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辽宁主题日|蟹稻共生生态循环 打造盘锦好大米
转自:中国吉林网
9月22日,“稻花香里说丰年”采访团走进辽宁省盘锦市王家街道石庙子村,感受“以稻养蟹、以蟹养稻”的“蟹稻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
眼下在辽宁盘锦,正是河蟹的育肥期,当地抢抓农时,抓紧做好水稻和河蟹的田间后期管理工作,助力稻蟹丰产。走进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稻蟹共生”的田里,稻香蟹肥,一片片水稻随风飘舞,稻穗金黄饱满,河蟹在田地里爬行。
据王家街道石庙子村相关负责人介绍,20世纪90年代,稻田养蟹技术是在荣兴进行稻田试养河蟹成功后,盘锦开始创造性地实施“稻田养蟹”模式,打造稻米、河蟹生态品牌。如今,“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盘山模式”,把埝埂种豆、田中种稻、水中养蟹的立体生态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形成了稻、蟹、豆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种养系统,实现了“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截至目前,全市河蟹养殖规模已达160万亩,其中稻蟹种养模式近80万亩。
据当地村民介绍,稻蟹混养,螃蟹会大量吃地里的害虫,这样大大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而河蟹的粪便排泄物,是非常好的天然肥料,对于水稻来说非常有益。稻蟹共生形成一条完整的生物链,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为生产优质生态稻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截至2022年底,盘锦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72万亩,河蟹产量6万吨,带动从业人员22.6万人,养殖规模在10亩以上的养殖户2.9万户,年产蟹苗15万公斤,盘锦已成为全国最大河蟹种苗生产基地。稻田养蟹也在全国推广普及开来,种养面积超千万亩,累计为农民增收超过500亿元。
配合稻田养蟹工程,盘锦在水稻、河蟹主产区,推广高留茬、稻草还田的生态种养方法。同时全面实施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积极推广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施用生物有机(菌)肥和生物源及矿物源农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多种举措使盘锦大米越来越生态优质,口感更好。
今年出台的《盘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行动方案》,进一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而统一品种、标准、模式、技术、品牌和监管。同时,还将进一步扩大“红海滩1号”种植面积,制定“红海滩1号”蟹稻共生种养殖标准,以北京为主要目的地进一步拓宽专供市场,共同推进“盘锦大米”品牌优势重塑。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盘锦大米品牌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功,品牌价值迅速蹿升。自2002年盘锦大米成功申请并获得辽宁省第一个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后,创牌之路不断向前。作为“盘锦大米”产地盘锦,先后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生态稻米之乡”“中国北方粮食城”称号。
东北新闻网北斗融媒讯
记者田理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