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考进了民政部

2024-07-24 13:04:35 - 媒体滚动

那一年,我考进了民政部

1988年10月底,还在部队工作的我,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到一则招考干部信息,内容是民政部公开向社会招考机关干部。考入民政部后我才了解到,这次招考是因为在1988年7月民政部新的“三定方案”中,在原有的职能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职能,扩编了一些业务司局,急需补充干部队伍,于是就有了向社会公开招考干部的举措。

那时,我已过而立之年,但看到招考信息后还是动心了。

我于1969年2月入伍,到1988年已从军近20年。当时的我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或在部队继续干下去,或是趁年富力强转业。民政部公开招考干部的信息,坚定了我转业进机关工作的决心。

为避免考不上“没面子”,我只告诉了家人和少数朋友,怀着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走进了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牌匾的大院。

报名是在民政部机关大院一进门南侧的一座三层楼里,接待我的是时任民政部人事司干部处处长,他也成为我认识的第一个民政部干部。了解我的情况后,他让我填写了报名表,并详细告知了招考事项。我离开时,他对我说“期待你来民政部工作”,让我心头一热,倍感亲切。

不久后,我就接到了参加笔试的通知和《准考证》。

1988年11月16日,我参加了在民政干部管理学院举行的“民政部公开招考干部笔试”。那天,地处宣武区白广路6号院的民政管理干部学院内人头攒动,我所在的考试教室里座无虚席,前后共有三位监考人,气氛紧张无异于高考。

试卷共两大张。我迅速浏览了题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知识测试题,包括语文文法、数学、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知识以及时事政治等,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等;第二部分是应用题;第三部分是一篇命题作文。浏览完试卷,我感觉这些题基本没有超出我掌握的知识范围,心情便平静了许多。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二部分应用题中的一道题:一个领导班子中有三名成员,第一位是老资格,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官僚习气严重;第二位是年轻干部,热情高、干劲足、敢想敢干,但考虑问题不够周全,与第一位领导有矛盾;你是第三位,属于中年干部,如何与其他两位处理好关系?我稍作思考,答了三个要点:一、尊重老领导,支持年轻人,求同存异;二、以团结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后,对上述三点进行了展开论述。

第三部分是命题作文,题目有两个选择:“论竞争”和“论为政清廉”,要求不少于800字。我选了“论为政清廉”。我从为政清廉的重要性、腐败的危害性、如何做到为政清廉三个维度展开论述,从历史教训到现实意义,最后归结到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来扣题,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就这样,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很快过去了。当收卷的铃声响起时,我竟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也长舒一口气——直觉告诉我,笔试肯定能过。果然没多久,我就接到了笔试通过的好消息,而更令人兴奋的是,在400人参加的笔试中,我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隔几日,我又接到了面试通知。1989年1月上旬的一天,我接受了面试。面试官有时任民政部婚姻管理司司长、副司长和人事司干部处副处长。我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履历、家庭、特长和入职后的想法等,而后回答了面试官的提问。

1989年2月初,我终于接到了民政部的调令。那一刻,我兴奋至极、豪情满怀。至此,我告别军营,正式踏上了民政战线。入职民政部后,我先后在婚姻管理司和救灾救济司工作过。

后来我才了解到,民政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干部的创新之举,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是顺应改革大潮的新生事物,拓宽了中央国家机关选人进人的渠道,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开辟了新路径,促使中央国家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了坚实一步。

两年后,我有幸与其他4位一同考入民政部的同志接受了《瞭望》周刊的专题采访,谈了参加公开招考的心得体会。杂志刊发的报道,以“奋斗与成才:王秀山的故事”为小标题,介绍了我考入民政部的前后经过。现在想来,我之所以奋斗成才,离不开时代与机遇,正是因为很幸运地遇到了这次公开招考,我才最终圆了在大机关舞台上展示才华、干一番事业的梦想。(作者系民政部原救灾救济司干部 王秀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