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北县级博物馆 | 探访正定博物馆:在厚重历史中探寻青春活力
转自:河北新闻网
在厚重历史中探寻青春活力
——正定博物馆探访
河北,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河北不断加强博物馆建设,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有备案博物馆208家,广泛分布于省内各设区市。其中,县级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尤其引人关注。作为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功能、使命,很大程度上展示和见证着一个县域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珍视历史,传承文化。即日起,河北日报推出“走进河北县级博物馆”,探访县级博物馆建设发展及推动文物“活”起来的鲜活举措。
——编者
10月3日,秋高气爽。听惯了海浪之声的黄如敏老人走进正定古城,走向正式探访的第一站——正定博物馆。日前,老人和老伴儿从广东出发,决意游览北方的博物馆和古建筑。“正定是一座千年古城,我们早已心向往之。”老人微笑着说。
自南城门进入,正定古城在苍翠葱茏之中,透着生命不息的韵味。鼎鼎大名的隆兴寺外,相距不过百米,便是正定博物馆,国庆期间入馆参观者络绎不绝。与古城厚重的历史相比,这座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从哪儿开始游览呢?”排队步入博物馆内,老人驻足于人群中轻声问。
“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过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您两位可以先看看不久前才完成布展并向公众开放的正定县史陈列展厅。”正定博物馆展陈科工作人员刘瀛涵说。
西洋仰韶文化遗址、小客龙山文化遗址、新城铺商代文化遗址;鲜虞国、中山国、东垣县……二位老人移步换景,仔细聆听着,目光忽然落在一枚小小的陶蚕蛹仿品上。“陶蚕蛹来自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北京大学实验室对陶蚕蛹进行了碳14测定:陶蚕蛹距今约54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制蚕蛹。”年轻的讲解员刘艺告诉老人,陶蚕蛹的出土表明,中国养蚕、缫丝、纺织技术最晚在距今5400年左右就已出现。
在南越王赵佗展板前,两位老人十分激动。“这里是南越王赵佗的家乡!他在岭南屯垦拓荒,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贸易,引进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他还积极推广中原汉文化,为国家统一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如敏老人高兴地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交谈着。
“真定长乐”汉代瓦当、“安乐垒”五代残碑、开元寺南遗址地层剖面示意墙;被赞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故事、元曲作家白朴和朋友们的创作经历、梁思成夫妇考察正定古建筑的成果、正定古城保护成果展示……这个于7月底正式开放的新展厅,由序厅、滹沱河畔的历史遗韵、红色沃土的不朽丰碑、奋发图强的历史新纪元等6个单元构成。行走其间,仿佛推开一扇扇历史之门,感受到浓浓的古韵新声。
博物馆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往未来。
目前,正定博物馆内还有六个历史主题展厅:“境生像外”佛造像展厅、“瓷韵华章”瓷器展厅、“正定名人”展厅、“遗址拾零”考古遗址展厅、“圃园石记”石刻展厅、“难忘乡愁”非遗展厅。其中,造像展厅展出石质造像与金铜造像两大类,“太平真君元年”石造像、“武平元年贾同村邑人造”菩萨立式石造像、鎏金十一面立式观音铜造像……精美文物见证昔日的商贸繁荣。瓷器展厅共展出80余件(套)瓷器,品类十分丰富,包含有故宫博物院拨交的“大清道光年制款”粉彩瓷碗等23件展品,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拨交的龙泉窑缠枝花纹瓷碗等3件展品……
“正定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艺术璀璨,在历届县委县政府有效保护下呈现出鲜活的状态。年轻的正定博物馆正通过不懈努力,加强文物价值挖掘,让古老的文物有尊严。”正定博物馆馆长朱志辉说,正定博物馆让人们能够迅速而直观地形成对正定古城的整体认识,便于进一步寻幽探胜。自9月30日至10月3日,来正定博物馆游览的游客总数逾1万6千人次,日均逾3000人次。
从南海之滨到太行东麓,仿佛走进历史深处。中午时分,黄如敏老人依依不舍地走出正定博物馆,街巷深处的那些古塔飞檐,正静静地等候着远方的客人。(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