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2024-08-24 15:49:50 -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政协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更加强烈。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优化制度安排,把就业、医疗、养老、托幼等老百姓关切的事情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

——编者

01

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新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7亿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对法定人群的制度全覆盖。

养老保险是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决定》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加快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法定养老金制度作为国家层级制度安排并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发挥养老保险共济功能,更好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郑功成认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以更有魄力、更加智慧的改革策略与实施方案,促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早日走向成熟、定型。

在他看来,构建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取向,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起决定作用的。包括个人养老金在内的养老财务储备制度性安排,都必须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成熟、定型为前提条件,同时创造有利于经营主体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构建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的积极作用。

“还有必要发展二、三层次养老保险,以实现保障方式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郑功成表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须强化公共品属性、矫正市场化取向,以缩小差距、促进公平为目标,与时俱进调整相关参数,通过优化政府责任、发展集体经济助力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效性的提升。

“同时,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以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要。”郑功成认为,人口老龄化决定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应当明确以尊重老年人意愿和满足真正有需要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给所有老年人提供清晰的预期,将助力居家养老作为主攻方向、机构养老作为兜底保障,以失能评估替代单纯以年龄为依据享受待遇,实现精准服务。”郑功成表示,要充分发挥家庭保障、邻里互助等优良传统和公有制、基层政权的优势,推进互助养老、公建民营式养老服务业发展,并根据不同老年人群体特征、地区老龄化差异、养老文化差异等要素,分地区、分类别、分层次发展养老服务,走出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新路。

他同时提出,我国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是解除人们年老失能需要生活照料的重要举措,但建制必须理性,采取社会保险模式独立建制、大众参与、失能者受益、保障有力度应当是合理取向。

02

促进平等就业,让劳动者安居乐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基。

《决定》强调,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就业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想要短时间内解决并不容易,要有得力措施多管齐下。”郑功成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就业政策逐渐体系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成为重要抓手,近年来更是借助数字化平台连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将公共就业服务送到城乡基层社区。

“正是在积极就业政策日益健全和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全面覆盖的条件下,我国就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郑功成在调研时发现,目前我国一些产业存在结构性问题,还有巨大的就业空间尚未被挖掘出来。

以养老服务为例,他到一些发达国家访问时,了解到一位失能老人平均需要1.3~1.5名全日制的职业护理人员为其服务。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超过4000万,正因为缺少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很多高龄或失能老人普遍生活质量不高。

“不能单纯把就业问题归结为就业岗位不足。”郑功成认为,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让更多劳动力进入社会服务领域,包括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并保障让其获得体面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公共投入并有效撬动社会投入,同时强化政策引导,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在他看来,我国就业领域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现行就业制度安排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任务可谓艰巨且繁重。

“当前特别需要扩充战略性就业空间,增强就业稳定性。”郑功成表示,从追求数量可观的充分就业到追求质量保障的充分就业,关键是要促进平等就业,让劳动者能够安居乐业。为此,必须积极消除就业歧视、户籍歧视,以常住人口为对象提供社会保障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的几亿劳动者在2035年之前都能均等地享受所在地的各项就业保障。

03

扎实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在全面提速,需要高质量的人口作支撑。而观念变革与民生诉求全面升级,同样呼唤人口高质量发展。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人口问题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郑功成认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未来的强国之本、竞争之力关键在人口质量,人口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意义重大。

“我们需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最终塑造能够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格局。”郑功成坦言,基于时代之变的内在要求,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儿童抓起,这是根本也是关键。“特别是在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生育保障、养育保障与教育保障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创新与升华,才能实现儿童高质量发展并助力人口均衡发展。”郑功成说。

为此,他提出在“三育保障”(生育保障、养育保障、教育保障)制度安排上下功夫,走创新发展新路,不仅要降低家庭“三育”成本,而且要通过优化制度安排、提高政策精准度,实现“三育”质量稳步提升,筑牢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应当建立面向所有育龄女性的生育保障制度,不仅包括生育医疗保障与生育津贴,还应当将生殖服务等纳入保障范畴,为此需要重构制度安排,让相关部门在促进优生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郑功成表示,促使生育保险制走向生育保障制的基础上,还要确保托幼事业的公益性,真正减轻父母的育儿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并提供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实现健康成长目标的养育服务。

对民生保障而言,必须以人口结构变化及趋势为布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的依据,以深入调查、全面把握服务人口或对象为基础,以满足真正有需要者的需要为目标,应当避免乃至杜绝公共政策与人口结构变化及其流动趋势脱节的现象,真正做到精准施策,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郑功成表示,只有成熟、定型的制度安排,才能提供清晰、稳定的安全与发展预期,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内生动力,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

时代之变要求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人口作支撑。在郑功成看来,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扶取得新进展,未来5年至关重要。

记者:赵莹莹

文字编辑:赵莹莹

新媒体编辑:马鑫雨(实习)

审核:周佳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