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的信号【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2024-07-24 00:14:06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国盛证券宏观分析师,穆仁文

事件:2024年1-6月一般财政收入累计11.59万亿,同比-2.8%(1-5月同比-2.8%);6月一般财政收入1.9万亿,同比-2.6%。1-6月一般财政支出累计13.66万亿,同比2%(1-5月同比3.4%);6月一般财政支出2.82万亿,同比-3.0%。

核心结论: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除土地财政拖累、缓税入库等基数效应影响外,当前经济偏弱仍是主因;支出端也明显低于预期,土地财政偏弱、专项债发行偏慢是主要拖累。往后看,继续提示:鉴于二季度GDP低于预期,经济增长放缓较多,“外强内弱、供强需弱”的分化更加显著,进一步指向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小,稳增长亟待政策再加码,具体到财政端,年内财政发力仍有空间,节奏有望进一步加快,实物工作量形成情况是关键,此外,需紧盯财税体制改革的进展。

1、上半年看,土地财政拖累、基数效应扰动,叠加当前经济偏弱,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专项债发行偏慢、土地出让收入下滑,拖累财政支出进度,民生相关支出占比抬升,基建相关支出占比回落。

2、单月看,6月一般财政收入延续负增、剔除基数原因后进一步恶化,税收收入增速进一步回落,非税收入延续改善。支出端来看,专项债发行偏慢的影响加快显现,一般财政支出明显放缓,基建支出增速由正转负。政府性基金收支同比均延续负增,土地财政偏弱、专项债发行落地偏慢仍是主要拖累。

3、短期看,有3点关注:

>三中全会已对财税体制改革做出部署,紧盯相关进展;

>三季度专项债、国债、特别国债的发行节奏;

>水泥、沥青、挖掘机等实物工作量的形成情况。

正文如下:

1、上半年看,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除土地财政拖累、基数效应外,当前经济偏弱仍是主因、主要税种同比多负增;支出端也明显放缓,主要受专项债发行偏慢、土地出让收入下滑拖累,民生相关支出占比抬升,基建相关支出占比小幅回落。

>多因素影响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上半年一般财政收入11.6万亿,同比-2.8%。即使剔除缓税入库、减税带来的翘尾因素,同比也仅1.5%、较去年底的6.4%明显回落,反映当前经济仍然偏弱。结构上,税收收入同比-5.6%、是主要拖累,非税收入增速有去年底的-3.7%大幅抬升至11.7%。政府性基金收入1.99万亿,同比-15.3%、也较去年底的-9.2%进一步回落,土地财政出让收入降幅进一步走阔仍是主要拖累。

>专项债发行偏慢、土地出让收入下滑拖累财政支出进度,民生相关支出占比抬升,基建相关支出占比回落。上半年一般财政支出13.7万亿、同比2%,占全年比重的47.8%、低于季节性(近三年同期均值49.2%);政府性基金支出3.56万亿、同比-17.6%,占全年比重的29.6%、也明显低于季节性(近三年同期均值43%)。归因看,一方面是专项债发行偏慢,拖累相关支出进度,另一方面土地出让收入超预期回落,年内可能较难完成年初预算目标。结构上看,民生相关支出占比39.2%、较去年底明显抬升,基建相关支出占比20.4%、较去年底小幅回落。

2、单月看,6月一般财政收入延续负增、剔除基数原因后进一步恶化,税收收入增速进一步回落,非税收入延续改善。支出端来看,专项债发行偏慢的影响加快显现,一般财政支出明显放缓,基建支出增速由正转负。政府性基金收支同比均延续负增,土地财政偏弱、专项债发行落地偏慢仍是主要拖累。一般财政收入1.9万亿,同比-2.6%、较上月略有收窄,若剔除缓税入库、减税翘尾因素,同比-1.1%、较上月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1.36万亿,同比-8.5%、降幅较上月进一步走阔;非税收入5383亿,同比增速进一步抬升至16.4%、是2023年以来单月最高增速。政府性基金收入3277亿,同比-32.4%,较上月大幅回落10个百分点。政府性基金支出7895亿,同比-11.1%、连续5个月同比负增。

