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高原的四封“家书”——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石凯
转自:中国环境网
“生态援青要立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定位,达日县需要结合自身优势,打好生态牌。”这是石凯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挂职半年后,向派出单位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监督站写的第一封汇报信中的内容,这封“家书”写于2022年12月6日。
现在,石凯作为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在达日已挂职两年。说起两年来的经历,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笑意:“7月草开始绿,9月草开始黄。草原上的草不敢说全认识,但披碱草、草地早熟禾等都认得,而以前我可能连小麦大豆都分不清。”
达日县位于青海省的东南角,以巴颜喀拉山为界,北路是黄河水系,南路是长江水系。达日县不仅坐拥双水系,还是四川母亲河岷江的源头。
在生态环境部的支持下,达日县先后实施了长江和黄河的生态修复、生态治理项目。参与黄河生态修复项目申报和执行的石凯感触很深:“这里高原退化的草场很多,我们现在已经竭尽全力在保护,但受地势、气候等因素影响,还是要开展生态修复,比如人工种草等。
沿着黄河和长江流域做一些生态治理以减少水土流失;在黑土滩和黑土坡上做一些人工种草的生态修复项目,逐步恢复植被覆盖。“对纯牧区来说,这种项目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项目资金投入既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又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石凯说。
根据相关工作安排,从2023年开始,达日县与生态环境部由原来的“对口支援”关系,调整为“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关系。石凯也由此成为同时承担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两项工作的选派干部。5月29日,石凯在第四封“家书”里写道:“现在相较之前增加了许多新的工作,工作内容不仅着眼于生态环境保护,更涉及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
在高原牧区,怎样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畜牧业是最传统也是经济体量最大的产业。如何在以草定畜、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畜牧业牛羊肉的品质?
这一难题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支持下有了解决思路:推动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社会认可度。目前,达日县在10个乡镇涉及约1500平方公里的采集区范围内,已选取了9种中药材和1个黄蘑菇产品推进有机认证工作,有序推进县域牦牛养殖和牦牛肉加工有机认证。
“去年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带队来达日县调研,制定了‘一县一策’行动方案,里面列了8项具体项目,其中一项就是为农畜产品做有机认证。”石凯说。
在生态环境部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在达日县开展的生态环保特色帮扶还包括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推动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开展碳汇开发项目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等。
图为2023年12月,在达日县丹玛社区,石凯(右3)正在组织现场发放捐赠物资。受访者供图
达日县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全年平均气温约在零下0.5摄氏度。初上高原,身体的不适是最大的挑战。在2023年4月13日的第二封“家书”里,石凯写道:“随着冬季的来临,缺氧的感觉较为明显,头疼的时候及时吸氧一般可以缓解,每天的睡眠时间能达到5小时左右,较初上高原时改善了很多。”
从繁华的“魔都”上海,到偏远的达日县,工作生活的环境变化如此之大,除了身体需要适应,心理上又如何调节?
“从人来人往到人烟稀少的变换,其实对我来说还好。我在原单位也经常出差,家人都能理解。但长期在外挂职,对家人还是有些愧疚。”石凯说。
“上海还在穿短袖,达日已经下了一场冰雹三场雪。我在达日的工作很充实,既能拓宽视野又充满挑战,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收获。”2023年11月10日,石凯在第三封“家书”中写道。
他说:“我会定期向部里和原单位汇报工作,有的时候汇报也让我反思一些事情。汇报一落笔的时候就会想想,哪件事情没做好,哪些事情有共同点,以后遇到类似的事该怎么办?一些思考也不一定太深入,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总结还是会有点收获。”
达日县总人口的95%以上是藏族,很多人对大自然心存热爱和感激,这也深深触动了石凯。“我觉得应该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自然,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所有的一切,包括今天在青海的经历和机会。”他说。
“援青给了我一段别样的工作经历,让我有了一段宝贵的人生体验。”石凯希望达日县未来人们更富裕,生态更良好。在第二封“家书”中,他写道:“受县委书记詹玉平同志委托,我协助构思和提炼了达日县发展蓝图,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提炼出打造‘和谐达日、江河达日、幸福达日、红色达日、明珠达日’五张名片,描绘达日发展新蓝图。”
石凯说:“我要争取为生态环境部的帮扶工作多做贡献,为达日的老百姓谋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