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洱海,一群农学生“爆改”古村落

2024-07-24 17:19:13 - 新民周刊

古生村有点“神奇”,无论是指路的村民,田间地头的耕种者,还是维护环境的“清洁工”,都可能是来自全国高校的农学研究生。

文| 知蓝

云南大理古生村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有青瓦白墙的传统白族民居,以及历史悠久的古桥、古庙和古戏台。这座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村落,在2019年被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但古生村有点“神奇”,无论是指路的村民,田间地头的耕种者,还是维护环境的“清洁工”,都可能是来自全国高校的农学研究生。

6月的清晨,23岁的吴馨俣从科技小院出发,前往她的“工位”——农田里的渠沟,距离洱海大约250米。她的研究方向是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的精准控制。初来科技小院时,吴馨俣拿着一箱子的化妆品和漂亮裙子,畅想着在洱海边合影拍照的场景,但现实中,箱子里的衣服从未派上用场,从收集雨水样本到捡拾沟渠垃圾,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挑战。

吴馨俣只是众多“小院青年”之一。2009年,科技小院模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及团队在河北曲周首创,目前全国已有1800多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他们每天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田野里种玉米、种莴笋,走街串巷收垃圾,探索着一个个农业研究课题。这些日常被记录在《出道吧!科技小院》节目里。

这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拼多多发起并支持的农业真人秀节目于6月24日、25日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在B站上,两期节目的播放量均超百万,网友们纷纷向节目组喊话“加更”。这些年轻人为什么在田间地头“自找苦吃”?其意义不仅是提高某一种农作物的产量,而是找到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平衡的可行之路,希望农业、农村、村民,被更多人看见。

面朝洱海,一群农学生“爆改”古村落

打破沟通的墙,种地也要讲科学

洱海5月的早晨,有些凉爽,吴馨俣穿着厚重的打捞服,准备到农田的沟渠工作,任务是打捞杂草和上游居民产生的垃圾等。这个工作可不轻松,两个人也要干4个小时才能结束。

这条沟渠是洱海的“生命道”。在西高东低的地势影响下,苍山的水自上而下流经农田村庄,再汇入洱海。为了保护洱海的水质,科技小院专门建立了“六横七纵”的生态沟渠和大库塘,用来拦截污染物、净化水源。

韩朔和石权则组成了“废物搭子”到村里收垃圾。他们分别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大学,来到古生村主要研究“有机固废资源化”,将生活垃圾经过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这样既能减少生活垃圾流入洱海,也能实现资源“变废为宝”。“我们把改善并制作出的第一批肥料分发给村民,大家都惊讶于变废为宝的力量。”

一众大学生决心投身田间地头,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不止一道,“吃苦头”只是一方面,最难调和的是来自村民的质疑和不信任。吴馨俣初来乍到的第一感觉是,农民认为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论经验、论能力,一定比大学生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必然导致学生在科技小院的技术沟通与推动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刚去的时候,吴馨俣的课题组就闹过乌龙,当时他们需要安装大气检测器,谁知被村民误认为在安装有害健康的设备,村民们很担忧,就报了警。吴馨俣和同学们好一番解释,才消除误会。

研究蔬菜种植的云南农业大学本科生壮壮也分享道,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他们请了当地一位阿姨协助管地,阿姨不理解他们每天在做什么,觉得做得太精细了,就很直白地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在造原子弹?”在阿姨看来,每个肥料都要称克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撒肥料也要撒得很均匀,不均匀的话,还要铲掉重新撒。种地,可能没这个必要。

村民调研也是科技小院青年开展课题的重要部分,壮壮说,他们需要调研144户,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有一次,壮壮和师姐去村民家调研,敲门后,被村民误认为是搞诈骗的,对方拿着扫帚就把他们轰出来了。韩朔和石权去收垃圾的开局也不是很顺利,有村民的女儿和他们年龄相仿,毕业后去了国内知名企业工作,村民不解,他们为什么要来村里收垃圾?

更头疼的是,科技小院青年们还要琢磨通俗易懂的语言打破技术与农户之间的次壁元。“村民听不懂什么是零盈余,什么是绿色智能肥。”起初推广绿色智能肥时,壮壮有些不知所措,谈及用“零盈余智能化肥”替代传统肥料时,她打了个比方,“我现在是个200斤的胖子,吃太多消化不了,还容易生病,所以现在要减肥,以前吃两碗饭,现在只能吃一碗”。科技小院还将试验田公开,让村民亲自去看实验效果,慢慢获得了村民的信任。

有人好奇,为什么这些年轻人要到洱海治理水源、捡垃圾、做调研呢?原来,这里曾经因无序开发,导致洱海水质下降,洱海蓝藻的大规模暴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家意识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绿水青山同样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古生村科技小院应运而生。2022年,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建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揭牌,汇聚了全国多所高校约30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及导师,发起了一场“洱海科技大会战”,三大分战役包括“水质保卫战”“高值农业攻坚战”“乡村振兴阵地战”,着力突破洱海保护与村民增收协同难的问题。

面朝洱海,一群农学生“爆改”古村落

农学生爆改村落,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云南旱雨两季分明,干旱时可长达两个月不下雨,雨季又天天下雨,甚至连续暴雨,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挑战。

