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2024-07-24 16:53:43 - 中原网

中原网讯(赵文源通讯员吴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一致,共同育人。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更需要社会的有效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教育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今年以来,管城回族区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多种举措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管城回族区教育局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重要举措,动员各街道办事处以及各社区教育成员单位,通过多渠道、多维度的方式探索协同育人的全新路径,致力推动家校社之间的合力联动,协同营造家校社共育的良好生态,以“趣活动”为核心,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自暑假开启,管城回族区教育局积极引导,努力践行家校社共育,以社会资源为补充,充分发挥区社区学院、街道级社区学校、社区级社区居民学校三级社区教育机构作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多种配套方案,形成了高质量的家校社课程体系,序列化的育人活动体系,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落实学校放假,社区教育无缝衔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家校社共育课程化:彰显专业育人力量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建设职责,只有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才能让协同育人的专业化得以彰显。

(一)学校:引领课程开发

学校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导方,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学校培养目标,挖掘相关资源,构建课程体系,主动指导家庭和社会各方参与到协同育人中来,围绕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协同育人路径。

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漓江路小学合理统筹周边资源,开展校馆共建、校企合作和大学小学“手拉手”,研发素养、品格、体验、特色“四类课程”,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大学和实践基地。与党史馆、初心馆和诚信馆共建“红色基因传承”“诚信教育”“党史厉行”“强国有我”系列红色教育类课程;与高校合作开展舞龙、古筝、国画、古琴、甲骨文等素养类课程;与客车制造厂合作开展“匠心传承”“创客课程”“劳动教育”等职业体验类课程。丰富的课程构建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充盈的课程体系促进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推进。

(二)家庭:参与课程实施

家庭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参与方,需要在认同学校协同育人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程育人的实施过程中来,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陪伴学生体验课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外国语牧歌小学开发《周末有约》之“亲子课堂”特色家校课程。“亲子课堂”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整理归类包含人物篇、团体篇、科技篇、时政篇、研学篇等,它就像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了书本外的广阔天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亲子课堂”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家长帮助为辅。在课程中有一系列的劳动实践,需要家长的充分参与,在陪伴中增加亲子感情,在实践中发挥示范榜样作用,在课程中展现良好家风,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收获劳动的快乐,在参与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三)社会:提供课程资源支持

社会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支持方,需要解决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难点,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为育人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发挥社会育人的专业性,让家校社协同育人可以更加有效地实施,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围绕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社会无疑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富矿”。管城回族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淑娟介绍:“孩子们放假了,我们社区教育要紧密衔接。今年暑假,我们精心筹备了一系列社区‘趣活动’公益社区教育活动。”

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长江东路社区携手郑州地铁果树所站组织了“地铁探秘,传承文明”暑期儿童地铁研学活动;东十里铺站举办了非遗展览,让孩子们感受中华非遗文化的魅力,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尚德路社区组织“走进中原金融博物馆”趣味研学活动,普及金融知识;北下街街道星月社区开展“绿书签”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健康阅读意识。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家校社共育的核心。课程的力量可以让育人的价值得以凸显,可以让育人的功能得以提升。社区教育开发育人课程,着力在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挖掘课程资源,社会资源的引入极大地弥补了家庭、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提升育人质量。

家校社共育序列化:凝聚育人向心力

家校社共育的主要路径是育人活动,协同育人的核心是形成向心力。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目标一致时,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家校社的协同育人作用。学校做好育人活动的设计主导,社会做好育人活动的协同支撑,家长做好育人活动的重要参与,让育人活动形成合力,三方形成共同目标,完成一致行动,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管城回族区主要采用家校合作、校社联动、家社融通的方式将三者联系起来,采用课程育人专业化、文化育人主体化、活动育人系列化、实践育人过程化等方式,充分提升协同育人的向心力。

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学生是发展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家长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参与到社会的体验中去。社会要开放资源,以共享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公益性的社会体验活动。管城是商文化的发源地,辖区内文化资源充沛。郑州商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东城垣博物馆、考古探索中心、商代城墙遗址、郑州文庙等文化场所目前均已向全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商都文化研学活动丰富多彩。创新街小学每学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家校社共育,今年学校申报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滋根商都文化,传承中原文化——创新街小学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已作为郑州市重点项目成功立项。各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涵盖社会实践活动类、亲近大自然类、参观访问类、体育运动类、社会公益活动类几大方面,拓展了家校社共育的渠道。只有家庭和社会资源供给的“双向奔赴”,才能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社共育精准化:强化育人保障力

协同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来做支撑。管城回族区在这方面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1+1+N+N”的协同育人机制模式

构建“1+1+N+N”的协同育人机制模式,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强化立德树人,精准施“育”。这第一个“1”是指发挥教育局指导和监督机制,第二个“1”是指学校建立家校社共育机制,第一个“N”是指全体学生家长的沟通和指导机制,第二个“N”是指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支持机制。通过这种分层分类的机制构建,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整合资源,形成校外教育资源库

管城回族区教育局与社区教育各成员单位、各职能局委、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主动对接,依托区域内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红色教育基地、社区学校等场所,充分整合辖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场馆资源,形成校外教育资源库,根据其位置、功能、容纳能力等与学校需求加以匹配,有效衔接校内外公益性教育资源,在校外资源走进学校的同时,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切实解决育人方式单一的实际问题。

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三)组建志愿者团队

管城回族区教育局依托28家社区教育工作成员单位,通过广泛宣传、自主申报、部门选拔、岗前培训等流程,遴选出一批有公益心、有专业特长的优秀党员、退休教师、行业标兵、非遗传人等组成管城区志愿者团队,根据学校实际需求,补充到学校育人队伍中去,切实解决学校师资和专业等问题,为协同育人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与相关制度

管城回族区各中小学针对学校具体情况不断开发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以课程的力量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施;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和家校成长指导制度,进一步保证家长育人能力的提升;建立校外资源实践机制,确保校家社育人的高质量实施。

(五)推动管城社区学院发挥作用

管城社区学院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主线,实施社校联动,优质课程共享项目。具体包括构建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鼓励师生参与教学;实现了资源优化整合,积累了活动案例和优质方案,拓宽了社校外延。搭建线上线下宣传平台,推送课程安排;拓展家校社共育品牌,展示课程成果;探索构建配套课程资源,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致力于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共育、共发展的推进,开展了一系列家校社协同共育活动,赢得了家长和社会一致好评,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管城回族区将继续强化优势互补,完善长效机制,优化资源整合,拓展活动模式,丰富协同联动,构建特色课程,进一步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为儿童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原标题:管城回族区: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打造儿童成长新格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