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干旱肆虐,切肤之痛让宏观环境议题有了小切口

2022-08-24 13:17:1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连日来,高温席卷全国,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在不少地区引发了旱情,同时,高温天气下对用电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导致四川等传统的输电大省,都出现了电力紧张的局面。

事实上,这一轮极端高温天气,并不只是在中国出现,全球有多地打破高温纪录,尤其是欧洲,多国出现极端高温和干旱:比如在德国,莱茵河多个流域水位降至1米以下;法国气象局同样表示,该国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从相关专家的解读看,这一轮高温干旱天气,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形势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所以它不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也相当广。当然,对经济生产、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也相当大。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轮高温干旱天气让人们有了切身感受: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来之不易。大家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这个宏观抽象的议题是多么重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得是多么紧密。

近些年来,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XX年一遇”的天气报道,从暴雨到高温、干旱不一而足。而频发的极端天气现象对应的一个事实是,在森林砍伐、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等背景下,全球气候持续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宏观议题,但呼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却可以有着很小的切口。

像在电力供应紧张之下,很多地区、城市都暂停了一些非必要的用电,如部分城市停止了灯光秀,上海日前也宣布暂停一些地区的景观照明。在保障基础性的民生用电、工业用电的前提下,关掉那些非必要的景观照明设备,也是节约用电的体现,才能保证有限的电力资源都“花在刀刃上”。

当然,相较于日常生活中节水、节电,让城市运转更加低碳、绿色、环保,更重要的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不可否认,水、电资源紧张背后,一些地区的产业,仍然是以高能耗、重污染的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这类产业结构,在缺水缺电的高温干旱天气之下,会更加被动。所以,这次极端天气是一个有力警醒,它再次揭示了将节能减排的发展思路融入产业升级的迫切性。

总的来说,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增加,对经济生产、民众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说明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悬空议题。从各行各业、各领域着手,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加强节能减排,极端天气才可能少一些,面对极端天气,我们的应对也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