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严复等众多历史名人曾生活的千年里坊保存至今,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2024-09-24 09:01:40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林则徐严复等众多历史名人曾生活的千年里坊保存至今,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林则徐严复等众多历史名人曾生活的千年里坊保存至今,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编者按】

当我们讨论灿若繁星的中华文明,G310、G215、G104,这三条连通东西、纵贯南北的国道线远不足以举其大、及其深。但行路间,仍可见一幅恢弘壮美的历史画卷铺展开来——

良渚、二里头、殷墟,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秦月汉关人不见,莫高窟、榆林窟、龙门石窟的造像壁画历千年而不朽;从西安到玉门关,从杭州到泉州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展现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今年7月至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沿310、215、104三条国道路线,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古人用脚步丈量的土地,正在今人脚下跑出新的速度与风景。

8月,正值旅游旺季,烈日下的福州三坊七巷,依旧游人如织。

鱼骨一般,以南后街为中轴,分布着的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三坊”,和吉庇巷、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杨桥巷“七巷”,组成如今的三坊七巷景区。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的三坊七巷,被称为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

2023年,三坊七巷景区的游客流量超过了2300万人次。如今热闹的背后,是多年来福州对于城市文脉的守护,和对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坚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房地产开发和旧城改造,这里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得知林觉民故居面临部分拆除的情况后,立即叫停。

1991年3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林觉民故居召开现场办公会,保护修复林觉民故居,拉开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的序幕。

3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三坊七巷,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林则徐严复等众多历史名人曾生活的千年里坊保存至今,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三坊七巷景区

修旧如旧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17号的林觉民故居,每天一批批游客在展厅中,驻足在林觉民雕塑前,聆听他在就义前写给妻子的《与妻书》。

为了还原当年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下的“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景象,如今故居的庭院中,也种下了几棵蜡梅。

呈现在游客面前的这座庭院,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经历了多轮修缮。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里曾经走出了林则徐、严复、冰心等一批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作为城市珍宝的古厝,应该如何保护、管理和开发?

1991年,在林觉民故居召开的现场办公会开始,福州形成了文物保护的“四个一”制度——

一个文物局:1995年,福州市文物局成立,这是福建省最早的文物局。

一支考古队:建立了福州市考古队。

一颗“印”:城建项目立项时,需征求文物部门意见,加盖文物部门印章。

一百万元:每年安排修缮经费100万,决定市财政每年拨款100万元作为文物修缮经费,并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福州还在全国率先启动制定《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最早拥有相关保护条例的城市之一。

为了使遗产保护修复工作更加规范,福州市政府先后颁布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使得保护修复有章可循。

走进郎官巷,狭长的巷子里藏着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林祥谦文化站、畲族馆等多座名人故居和文史场馆,人们在老建筑中感受历史风云和民俗文化。

经过漫长岁月变迁,古厝修复并非易事。如何让这些历史建筑保持历史风貌?

福州建立的保护办法,是要保护三坊七巷框架不变,里坊的格局不变,保护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人故居和遗址。对于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人故居,逐步将原住户迁出,修复后对外开放展览。三十多年间,福州市以“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的方式推进三坊七巷的修复保护工作。

在二梅书屋等多个古建筑宅院,壁画和灰塑经历风雨洗礼,已残破不堪。为了留住原汁原味的三坊七巷宅院原貌,修复团队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抢救残片和遗存;又将其作为课题深入研究还原材料和技艺,在此基础上经历十年细致修复,大量已被损毁的壁画和灰塑重新焕发光彩。

林则徐严复等众多历史名人曾生活的千年里坊保存至今,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修缮后的壁画

老巷新生

7月穿行于三坊七巷之间,福州市花茉莉的香气浸润街区,是文创商家将盛开的茉莉做成香包、手环;间或闻到清凉的草药味,原来是中药铺正在研磨当地传统消暑良方;除了部分麦当劳、星巴克这样的连锁品牌,餐饮几乎全是当地特色,各地景区千篇一律的食品在这里看不见。

经过微改造的三坊七巷,相对完整保留了这片街区的文化肌理,把历史“留”住后,又如何让历史街区“活”起来,重新升腾起烟火气?

福州市决定将品牌战略的理念,树立进三坊七巷的规划中,把三坊七巷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品牌。

在南后街上,遍布了福州当地的传统小吃和老字号,“同利肉燕”是其中之一,于2008年入选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肉燕是福州一道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始创于1876年,1982年在三坊七巷重新开业。重新开业之初只有几张桌子,面积不足20平方米。到了2019年新店开业之时,已经可以同时容纳100多人就餐。游客不仅能品尝特色美食,还能现场体验肉燕捶肉、擀皮、包制、烹饪技艺。

除了传统小吃,古厝福礼文创店也依托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了具有福州和三坊七巷特色的文创产品。由三坊七巷的必打卡点爱心榕树衍生出的文创产品,也得到游客在社交平台上自发宣传火爆出圈。如今三坊七巷已经入驻了300多家商户,新旧在这里得到共生。

得到新生的不止于历史建筑里的商业业态,福建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在三坊七巷的街头巷尾探索创新传承。“同利肉燕”往南走不到百米,是占地2300多平方米的叶氏民居,现在已经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有千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品在这里展出。走进博览苑,既能看到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雕等特色馆藏,也能感受评说、吹奏等展演形式。

位于朗官巷的二梅书屋,如今有了另一个身份福建民俗博物馆,展示了福建各地的民俗文化;而衣锦坊始建于明代的水榭戏台,经过修缮后,在这里闽剧、评话、伬唱等非遗表演已经常态化,几乎每一天都有外地游客到此欣赏演出,在历史古建筑里享受福建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文化记忆。

林则徐严复等众多历史名人曾生活的千年里坊保存至今,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水榭戏台

承载了半部中国近代史的三坊七巷,正在现代与传统、文化与商业的交融发展中写下新的历史注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