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智长三角(309期)丨上海拟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年内超半数IPO为“专精特新”企业

2024-07-24 20:43:00 -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易佳颖上海报道

7月11日起,《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实施。新政目标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至2035年,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消费方面,在长三角,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同样如火如荼开展,并结合各自实际推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个人消费者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还可叠加享受地方补贴等多重福利。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近日,长三角“新三样”货物水水中转“一单制”集装箱船舶已实现首航。据悉,在“上海—常州”试点推行之后,将逐步实现长三角地区进出港货物申报新模式全覆盖,实现水水中转审批模式全面升级,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水上交通安全的整体韧性。

“专精特新”方面,截至7月14日,年内共有24家“专精特新”企业首发上市,占全部IPO数量的51%,合计募集资金达132.57亿元。

1、上海拟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

7月11日起,《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政策措施》)正式实施。

截至目前,“大零号湾”已建成并使用的高能级科创载体18个,包括上海交大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科技园、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闵行基地等在内的一批平台(机构)加快建设,宁德时代、歌尔、泰尔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发展,累计汇聚硬科技企业4000余家。其中,估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3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600家。

根据《建设方案》目标,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至2035年,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政策措施》提出了五大行动计划、22项政策举措。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质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增强创新要素保障、厚植科技创新土壤。

2、长三角汽车都在以旧换新

本周,江苏接连召开两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新闻发布会,公布成绩单。截至6月30日,江苏汽车报废更新累计申请8324份,审核通过3738份,其中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车占比63%;报废汽车回收15.7万辆,同比增长49.7%。根据上海近期公布的《上海市加快汽车更新消费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上海将实施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其中规定,旧车排放标准为国四及以下的,补贴4000元;旧车排放标准为国五的,补贴2800元。

此前,浙江曾出台汽车以旧换新的省级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各地开展汽车消费嘉年华等以旧换新系列活动,对消费者报废更新车辆给予一次性补贴,并可与各地汽车消费补贴政策叠加使用。其中,杭州、绍兴、衢州等地积极开展汽车展销活动,累计发放消费券超10亿元。安徽也不遑多让,安徽对汽车“换能”提出实施方案,部署了包括加强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购车优惠政策联动、完善报废车回收拆解体系、促进二手车放心便利交易、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强化汽车领域标准牵引等工作。

真金白银的补贴之下,成效颇为亮眼。数据显示,今年5月,浙江省汽车上险量达13.69万辆,同比增长3.2%,当月汽车销售额373.5亿元,同比增长4.86%;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售增幅显著,同比增长41%。进入6月,浙江国三汽车报废更新申请量迅速攀升,日均申请量250至300单,累计申请量超6600单。

3、长三角“新三样”货物水水中转“一单制”集装箱船舶实现首航

7月9日举行的“2024浦东航运高质量发展大会”透露,长三角“新三样”货物水水中转“一单制”集装箱船舶已实现首航,有效促进了航运和贸易产业深度融合。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过去,“新三样”作为危险货物通过水路运输时,面临着大量申报工作。

具体而言,以往危险货物进出上海港,都需要分别进行船舶和货物的两次申报,总共4次申报;而在“一单制”模式推出后,船舶在常州港完成申报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上海港,只需要离港时进行一次出口申报即可,全程“一单到底”,甚至都不用打开集装箱,为企业减少了大量时间成本与物流成本。 

据悉,在“上海—常州”试点推行之后,将逐步实现长三角地区进出港货物申报新模式全覆盖,实现水水中转审批模式全面升级,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水上交通安全的整体韧性。

4、年内超半数IPO为“专精特新”企业

截至7月14日,年内共有24家“专精特新”企业首发上市,占全部IPO数量的51%,合计募集资金达132.57亿元。

上述年内登陆资本市场的24家“专精特新”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占比超九成,包括电子、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汽车等行业公司。

分析指出,“专精特新”企业通常在某一细分领域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优势,而制造业正是这些优势得以发挥的重要领域。资本市场通过支持这些领域的企业上市,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板块选择上,上述24家企业中,除4家企业选择登陆主板外,还有3家企业选择科创板、12家企业选择创业板、5家企业选择北交所。

(注:“专精特新”部分内容为全国数据)

(部分综自:各地政府官网、官微,文汇报、新华社、新华日报、证券日报等)

『覆盖沪苏浙皖每周最新动态和重点政策解读

追踪三省一市千万+企业流动新态势

探索新发展格局下产城发展新潜能

共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出品:21世纪长三角研究院

统筹:卜羽勤

主笔:孙燕、易佳颖

编辑:卜羽勤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