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共同富裕之路

2024-07-24 17:22:00 - 媒体滚动

转自:千龙网

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科学内涵 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共同富裕之路

着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共同富裕之路

黄玥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北京市朝阳区行政学院)综合教研室主任

秋分,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老百姓求丰收、盼丰收,这些其实都反映出老百姓对富足殷实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那么,到底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能不能快速实现?又怎么实现?在这个过程里北京又怎样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共同富裕之路呢?

首先,什么是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我们逐一来看。

首先来看第一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李大钊先生在《社会主义释疑》中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1955年底,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工商界代表人士时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可以说,共同富裕早已经刻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DNA之中,它是我们的初心、使命,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行动。

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现在我国的人均GDP核算成美元大体上是12000美元,接近世界银行所划定的高收入阶段的起点水平。而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均收入还低于绝大多数的非洲国家。2021年,北京市人均GDP突破2.8万美元,处于世界发达经济体人均GDP的中等水平。所以,成绩是一目了然的。

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增长有着绝对支撑作用。因此,我们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既能体现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巨大价值,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再看第二句,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个别人的富裕,而是全面、全体的富裕。

要实现富裕,首先要攻克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诺不轻许,许则为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里有三组数据特别令人振奋:第一是832个,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第二是1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第三是960万,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

作为首善之区,通过开展产业、教育、医疗等帮扶,北京扶贫支援的73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2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就是北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的北京作用、贡献的北京力量。

有一个细节,2001年我国绝对贫困线是865元一年,贫困人口是9423万。2011年,我们把这个标准提高到2300元一年,贫困人口是1.22亿。由于提高了工作标准,需要帮扶的人口增长了很多。这样做是为了把更多的贫困人口纳入全面小康、纳入共同富裕的全局中。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恰恰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紧接着,我们还必须明确: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要充分认识到这个战略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尽管我国经济社会条件已得到巨大改善,但是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从两个例子来看,一是基尼系数,国际上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是0.4,但是近2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0.46的水平。二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宏观上,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微观上,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努力程度也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通过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最后一起富。

那么,到底怎样一起富呢?

首先是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长期位于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说,先“做大蛋糕”再“分好蛋糕”。实现共同富裕,先从生产端着手,再着眼于分配领域。

其次要构建完善的分配制度体系。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这里我们要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三次分配的关系。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通过市场化的初次分配,就基本上形成了收入格局,二次、三次分配只能调节和改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此以初次分配为主,二次、三次分配为辅。二要鼓励勤劳致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因此,要把握好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平衡和关系。三是形成理想的“橄榄型”分配格局,通过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达到“提低、扩中、调高”的目的。这里面,“扩中”是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工资性收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就业尤为重要。有了就业岗位未必有合适的劳动力与之匹配,经济学上称之为结构性就业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北京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兴建的时候就衍生了飞机加油员、摆渡车司机等岗位,那么怎样把这些岗位转换为就业?北京开展了面向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定岗、定向培训。因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首批飞机加油员和摆渡车司机,全部来自当时参加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

最后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地防范中等收入群体再次回落到低收入群体当中。因此,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行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从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服务能力等九个方面,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的公共政策体系。这些都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共同富裕的积极实践。

我们每一个人对共同富裕都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社会的一致努力,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辛勤劳动。有党的领导作为坚强后盾,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携起手来向前走。用每一个人的勤劳和智慧,一起来描绘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持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着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共同富裕之路

杨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抓疏解非首都功能,正是着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调整城市战略定位、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等各方面,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指方向、明路径,促进北京城市深刻转型,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

有的人可能会问,以前讲发展,都是增量发展,而北京的新发展,却是减量发展,是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那会不会破坏北京的城市魅力?会不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会不会限制北京未来的发展水平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北京都做了什么。过去几年里,北京拿出了最严的治理举措,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疏解出去。2014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而与此同时进行的,则是进京产业门槛的不断提高。《北京市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三次更新,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经过十年的努力,北京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实现了阶段性“瘦身健体”的目标。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速度和规模,在中国城市群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国际城市群发展史上也同样鲜见。我们能够以这样的规模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依靠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力量,依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治理中的非凡智慧。

那么,首都城市发展得怎么样了?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如今的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北京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朋友圈里“最美天空”的晒图经常刷屏——北海琼华观白塔,故宫门前摄星轨。从“APEC蓝”“阅兵蓝”,到“两会蓝”“冬奥蓝”,蓝天白云在北京渐渐成为常态。2022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再创新低,达到每立方米30微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点赞为“北京奇迹”。这个奇迹,正是党中央牢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京华大地的雄浑落笔。

