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求学藏族学生回乡访援藏干部,未来也要投身家乡建设

2024-09-24 06:59:00 - 澎湃新闻

【编者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走入真实生活,去寻访祖国的角角落落。他们或是去偏远县乡支教,或是去考察河流生态,或是去拜访非遗传承人……他们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当知识与力行结合,他们体会到了怎样的青春滋味?又对社会与未来产生哪些新的想法?2024年9月,澎湃新闻推出“青春华章·青春正澎湃”特别策划,记录年轻的模样、成长的脚步。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序幕。2024年,已经是对口援藏的第三十年了。在这个暑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为让广大学生真正走进社会,投身强国建设,推出了“中国之治”国情育人重点项目。

我有幸加入了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对口援藏课题组,从七月中旬起到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开展了为期二十多天的实地调研与访谈工作,了解援藏工作,记录援藏故事,切实体悟“中央要求、西藏所需、上海所能”的援藏原则。

此次调研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师张兰带队,课题组成员包括上海援藏联谊会副会长方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师顾嘉伟,以及复旦大学国务学院的三名学生,我是其中唯一的藏族人。

我从小在西藏长大,当看到这些发展成果、听到援藏干部的讲述时,我深深地被他们的付出感动,也在感叹援藏工作给西藏带来的真实变化。他们为西藏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鼓舞着我在未来投身家乡建设,为西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春华章|求学藏族学生回乡访援藏干部,未来也要投身家乡建设

一场易地搬迁告别“高苦难”

7月22日,我们从日喀则驱车前往拉孜县,重点参观和了解吉角村易地搬迁项目。

老吉角村位于拉孜县查务乡,距离县城30公里,海拔约4900米,是整个县里海拔最高的村庄。全村37户人家共143人,畜牧业和外出务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村民们一直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受地理位置及资金等限制,该村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以往,每到秋冬季节,村民们就得搬到县城租房住,等到天暖了再回村,非常不方便。

青春华章|求学藏族学生回乡访援藏干部,未来也要投身家乡建设

为了解决吉角村海拔高、生活苦、工作难的现状,2023年11月,上海市第10批援藏干部拉孜小组的干部们,在联络组的带领和杨浦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利用上级政策支持和上海援藏资金,将整村搬迁至县城核心区域杨浦路,使全村海拔降低800多米,村民终于告别“高苦难”,搬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解决了吉角村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

上海援藏拉孜小组组长,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宫爱如在接受我们访谈时详细介绍了搬迁过程的一些细节。这次吉角村搬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多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吉角村的村民都是牧民。不同于以农耕为生的农民——他们的生产资料必须离耕作地很近——牧民只需在每年的固定时段安排一些人手负责牛羊的饲养问题,因此搬迁并不会对他们的生产造成太大的影响。

其次,援藏干部在前期调研中做出的努力也是搬迁如此顺利的重要原因。在搬迁地点的选择上,他们将新村选址定在了县里的核心地带——拉孜县杨浦路,那里环境美丽,交通便利,非常宜居。在设计房型时,援藏干部们也十分尊重群众意见,建设藏族人喜欢的房型。选房过程以两次摇号(即第一次摇号抽选房顺序,第二次摇号抽房型)的方式确保选房公平,最终使每个居民都很满意。

除此之外,在确定吉角村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援藏干部也十分注重民主理念,第一次将村委会、业委会和物业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原来在村子里的管理结构,又进一步使每家每户都能参与整村事务管理,还借助物业规范乡村建设,真正做到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培养居民的主人公意识。

青春华章|求学藏族学生回乡访援藏干部,未来也要投身家乡建设

在面对每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拉孜援藏干部都始终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给出群众满意的解决方案。

比如,因为西藏的冬天天气非常寒冷,而牛粪和木柴取材方便、经济实惠,所以许多藏族人尤其是牧民的家里一直都有烧牛粪和柴火来供暖、取火烧饭烧水的习惯。实际上,燃烧的柴火和牛粪利用不当可能会生成一氧化碳气体,致人中毒。另一方面,为了晚上不挨冻,一家人有时都会挤在有铁炉的一间房里睡觉,睡眠习惯也不好。

而如果想要彻底说服群众摆脱牛粪,就要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因此,拉孜县的援藏干部在建房初期就考虑到这一问题,充分利用西藏当地的光照资源,使房子朝向南,并安装了光伏供暖设备,使冬天不再那么寒冷;同时,安装了一氧化碳检测系统。现在吉角村再也看不到牛粪燃烧了。又比如,援藏干部为了解放妇女劳动力,专门建立了托幼站,使妇女自食其力,有了自己的收入。

今年4月,吉角村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人人乡村振兴创新中心。该中心的一楼主要建设成了一个旅游打卡地,游客来到此不仅可以在地图墙上留下照片打卡,看到氆氇编织工艺展示,还能尝到酥油咖啡这一藏族文化和现代化文化结合的产物;二楼更像是一个展览,以文字、视图、实物等形式介绍了对口援藏的丰富成果,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此外,这里还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了拉孜堆谐的风采。