3、往后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小,宏观与微观经济尚有温差,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突出,稳增长亟待政策再加码。具体到财政端,年内财政发力仍有空间,节奏也有望进一步加快,实物工作量形成情况仍是关键。二季度GDP低于预期,经济增长放缓较多,“外强内弱、供强需弱”的分化更加显著,进一步指向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亟待政策再加码,尤其是稳地产尚需更多增量政策。具体到财政端,维持中期策略《枕戈待旦—2024年中期经济与资产展望》的观点,下半年财政发力仍有较大空间、节奏大概率也将加快,重点关注相关配套融资、实物工作量能否改善。

4、具体看,6月财政收支有以下特征:

1)6月一般财政收入延续负增、剔除基数原因后进一步恶化,税收收入增速进一步回落,非税收入延续改善。支出端来看,专项债发行偏慢的影响加快显现,一般财政支出明显放缓,基建相关支出增速由正转负。

>总量看,6月一般财政收入延续负增、剔除基数原因后进一步恶化,税收收入增速进一步回落,非税收入延续改善。6月一般财政收入1.9万亿,同比-2.6%、较上月略有收窄,若剔除缓税入库、减税翘尾因素,同比-1.1%、较上月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1.36万亿,同比-8.5%、降幅较上月进一步走阔;非税收入5383亿,同比增速进一步抬升至16.4%、是2023年以来单月最高增速。

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的信号【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税收收入中,四大税种收入增速多数大幅回落,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增速降幅进一步走阔。四大税种中,增值税同比由正转负至-2.5%,较上月回落6.4个百分点,同期工业生产也有所回落;企业所得税同比-26.8%、较上月大幅回落16.2个百分点,可能与去年缓税入库等因素有关;个人所得税同比-4%、降幅较上月进一步走阔,可能与个人所得税相关减税政策有关;消费税同比4.5%,较上月抬升3.1个百分点,可能与同期原油价格持续上涨有关。此外,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同比降幅进一步走阔至-2.1%,契税大幅下滑是主要拖累。

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的信号【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专项债发行偏慢的影响加快显现,一般财政支出明显放缓,基建相关支出增速大幅回落。6月一般财政支出2.82万亿,同比由正转负至-3.0%、较上月大幅回落5.5个百分点。支出进度来看,6月一般财政支出占全年比重的9.9%,显著低于季节性(近三年同期均值为11.2%)。主要分项来看,基建相关支出增速也由正转负至-1.7%,较上月大幅下滑7.3个百分点,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相关支出增速均大幅回落,城乡社区事务相关支出增速有所抬升,可能与专项债发行偏慢、预算内配套支出放缓有关;民生方面,教育、社保、卫生健康支出增速也出现不同幅度回落。

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的信号【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的信号【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2)6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大幅回落,房地产销售偏弱拖累开发商拿地可能是主因,年内土地财政可能面临“量价齐跌”;支出增速同比也延续负增,土地出让相关支出仍是主要拖累,专项债支出也有待进一步加快。

>收入端看,6月政府性基金收入3277亿,同比-32.4%,较上月大幅回落10.2个百分点。其中,土地出让收入2453亿,同比-35.3%、较上月降幅进一步走阔8个百分点。与我们中期策略报告《枕戈待旦—2024年中期经济与资产展望》中提示的一致,地产销售持续偏弱、可能拖累开发商拿地,年内土地财政可能面临“量价齐跌”,中性情形下土地出让收入缺口可能在6000-9000亿左右。

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的信号【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支出端看,6月政府性基金支出7895亿,同比-11.1%、连续5个月同比负增。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同比降幅扩大至-16.5%,扣除土地出让相关支出后同比-3.9%、同样延续负增,专项债落地仍有待加快。

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的信号【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风险提示:地方债务风险超预期,经济超预期下行,地产下行超预期。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穆仁文,国盛宏观分析师;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分析师;刘安林,国盛宏观分析师;朱慧,国盛宏观分析师;薛舒宁,国盛宏观研究助理。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4年7月23日发布的报告《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的信号》,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穆仁文     S0680523060001    murenwen@gszq.com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