在老城整体保护方面,疏解非首都功能也作出巨大贡献。老城之美,美在历史文脉,美在首都气概。作为清朝时期民间评选出的“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是老城内展现山水城相融的景观视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30多年前建起了座10余层的高楼,这座建筑的体量和高度对什刹海周边平缓开阔的城市天际线造成了破坏,它正处在“银锭观山”的景观视廊里,将连绵起伏的西山山脊线硬生生地“截”成了两段。2021年,这一区域完成了全部腾退拆除工作。今天站在银锭桥上举目西望,远处的群山清晰可见,“银锭观山”的宁静画卷得以重现,用一位北京老胡同人的话描述,就是“小时候在父亲肩膀上看到的景色回来了”!2024年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时间节点,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已驶入“快车道”,紧抓疏解非首都功能重要机遇,将散落在京城的历史文化“珍珠”串点成线、跨时空再现,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在老城整体保护方面的具体体现。

在交通压力缓解方面,疏解非首都功能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北京医疗资源丰富,众多患者到北京看病就医。相比之下,各大医院的空间就显得十分有限,每天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不堪重负,医院周边的交通环境整治成为大难题。“不到一公里的路,就能堵上40多分钟。”为了避开医院的车流高峰,附近的居民早上6点多就要出门上班。目前,多家医院都在向外疏解建设新院区,随着新院区的逐步投用,中心城区老院区的功能将得到有序调整,全市医疗资源配置布局进一步优化,医院周边交通拥堵问题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发展历程,无论是发达国家城市,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都曾遭受或正面临着“大城市病”的困扰。比如,日本为缓解首都东京的压力,打造诸多“副都心”为其延缓“过度膨胀”;韩国为减轻首尔压力,启用行政中心城市世宗市,将16个中央部门和20个下属机构迁移到世宗市办公,以实现城市多核空间发展;英国为缓解伦敦压力,扩展了伦敦发展的四层地域圈,并建设多个卫星城,以推动伦敦城市纵深发展。北京正是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其实人民城市,就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城市。这几年,我和志愿者们共同参加小区垃圾分类值守工作,在这些志愿者中,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头发已花白的退休老人,都穿着红马甲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正是这些无数微光汇聚成暖流,彰显了北京城市治理中来自基层的力量。

人生因梦想而璀璨,青春因梦想而绚烂。在着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希望我们能够携起手来,为书写更多“北京奇迹”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着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共同富裕之路

姚一雯 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党校(北京市房山区行政学院)科研室主任副教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这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任务。蓝图已绘就,路径已清晰,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京津冀的历史渊源,协同发展的原因、成效和未来。

忆往昔,京津冀三地历史渊源深厚。

京津冀地域相连,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历史上看,直隶总督的办公地点常常在天津卫或保定府。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被设定为中央直辖市,河北省会在保定;1958年,天津被调整为省辖市,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1966年,天津又恢复直辖市的身份,河北省会由天津迁回保定,后来又迁到石家庄。从短短几十年河北省会的迁移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联系是相当紧密的。从这个区域的历史中,我们就能看到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

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这是2013年京津冀的夜景图,灯光越亮代表这个地方人口越多、经济越发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灯光围绕京津两大都市呈环状递减状态,京津以外的区域灯光呈散点状分布,整个区域的灯光没有连绵起来。这说明如果我们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整个城市群结构存在着断层和不平衡情况。

从理论逻辑来看,城市群具有聚集性和集约化的特点,能实现降成本、提效率、促创新的目的,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历史逻辑来看,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下,世界已形成六大城市群,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进行发展是符合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和治理规律的。

从实践逻辑来看,北京是知识型区域,天津是加工型区域,河北是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可以让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谋划布局。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北京视察,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得通过,顶层设计跃然纸上。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考察。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十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把脉定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顺利推进。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四纵四横一环”的京津冀交通骨架已基本形成,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也已形成。京张高铁串联百年铁路,见证中国百年发展,从时速不到35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我们跑出了新时代的中国速度。过去我们从北京到张家口需要3个多小时,现在坐上高铁50分钟就到了。便捷的交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生态领域的合作发展,古都历史文化和塞外冰雪运动牵手发展、一起腾飞。

产业对接,合作共赢。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工程稳步推进,北京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北京的科技、文化、商业、信息等高精尖产业占比从2013年的40%上升到2021年的62%,首都功能不断优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初见成效。2017年“动批”市场疏解完成后,部分楼宇也被升级改造。预计“十四五”期间,金科新区核心区的地均产值将达到每平方公里500亿元。

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这些年北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好了。短短十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10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7微克/立方米,这凝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汗水。

图中是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的烧烤点,黄山店村是吃旅游饭的,以前这个露天烧烤点因为空气排放不达标,面临关闭,后来村里装上环保设备,空气排放达标了。黄山店村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现在已经是有名的网红打卡村。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保定居民“足不出冀”就能享受儿科专家的服务,并辐射周边城市。