青春华章|求学藏族学生回乡访援藏干部,未来也要投身家乡建设

吉角村顺利易地搬迁,是援藏工作成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走进干净整洁的居民家中,看到村民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我切身感受到对口支援政策带来的成效。正是援藏干部的竭力奋斗,为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理念发展都带来了新的活力,使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家家户户门上的五星红旗和“香布”(彩色门帘)随风飘扬的猎猎声响中,我也感受到了国家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

青稞成为“致富粮”,打造西藏“盒马村”

7月25日,我们的对口援藏调研组来到日喀则市江孜县开展调研。踏上班觉伦布村的小路,仿佛步入了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卷:两旁是广袤的青稞田,绿油油的麦浪随风轻摆,遍地油菜花竞相绽放,远处层峦叠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雄伟壮丽。

青春华章|求学藏族学生回乡访援藏干部,未来也要投身家乡建设

青稞主要种植在中国的高原地区,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导优势作物和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粮。其营养价值非常高,是一种“三高两低”(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的粮食作物。日喀则市江孜县的青稞年产量占全日喀则的七分之一,每年达到六万吨以上。然而,传统加工青稞制品附加值低、商品转化率低,受众面窄,糌粑、青稞酒这些传统青稞制品只在西藏当地广受欢迎。如何才能打开青稞的全国市场,送往国际舞台,让青稞真正从“糊口粮”升级成“致富粮”,成为了江孜县上海援藏干部最关心的问题。

江孜县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上海援藏江孜小组组长胡发炜告诉我们,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和进一步实现江孜县产业升级,江孜县通过青稞深加工与盒马公司的深度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并打造出了西藏首个“盒马村”。班觉伦布村成为了青稞深加工和产品销售的重要基地,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紧密联结。村民们专门种植青稞,成熟的青稞直接卖给盒马公司,既保证了村民的收入增长,又确保了青稞原料的稳定供应。

青春华章|求学藏族学生回乡访援藏干部,未来也要投身家乡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江孜县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科技力量,与国内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攻克了青稞难发酵等难题,为青稞深加工打下了坚实基础。之后,江孜县还与盒马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青稞深加工的新路径。盒马公司则将青稞这一传统作物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推出了包括青稞八宝饭、青稞粽子、青稞蒸饺、青稞凉粥等一系列创新产品,不仅保留了青稞的营养元素和独特风味,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青稞八宝饭、青稞爆珠粽子在电商平台上架十万份,立马售罄。

此外,江孜县援藏干部还积极牵头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和购物节,以此来扩大青稞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在去年于慕尼黑举办的IBA世界面包竞标赛中,在上海援藏的大力帮助下,来自西藏的青稞被选为面包的原材料,并助力中国取得了最终的总冠军。

氆氇,作为藏族群众制作藏式衣物的传统毛织品,其工艺历史悠久,承载着藏族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如今却因材料品质、样式单一而陷入传承困境。在上海援藏团队的牵头下,随着上海沙涓品牌的加入,氆氇编织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生。

青春华章|求学藏族学生回乡访援藏干部,未来也要投身家乡建设

我们了解到,在双方合作过程中,沙涓不仅邀请纺织机械专家对传统氆氇纺织机进行改良,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还引入了更优质的羊绒材料,替代了传统的羊毛,从而使得氆氇制品的触感更加柔软顺滑,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与需求;同时,还对氆氇的纹样进行了创新设计,将时尚元素融入传统工艺之中,开发出围巾、披肩、靠垫等一系列生活日用品,让古老的氆氇焕发出新的生机。

现在,江孜氆氇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从2023年的“雪域·回响”日喀则传统服饰工艺时尚秀到巴黎Maison&Objet展会等国际性展览,江孜氆氇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全球观众的青睐。它不仅成为了西藏文化的代表,更成功迈入了世界顶级奢侈品市场的行列。

走进班觉伦布村的氆氇编织坊时,只见妇女们正在细心勤劳地编织,编织坊里摆满着制成品,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工艺精巧之处。格桑阿佳告诉我们,现在大家正在学习使用改良过的机器,效率提高后三天就能织出一条围巾。在编织坊的一个角落里,一个正在编织的残障妇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据了解,满墙的氆氇玩偶、钥匙扣、小扇子都是她的成果,她有着非常好的编织技艺,并靠此来获取收入,维持生计。

江孜县与上海沙涓品牌的合作,不仅是一次对传统工艺的复兴与传承,更是一次文化与商业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它展示了上海援藏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也为西藏传统工艺品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作为一个从小在西藏长大的藏族人,当我看到这些发展成果,听到江孜县委书记和援藏联络小组的讲述时,我深深地被援藏干部的付出所感动,也在感叹援藏工作给西藏带来的真实变化。他们将更多新的技术和理念带入西藏,为家乡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也鼓舞着我在未来投身家乡建设,为西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澎湃新闻记者鞠文韬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