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东北沃野 书写美丽辽宁——“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辽宁采风侧记

2022-08-24 09:59:5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报

当南方的城市依旧溽暑难消时,立秋之后的辽宁已悄然开启了秋的序章。

共和国版图上,东北举足轻重。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滋养了人间烟火,也哺育了文学创作。

在多彩的季节里,由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环境报社、辽宁省生态环境厅承办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走进辽宁。

行走东北沃野 书写美丽辽宁——“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辽宁采风侧记

采风团在辽宁省朝阳市南亮子村合影。

行走东北沃野 书写美丽辽宁——“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辽宁采风侧记

欧李山采风,王琳琳摄。

行走东北沃野 书写美丽辽宁——“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辽宁采风侧记

阜新百年赛道城,李元胜摄。

5天时间里,8位洋溢着环保热情、创作激情、文学才情的生态文学作家,来到科尔沁沙地的最前沿,聆听70年来一代代治沙人在彰武县攻坚奋斗的故事,感悟构筑起生态屏障的坚韧坚持坚守;深入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感受湿地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看见物种多样的大美辽宁;探访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美丽乡村,体验乡村振兴带给村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见证了沈阳人民的“母亲河”——浑河经过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重现两岸盎然绿意。

深入一线,品读生态,作家用脚步丈量大地,也激发起内心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以手中的笔书写美丽中国。

70年科学治沙构筑起生态屏障

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带的阜新市彰武县,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也是新中国科学治沙的开启地。

“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辽宁行第一站就来到这里,体察彰武70年科学治沙成效,感悟矢志不渝、永不后退的治沙精神,与新时代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彰武同频共振。

远方,是云雾缭绕下正在旋转的风力发电风车;近处,是一片2000亩的防风固沙林,外加占地1500亩、碧波荡漾的西旧府湖,700亩青绿铺展的稻田地……登上彰武县大德镇欧李山观景台,一幅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元生态业态交汇,生产、生活、生态交织共生的画面呈现在作家们面前。

看到眼前的景象,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刘国强的内心备受震撼。2004年,他曾和友人来彰武采风,他记得,那时的彰武,目光所及尽是苍茫荒凉,路也颠簸得很。如今放眼望去,已是一派郁郁葱葱的场景。

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院所在彰武章古台镇成立,由此拉开了长达70年的防沙治沙序幕。第一代彰武治沙人的杰出代表刘斌,扎根于此30年将青春奉献给治沙事业的原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宋晓东,“一人一马”30年以林为家的护林员李东魁……一代代人的付出终让黄沙换了绿意。

彰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褚佳琪介绍说,“彰武县提出了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生态治理模式,同时以工用沙,实现‘点砂成金’,科学治沙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带来了老百姓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听着介绍,辽宁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刘嘉陵对治沙给老百姓带来的影响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停询问“老百姓的土地怎么流转”“老百姓的收入如何保障”等。

如今,彰武县以“沙”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生态越来越美,产业日渐兴旺,生活越来越好。

保护湿地生态,感受物种多样之美

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远处正在觅食的黑嘴鸥一下子吸引了作家们的目光。这里生长着大量的盐地碱蓬草,远眺海滩,满眼是一片耀眼的红色。碱蓬湿地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十分理想的繁殖地。每年3月上旬,黑嘴鸥成群结队从远处飞回盘锦辽河口繁育后代,直到10月又携家带口,从盘锦飞往越冬地。

行走东北沃野 书写美丽辽宁——“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辽宁采风侧记

黑嘴鸥,李元胜摄。

辽河口如何成为黑嘴鸥满意的家园?对黑嘴鸥的保护工作具体又是如何开展的?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湿地管理科科长刘野向作家介绍道,“每年4月份左右,我们会启动黑嘴鸥栖息繁殖地的土壤、水质和植被的取样检测工作。为推进黑嘴鸥保护研究、持续复壮种群和不断优化栖息繁殖地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为有效保护湿地,从2015年开始,盘锦市还实施了“退养还湿”工程,2018年实施“盘锦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共恢复湿地8.5万亩,恢复自然岸线15.77公里。

如今,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水系相通、生物洄游通道贯通,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栖息生物种群数量日益增加,也为黑嘴鸥的生存提供了无限生机。

“那黑嘴鸥的种群数量现在是多少?”山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李景平关注着一系列保护措施所能达到的效果。“黑嘴鸥已从1990年的1200只,发展到现在的繁殖种群数量10500只,栖息种群数量超过2万只。”刘野介绍。

如今,辽东湾畔占地面积9100亩的碱蓬滩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抬头望去,远处湿地上停落着数不清的黑嘴鸥,“拍到了一只‘少年’黑嘴鸥。”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用镜头记录下黑嘴鸥在辽河口湿地的“惬意”生活。“在辽宁,我感受到大自然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人类积极采取的保护行动。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人类与自然最好的共存方式。”李元胜感慨道。

看着眼前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采风团团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兆林不禁感叹,“我很感动也很惊喜。作为沈阳人,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家乡生态风貌。”

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徐迅则说:“我在辽宁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身为作家,创作的源泉就来自于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大地的关系。”

生态乡村宜居,“美丽经济”富民

大地翠绿、稻田如画,在盘锦市榆树街道曾家村和田家街道大堡子村,美丽乡村建设正呈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盘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基本达到100%。美丽乡村的新面貌也带来了发展的新可能。

在曾家村榆庆春舍民宿,采风团见到了民宿老板李玉娥。李玉娥告诉大家,借助村屯位于向海大道和305国道之间、交通便捷的优势,她在2016年开起了这家民宿。人气最高时,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尤其是北京、吉林、辽宁等地前往红海滩的人络绎不绝,民宿供不应求。

而在朝阳市喀左县水泉镇水泉村,采风团被马鞭草花海景观所震撼。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唐廷波介绍,“花海观光园”自2017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经营效益良好,持续为村集体增收。此外,村里还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等项目,通过认养模式拓宽市场,进一步增加群众致富渠道,实现富民强村。

“从前我是通过双眼看到家乡生态环境的改变。这次采风,则让我的心灵深刻感受到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好变化。”辽宁省作协副主席、二级巡视员周建新深有感触,“有机会我一定要再次探访,深入挖掘辽宁生态环境建设背后的鲜活故事。”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黄风同样收获满满,“此次采风让我找到了日后创作的切入点,辽宁的一草一木都在述说着生态环境的变迁。我要继续写出更多生动鲜活的生态环保故事。”

一路步履不停,一路体察观望,一路探究思考。

行走天地间,生态文学作家的创作灵感泉涌。生态辽宁,面貌日新月异。美丽中国,正在汇聚磅礴力量。

作为采风活动承办单位,中国环境报社副社长饶北亚表示,持续多年开展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已成为展现地方生态建设成效、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品牌活动,团结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家将创作视角聚焦到生态环境领域。我们将以此为载体,继续努力推动生态文学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厚植新时代生态文化,凝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从黑土地再出发,美丽中国的故事将更加生动精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