雄安建设,北京担当。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所学校已经全部交付。2023年,雄安宣武医院一期竣工交付。把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北京勇担协同发展“三城记”的主角。

十年来,京津冀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面对成绩,我们要保持清醒,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新征程,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深入。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的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京津冀要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要做绿水青山的样板,要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标杆。昨天的成果告诉我们,协同发展这条路我们能走好,大家有信心、有热情;明天的目标告诉我们,协同发展这盘大棋,需要三地通力合作,我们要有远见、顾大局。协同发展不是简单地一起修路、治污,而是三地一盘棋、抱成团,打破各种壁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走出各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知道,疏解整治促提升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体制机制协调等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入关键环节,真的到了爬坡过坎的时候。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要以水滴石穿的定力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投入其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攻克硬堡垒,以实际行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加深入作出贡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着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共同富裕之路

祝传佳 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党校(北京市怀柔区行政学院)培训四科科长

过去,在北京怀柔“西大荒”,当地百姓间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西大荒,五件宝,沙子、石子、毛毛草,歪脖树朝北倒,野兔、耗子满地跑。”但谁又能想到,这片昔日飞沙走石的“干沙滩”,现如今已经变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现在,怀柔科学城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地,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为什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往往高度集聚了前沿科技、高端人才、雄厚资产、顶尖机构与组织等科技资源,不仅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而且是全球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先行者,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四大功能。能否拥有这样一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有一批引领性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和北京工作,亲自提出、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战略任务。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明确了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强调要以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三城一区”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北京等区域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更清晰、意义更重大,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当先锋、作表率,北京责无旁贷。

怎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大力夯实创新能力基础。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强化原始创新策源新动力,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区域创新高地。走进怀柔科学城,不少大科学装置已经“自带流量”。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是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正式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走进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展厅,直径3米的LED版“模拟地球”上“风起云涌”,模拟展示着不同时期大气、海洋、植被状况;5层高的超级计算机“硅立方”昼夜运转,为其提供算力支持。此外,怀柔国家实验室、子午工程二期等“十三五”时期规划的29个设施平台全部建设完成、半数进入科研状态。怀柔科学城正加速成为海内外高精尖人才“梦想中的实验室”。

坚持创新驱动,北京全力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支撑,集聚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重点开展“从0到1”原始创新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时强调,北京要“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在中关村论坛期间,一批前沿技术、高端产品、权威报告纷纷亮相,全面展示了北京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正如市委书记尹力强调的,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推出更多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基础研究正为北京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那么,如何破解科技、产业“两张皮”,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促使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呢?这条路,北京一直在探索。制定实施中关村24条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推动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3%左右。北京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包”,让北京继续成为全球企业的青睐之地。在“投资北京全球峰会”上,来自全球的重量级企业分享了在北京发展的经历和感受,增强潜在企业在京增资扩产的信心和预期,成功完成了39个重大项目签约,签约金额608亿元,彰显了北京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

北京全市的科技创新都在围绕经济主战场全面发力,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突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创新型企业正在成为北京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怀柔科学城全面进入建设与运行并重的新阶段,这也吸引了众多高层次人才集聚怀柔。怀柔区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这三篇文章,为领军人才发放“雁栖人才卡”,打通服务人才的“最后一公里”,让在怀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2023年3月14日,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自此,光源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说,习近平总书记殷切的期望进一步指明了我们的奋斗方向和目标,让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更加充满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北京正以务实举措把服务做到人才心坎上,加快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步伐,积极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2023年,北京“高被引科学家”首次位居全球城市首位。北京正以包容开放的政策和海纳百川的气概,引燃全球英才来京创新创业的持续热情,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坚持创新为民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科技创新不仅要“顶天”,也要“立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终目的也是让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村民马国生一家有20亩果园,近几年他家的红肖梨产量都非常好,他激动地说:“是老何让我们种出了货真价实的有机水果”。他口中的“老何”,就是何裕建教授。针对红肖梨果品差异大、口感参差不齐等问题,何裕建教授深入田间进行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试验,结出来的果子不仅品相好、甜度高,口感也胜以往,并且卖出了好价钱,鼓足了钱袋子,助力了乡村振兴。

科技发展为了人民。我们身在北京,能体会到科技发展为民导向越来越突出。在生态保护方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攻关,助力打赢了蓝天保卫战,2022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在交通出行方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铁、无人配送等让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在保护生命健康上,由北京研发的两款疫苗全球供应超50亿剂,为全球抗疫贡献了北京力量。

在2023中关村论坛的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上,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涵盖了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北斗卫星通信融入大众智能手机,基于国际首创技术的基因测序仪等科技成果纷纷亮相,勾勒出由科技打造的美好生活新形态,为我们未来高质量生活带来了福音。可以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扣“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写就了最生动的北京民生故事,稳稳托起了北京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向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星辰大海迈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