间零星开着几朵紫色的芡实花,成群的白鹭在青天碧叶间翻飞嬉戏。

看到记者走近,邵媛媛摘下一个还没完全成熟的芡实苞,笑盈盈地举着说:“再过20天,种植基地的芡实就成熟了,可以采摘啦!”

距邵媛媛成立白塔湖莲藕芡实合作社已经5年过去了。一开始,她的合作社只种了100亩芡实,如今,芡实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0亩,再加上水稻等农作物,邵媛媛和小伙伴们经营管理着千余亩“作物王国”。

一到秋八月,鸡头米赛珍珠圆。天长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化种植,建成全国性的芡实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的集散地,药食兼用的“水中人参”芡实,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大产业。芡实产业,也成了“95后”新农人邵媛媛挥洒青春、驰骋智慧的“新天地”。

“我深刻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和不易。”邵媛媛说,创业像种植一样也有一个积累、生长和收获的过程,每当看到芡实、稻子成熟,那一片片青绿和金黄,让她特别满足,很有成就感。

为什么回到乡村,不留在大城市?提起这个话题,邵媛媛很是激动:“我的父辈都扎根在农村,我热爱和留恋这片田园!看过外面的世界,觉得自己回到这片土地上,能在芡实塘里蹚出一条人生新路!”

逐梦这片希望的田野,邵媛媛带领合作社把芡实产业越做越全,越做越“活”。

天长市自主研发的“天芡一号”,大幅提高了当地芡实的产能。芡实塘里养黑鱼、花白鲢,稻虾共生……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让亩产效益翻番。

小小芡实,种植、加工、流通……从水里到了消费者的餐桌上,还被做成了露、饼、果饮、酒、糕等十几种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品牌越擦越亮。

“现在我们在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两款产品,是芡实饼和芡实露。”邵媛媛说,芡实饼每年销售额400多万元,芡实露有300多万元,全部深加工产品年总销售额在800万元至900万元间。

“家人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款芡实产品——芡实脆饼”“我的家乡在天长市三元村,每当芡实快成熟的时候,连片的水塘里,芡实叶片青翠阔大,芡实花破叶而出,还有成群的白鹭翩翩飞舞”……

邵媛媛和妹妹邵晶晶一起,开启了直播之旅。“合作社开设了电商部门,京东、天猫、淘宝、抖音等平台店铺和直播销售都陆续上线。”邵媛媛说,多了线上渠道,合作社销售额较往年提高了20%,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合作社雇用了40多人,大多是本地农民,常年在社里工作的有近30人,每人每月有3000元工资,年底还有奖金。

联农带农,大笔的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

田野稻浪滚滚、池塘碧叶相连,“天长大米”“龙岗芡实”成为天长市两大地理标志产品。天长芡实特色产业链从业人员1万余人,一、二、三产融合年产值达到27亿元。农产品种植加工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为农业提效、农民增收、乡村和美兴旺提供了坚韧的产业链、价值链支撑。

说起合作社的未来,邵媛媛很乐观:“我们会坚持质量第一,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继续深化与电商平台的合作,让更多人品尝到我们的优质生态农产品。”

(本报记者朱卓)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