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破风,这个「年轻人」凭什么?

2024-07-24 21:30:36 - 36氪

来源:36氪

爆裂破风,这个「年轻人」凭什么?

像电影一样,在空旷赛车场地上,雷军穿着赛车服,戴着头盔,表演了一段热血的漂移。这可能是造车三年来,雷军最心无旁骛的时刻。

踩下油门的一瞬,全资造车的艰难、纯电轿车起步的险境、车辆定价、产能目标等,也许都被抛到了脑后。作为赛车手的雷军,或许跟万千狂热车迷一样,心中向往的是一个殿堂级赛道——纽博格林。

纽博格林是全球最极致汽车性能测试赛道。尤其是纽博格林北环(简称“纽北”),单圈20.832公里,但暗含了177处弯道,最大落差高度304m。即便是专业赛车手,也可能险象环生。如果单圈成绩能登上纽北圈速榜,无疑是车辆性能的最好证明。

在日前的年度演讲onemorething环节,雷军放出豪言:小米SU7Ultra原型车将在今年10月正式征战纽北。“十年之内,成为纽北最快四门电车。”

爆裂破风,这个「年轻人」凭什么?

目前,能登上纽北圈速榜的纯电动车只有7辆,其中四门车型更只有保时捷Taycan、特斯拉ModelSPlaid、现代IONIQ5N三辆车。

保时捷号称“纽北之王”,目前纽北量产车圈速榜前30名中,有14名是保时捷车型,就连特斯拉也在与之争夺“最速纯电动车”的称号。换句话说,小米汽车的征战纽北之旅,也将向保时捷发起挑战。

对车企而言,在全球舞台证明赛车能力,本身就是产品走向全球视野的重要一环。更重要的是,车企在赛道中打磨出来的前沿技术,也能下放到民用的量产车型。

而作为一个成立3年的汽车新人,小米挑战纽北的举动确实需要巨大勇气。我们也要问一个问题:一个年轻的小米汽车,凭什么敢发出这样的挑战?

小米汽车不是“新人”

需要正视的事实是,尽管上市不到半年,但小米汽车的表现,的确不像是汽车行业的新手玩家。

在7月19日年度演讲中,雷军透露,首款车小米SU7全年10万辆的交付目标,预计11月就可以提前完成。对一个全新汽车品牌而言,这无疑是相当亮眼的成绩。

雷军提出的新目标是,小米汽车今年要冲击12万辆交付。

爆裂破风,这个「年轻人」凭什么?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三年前,这是无论如何都不敢想的。2021年3月,小米踏入汽车行业时,新能源市场远没有当下明朗。新能源渗透率只为10%左右,蔚小理虽然在资本市场爆冲,但销量仍起步阶段。

小米究竟要造一辆什么样的车?雷军寻找答案的方式,是和真实用户面对面的沟通。70多天时间里,雷军和团队在造访10座城市、进行85场调研、访谈200多人。

这也许不是最高效的方式。但对于刚刚步入汽车行业的小米而言,充分感知、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至关重要,这也能转变成自己的Knowhow。笨拙但有效。

即使把时间拨回到三个月前,这个目标也显得难以置信。雷军透露,SU7上市前,曾请一批媒体朋友出主意定销量参考,大部分人认为“纯电轿车月销3000台就要烧高香了”。

当时,雷军拍板定下了7.6万的年订货目标。然而,截至到7月,小米SU7的交付量已经超过3万辆。

仅凭SU7一款车型,小米汽车就实现了月交付量过万。这样的表现,让你很难相信这是一家进入汽车领域仅3年多、首款车型上市不到4个月的车企。

不过,雷军宣布挑战纽北的勇气,并不只是来源于SU7的市场表现。

实际上,小米汽车的发展路径,与小米手机并不相同。雷军曾透露,小米为造第一辆车,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几乎是传统车企的10倍。同时,在智能电动汽车的几乎各个重要环节,小米都选了自研这条难度系数最高的路线。

2023年12月28日,小米专门为SU7举办了一场技术发布会。彼时,小米首次披露了电驱、电池、大压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五大核心技术。

那场发布会上首次亮相的V8s超级电机,也就是小米SU7Ultra原型车搭载的同款电机,就是由小米自研。这款电机转速达到27200rpm,是全球顶级的量产电机转速成绩。SU7Ultra原型车上还搭载了一台V6s超级电机,其21000rpm的转速,在量产电机中也排在第一梯队。

正是有了强大的电机驱动,小米SU7Ultra原型车上零百公里加速时间低至1.97秒,最高车速可达350km/h,三电机全轮驱动总功率达到1548PS,是目前全球四门车最强马力。

爆裂破风,这个「年轻人」凭什么?

这并不是单纯的炫技操作,而是实打实下放到了量产车型上。小米SU7MAX就搭载了V6和V6s两台电机,零百公里加速时间仅2.78秒,最大马力达到673PS。

在更“重”的制造领域,小米同样投入巨大。2024年3月19日,小米汽车工厂正式投产。在这座工厂里,除了传统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之外,小米还自建了大压铸和电池车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自主设计的9100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使SU7后地板的焊点减少了840个,整体重量减轻17%,生产工时大幅减少45%。这不仅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也有助于提升续航能力,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正是在底层技术领域的巨大投入,使小米SU7具备了成为一辆真正意义上“好车”的基础。可以说,最初的十年里,小米在手机、家电、IoT等诸多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模式带来的红利。最近三年多,特别是小米SU7上市热销表明,小米无疑已经变得越来越“硬核”。

爆裂破风,这个「年轻人」凭什么?