2023年7月中旬,一场连续暴雨淹没了刚刚耕种好的地,导致科技小院的青年们停工了近半个月,尽管随后努力晒干土地继续耕种,却又遭遇了虫害侵袭,不得不通过喷洒农药解决问题。这一幕幕让壮壮深刻体会到:“农民靠天吃饭,种地的艰辛远超想象。”

今年5月,古生村村民李叔刚收完莴笋,鬓边还挂着成串的汗水,就对科技小院学生们“好言相劝”,“改个行吧,不要搞农业了,干农业太难了。”这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是第一次听,但还是湿了眼眶。

进驻古生村以后,科技小院师生试图扭转“靠天吃饭”的困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副教授金可默作为科技小院的负责教师,从北京飞到大理,目前平均每年在小院儿待300天以上。没来大理之前,她做试验、看文献、写文章,一步步攀登着科研高峰,专注而简单。这一次,怀揣着对三农的热爱,对于爆改古生村,金可默提出了不少“金点子”。

目前,科技小院师生们在农业增产增收及环境保护上收获不小。比如,师生们用自制有机肥种出了形态饱满、翠色欲滴的生菜,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也促进了农作物的增产增收。

最让壮壮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大家种植的一片玉米地收获后,拉到市场上卖,售价4块钱一斤,和其他摊主相比,价格一样,个头却比别家大了两倍。“很多人来抢,自己种出来的东西被大家喜欢,真挺自豪的。”2023年,在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助力下,古生村全面增收600多万元。

金可默带着学生们逐户走访了200余户农户,敏锐地发现古生村不仅背靠苍山面朝洱海,居民家中还有不少空房间,有可塑造的文旅生态。但难点也很突出,留在当地的年轻人不多,且村民文旅意识较为薄弱。村里土地全部流转后,村民只能就近到大理古城打点零工维持生计。

调研结果显示,古生村在册人数1842人,但实际调研只有918人。918人,就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人外出务工,村里只有不到20名年轻人;在家务农的,上至七八十岁下到四五十岁,几乎都是中老年人。

为了改变现状,金可默大胆设想,带领小院青年们,助力当地村民向民宿业转型。一方面说服意愿较高的村民将自家空余房间改成有独卫的房间,不断强化旅游标识;另一方面,培养村民成为“网红”,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古生村的人文旅游。2022年暑假,单就科技小院学生住在村民家中的收入,有的村民就月赚近3万元。

目前,古生村439户,已经有125户都转型民宿。随着旅游业的放开和《去有风的地方》电视剧的带动,2023年春节,大理的700家民宿全部住满,有的村民家七天就赚了近1万元。目前,古生村已有63家具备接待能力的民宿,还有62家正在装修。

日子久了,科技小院青年与村民们“打成一片”,也掌握了与村民相处的精髓。和叔叔阿姨唠唠嗑,跳跳广场舞,甚至辅导儿童功课。壮壮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了地道的古生村村民。比如,小院里的老式柴油抽水机不舍得扔、修了又修,就连生日蛋糕上的绳子也会留下来捆莴笋用。

面朝洱海,一群农学生“爆改”古村落

帮李叔收完莴笋,研学团和古生村科技小院学生在田头闲聊。(《出道吧!科技小院》供图)

最大的改变是,村民们会主动向科技小院青年们“取经”。吴馨俣透露,村子里的阿娘知道她们是农学研究生以后,经常会问一些种植方面的问题,“虽然不是我的专业内容,但我很开心,会找师兄帮助她们解决”。

科技小院3.0模式希望复制到全国

深夜的地头灯光昏暗,学生们眼里的光异常耀眼,在他们心里,农业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行业。两年多的时间里,古生村的科技小院由1家变成9家,金可默也从负责一个古生村科技小院到联动操心近十家科技小院。

在金可默的会议本上,记录着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每一个“第一次”:第39天开展古生村大调研、第99天组织白族开秧节、第154天举办农民培训会、第262天成立实体党支部、第327天成立“绿野”宣讲团……

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让金可默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在金可默看来,科技小院是一个特别大的舞台,以前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在这里都能实现。科研团队擅长的是产业链的产前部分,但帮助村民增收还需要关注产后部分,包括市场链接和商业化渠道的建立,如何解决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这正是科研团队薄弱的部分。

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曾表示,农业的发展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跨产业的通力合作。如果说科技小院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那么,拼多多还想拆一堵墙——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

面朝洱海,一群农学生“爆改”古村落

如何拆掉这堵墙,拼多多一方面支持科技小院的发展,支持师生们进行农业前端技术研究,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种植成本。另一方面逐步投入资源支持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帮助村民打开市场、增加收入。

事实上,拼多多很早就开始布局农业,以农产品零售起家,首创“农地云拼”模式;还连续两届作为赛事支持方,支持了“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助力高校学子交流、比拼兴农之术。古生村科技小院今年初在这个舞台上,摘得了桂冠。

金可默说,科技小院的发展经历了1.0、2.0、3.0三个阶段。1.0阶段主要服务于小农户,一对一引导农业技术创新。2.0版本与企业合作,引领产业发展,影响更多农民。3.0版本则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服务,包括技术提升、理念提高,以及与多主体合作。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就是3.0+版本的缩影。由“授人以鱼”逐渐升级为“授人以渔”赋能模式,更好地在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中助力乡村振兴。“古生村科技小院在当地探索出一条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可行路径,如果这一模式跑通,希望复制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她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