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深处打捞东坡外貌特征 更深理解苏轼人文世界演变史|东坡大家讲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摄影陈羽啸
古代文人有传世画像者,并不少见。比如陶渊明、诸葛亮、李白、杜甫等都各自有不少画像传世。自苏轼生活的北宋开始,历朝历代均有大量表现苏轼形象的绘画作品存世,数量之多,极为罕见。
朱万章在讲座中
8月24日上午,“东坡大家讲”名家讲座迎来第六讲,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古代绘画研究所所长、书画专家朱万章来到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东坡书院,以“东坡究竟长啥样——苏轼肖像的形塑与传播”为主题开讲。
在讲座中,朱万章集中梳理、展示了100多幅图片,为大家介绍了苏轼存世图像的变迁,解读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绘制的不同形象的苏东坡,从而更深理解图像背后映射的苏轼人文世界在同代乃至后代被接受程度、影响力的演变史。
钩沉苏轼的基本面貌特征:
脸颊清癯,胡须稀疏、中等身高
朱万章在讲座中展示的苏轼画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等地的馆藏,画像的作者有的是名家,比如元代画家赵孟頫,有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画家,有的甚至是无名氏。
朱万章在讲座中
这些东坡画像有其独立整身像、独立半身像、木刻(版刻)像,以及在宋元画迹基础上进行传移模写的苏轼像拓片、在《西园雅集图》《东坡笠屐图》《东坡退朝图》《赤壁图》《眉山翰墨图》等故实画中的苏东坡小像等等。根据画者所处的朝代,与东坡关系的远近,并与相关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可以判断,有些画像更接近东坡真容,有的则主要是画者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自我投射,是一种艺术创作。
在朱万章看来,苏轼的基本外貌形象如下:脸颊清癯,右颊有几颗黑痣、有稀疏的胡须、中等身高,爱戴东坡巾(东坡帽)。
朱万章在讲座中
由于年代久远,要绝对还原900多年前的东坡本人客观真实的形象,已不太可能,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尽量靠近。比如说,可以从东坡的同代朋友给他所作的画像,以及东坡的同代友人对他的相关文字描述去找到可靠的线索,去勾勒东坡真实的原貌。
比如关于其脸型长阔、高颧骨这个特征,从苏轼本人的文字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比如《传神记》中,他曾写到“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脸型的影子描出来可以有如此高的辨识度,可见脸型比较立体。对于“胡须稀疏”这一点,可以从苏轼与学生秦观的闲谈中反向推测出来。
展示东坡画像
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中记载了一则故事,秦观与苏轼两人在一起闲谈,苏轼取笑秦观胡须太多,秦观用了《论语》里的谐音梗为自己正名:“君子多乎哉!”“乎”音同“胡”。苏轼也用谐音梗打趣他说:“小人樊须也!”“樊”通“繁”。一个人打趣别人的某种特征,前提是自己并不具备这个特征。而这些文字资料也于这在宋代苏东坡的朋友李公麟所绘《扶杖醉坐图》中的东坡画像和元代赵孟书《赤壁赋》卷首的东坡小像,保持一致。
苏轼同时代挚友李公麟所创作的东坡《扶杖醉坐图》也被当下学界普遍认为最像苏轼本人的画像。苏轼的学生黄庭坚曾写道:“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也因此,李公麟所作的这幅苏东坡像也成为其后图绘苏东坡形象的图像粉本。虽然李公麟所作的这幅画原画目前已经失传,但清代画家朱鹤年,极有可能见过李公麟的原作,所以他对李公麟该作品的摹本,成为极其珍贵的作品。
朱万章在讲座中
“东坡笠屐图”“西园雅集图”
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母题
东坡因其在诗词书画文方面集其大成,又因其数次被贬但心态乐观、淡泊明志的文人精神,沉淀成一种备受推崇的文人品格。这一点从美术史上出现多种版本的“东坡笠屐图”也可以窥见一斑。“东坡笠屐图”表现东坡戴笠穿屐的笠屐形象,已成为历史上表现苏东坡形象的一个图像范本。
中国古代绘画中,有一类画作长期享有很高的地位,这就是与西方传统历史画类似的“故实画”。故实画的画题往往是人物在历史中的故事。“西园雅集”与“兰亭雅集”、“玉山雅集”并称为古代最著名的三大雅集。宋神宗时期,驸马都尉王诜在汴京自家宅第的花园——“西园”,举办了一场游园聚会活动,苏轼、苏辙、李公麟、米芾、黄庭坚等当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受邀参加。席间,他们或谈论诗文,或切磋画技,或品茶抚琴。画家李公麟将此次聚会的场景描绘了下来,作成《西园雅集图》。
“西园雅集”更是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母题,成为后世画家倾慕的热门题材。从多个版本的西园雅集图可以看到,随着年代转移,东坡名气的增长,其在画中所处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朱万章还提到,在现代画家中,张大千特别爱画东坡。但张大千笔下的苏轼面颊丰广、衣裙飘然若仙,更主要是张大千自己的艺术创作,其中有不少自我形象的投射。
朱万章在讲座中
比陶渊明李白杜甫都多
苏轼也许是传世画像最多的古代文人
朱万章提到,相比较历代文人,苏东坡也许是传世画像最多者,仅手绘的画像就有100多种。为何东坡有如此多的画像传下来?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古代绘画研究所所长、书画专家朱万章认为,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苏东坡在文学、书画等方面的杰出造诣,影响后世深远,成为千余年来后世文人推崇的对象。自北宋开始,其后的历朝历代均有艺术家为苏东坡立像。元明清以来更是层出不穷。其次,基于对苏东坡及其文学、艺术的推崇,不光在中国,甚至在日本、东南亚,都有为苏轼祝寿的习俗,“寿苏会”也成为苏东坡画像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朱万章
苏东坡到底长什么样?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从南宋开始一直持续了近千年。在讲座的最后,朱万章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东坡,画家们大多从自身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每个人心中的东坡形象,往往是自己理解的东坡。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抛开东坡具体长相的具体细节,东坡留给我们最动人的,始终是那种洒脱自由、不凝于物的飘逸诗意的心灵世界映射出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