深耕底层实现厚积薄发

小米的“硬核”,并非是在进入汽车领域的三年里一蹴而就。

2022年8月,雷军就在当年的个人年度演讲上,公布过一段小米智能驾驶的视频。当时雷军就表示,小米智能驾驶将采用全栈自研算法的技术布局战略,目标是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豪言背后,当时还鲜为人知的是,小米2016年就成立了AI实验室,开始搭建人工智能技术树。如今,小米集团AI相关团队的成员,已经超过3000人,形成了全栈自研AI能力,涵盖计算机视觉、声学、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一系列方向的AI术。

2024年2月,小米宣布推出全球首个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XiaomiAISP。这个平台正是基于火热的图像处理AI大模型Diffusion开发,接入了小米的融合光学、影调、色彩、人像四个大模型。基于AISP,小米手机用户能够拍出又有层次感又好看的照片。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小米汽车才有了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的底气。在2023年12月的发布会上,雷军就介绍,小米的智能驾驶团队也采用了行业最新的方案:基于Transformer的BEV(鸟瞰图)+占用网络架构,将大模型技术全面融入了智驾。

这让小米智驾可以摆脱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实时生成道路拓扑,脑补路口形态,实时判断路面情况。此外,小米汽车打造了端到端自动泊车功能,从图像端作为输入,直接输出行驶轨迹,能够实现5厘米精度的极窄库位泊入和23公里每小时的代客泊车速度。

目前,小米智能驾驶团队规模已超1000人。小米的目标,是在8月完成城市NOA(指城市道路点到点辅助驾驶)在中国大陆的全面开通。

在今年的年度演讲上,小米还首次发布了声音大模型。它能识别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理解声音背后所处的环境和表达的情绪。具体到SU7上,车载的小爱同学就可以识别发声环境,忽略来自车外的语音指令,实现“车外唤醒防御”功能。

爆裂破风,这个「年轻人」凭什么?

同时雷军还宣布,从7月开始,大模型小爱将覆盖到手机、汽车、电视、音箱等全部核心品类。

大模型小爱的全品类覆盖,又引出了小米在底层技术领域的另一个关键布局——小米澎湃OS。

这是小米在2023年10月发布的自研操作系统。按照小米集团的官方披露,这个操作系统的研发历时7年,先后有超过5000名工程师参与其中,是全球首个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随着小米SU7上市,澎湃OS也实现了“人车家”闭环。

提到人车家全生态,最容易被用户感知的,无疑是不同设备间的跨端互联。小米手机部副总裁金凡在接受采访时曾介绍,对于跨端互联,小米想做到的是“把所有独立设备融为一个整体”,小米澎湃OS的“融合控制中心”承接了这个任务。

他举过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台运行小米澎湃OS但没有5G模组的平板电脑,只要在旁边放一台小米手机,平板就可以直接连上手机的5G通信模组,并利用与手机端一样的定向流量和流量策略。摄像头切换、剪贴板等也是同理。

AI同样是澎湃OS的重要一环,不过它以大模型的方式被融入了不同模块。比如提炼大纲并自动生成PPT的WPS、可以AI搜图的相册、能实时显示字幕和同声传译功能等。在刚刚发布的小米MIXFlip上,雷军就展示了它的同声传译功能——两个语言不通的人在交谈时,在手机的内屏和外屏上,可以直接输出翻译后的文字。

爆裂破风,这个「年轻人」凭什么?

中国科技公司开启硬核模式

尽管在底层技术领域,中国仍处于追赶状态。但必须承认是,以华为、小米、比亚迪、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硬核科技公司,已经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2023年以来,华为的GaussDB数据库、盘古大模型5.0相继发布,在云计算、AI等底层技术领域,不断取得进展。

一直积极推进全球化的小米,也继续向全球产业格局发起冲击。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30%,是前五名中增速最快的厂商,市场份额增至15%,与第二名苹果的差距缩小至1个百分点。

爆裂破风,这个「年轻人」凭什么?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链上的中国力量同样不容小视。

韩国研究机构SNE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五个月,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37.5%。作为对比,十年前的2014年,特斯拉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全球最大的电池厂商还是松下,而宁德时代成立才仅仅三年。

排名第二的是同样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市场份额达到17.5%。同时,比亚迪还是目前全球销量最大的新能源车厂,2023年销量达到302万台,同比增长超过60%。

在智能化领域,中国公司的表现则更为抢眼。7月22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已与大众汽车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双方将全力投入为大众在华生产的两大平台(CMP和MEB平台)开发全新电子电气架构。有媒体报道,大众汽车已派出一支工程师团队入驻小鹏总部。这个团队将基于双方电子电气架构合作项目CEA,来小鹏总部“接受面试和培养”。

过去四十年,依托本土的巨大市场,中国公司凭借强大的性价比优势,快速完成了资源积累。如今,中国公司出征全球市场的过程中,其所依托的,已经不再是简单低门槛的价格优势,而是在底层技术领域的深耕。

雷军此前说过,小米的目标是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车厂。出征纽北,只是小米冲击全球汽车技术高地的开始。这背后,则是小米覆盖12个技术领域、99个细分赛道的研发体系,和雷军做出的五年(2022-2026)1000亿研发投入的承诺。这也是中国科技公司重整面貌,重夺关注度与话语权、走向全球的展现。

所有人都处于时代风暴的中心眼,而中国硬核科技公司征战全球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爆裂破风,这个「年轻人」凭什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