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殷若昕|两个野孩子的彼此呼应,发出生命的蓬勃活力

2024-11-05 08:14:00 - 中国经济观察网

专访导演殷若昕|两个野孩子的彼此呼应,发出生命的蓬勃活力

黑白文娱/文条形码/文   在《野孩子》的豆瓣评论里,有一条让人印象深刻。

“导演温柔且克制地记述,两个飘零无根的‘脏孩子’,却被捕捉到了那么多自然又蓬勃的瞬间。”

专访导演殷若昕|两个野孩子的彼此呼应,发出生命的蓬勃活力

“自然”与“蓬勃”,乍看之下似乎与“野孩子”毫无关联,尤其是,当你知道这部电影实际上取材自真实的社会事件——“流浪兄弟”时,一种更为芜杂的心绪悄然滋生:自然、蓬勃,真的会出现在这些“事实孤儿”身上吗?

但当走进影院,看到导演通过明亮的色调和充满设计感的构图,短暂地将马亮和轩轩身上的悲剧性模糊化,特别地聚焦于他们的笑脸、奔跑的身姿后,你也会在片刻之间感念到他们性格底色中蓬勃待发的生猛活力。

而导演殷若昕显然并不愿意止步于此,她用平视的视角,将两人之间从对抗到拥抱再到诀别的情感渐变过程细致刻画出来,那种深刻的羁绊超越了电影中密集涌现的淡漠现实,轻易就抓住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作为一位近年来关注度颇高的女性导演,殷若昕过往虽然只有两部电影作品,但凭借《我的姐姐》,一举拿下诸多奖项,是当下最引人瞩目的女性创作者之一。

殷若昕直言自己在创作时无法扭曲本心,“我喜欢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微妙的情感变化。它有时很幽微,有时又很浓烈、很极致”。

因着本心使然,所以她关注当下沉闷的现实,关注严肃的社会议题,同样关注边缘人群,以及中式家庭里,脆弱的个体如何被撕裂、被重塑。

这一次在电影《野孩子》中,殷若昕再次出发,将镜头对准一群有家却不能归、有父母却是“孤儿”的“事实孤儿”。她始终明晰自己创作的初心,“我想讲述的是两个孤独的人在复杂的社会困境中,在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的情况下,还能够彼此呼应的故事”。

马亮和轩轩是原点,织一张更大的网

当我们细细拆解《野孩子》的故事时,不难发现,马亮是身处镜头中心的关键人物,他既是和轩轩同样处境的“事实孤儿”,也是轩轩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亲人,还是实施盗窃罪的少年犯。可以说,《野孩子》故事的起点,是失落无助的轩轩流落街头,而它的终点,则是马亮血泪成长史的落幕。

不少观众都发现影片中一处贯穿始终的细节,那便是,马亮从未叫过轩轩“弟弟”,而是一直称呼其“小孩”,他们的关系看似松散,实则坚不可摧。

在马亮的故事中,大毛同样不可或缺。在轩轩生病后,马亮急需筹措医药费为轩轩治病,无奈之下,他选择加入文叔的犯罪团伙。文叔手下最顽劣的大毛,和马亮起初并不对付,但随着愈发了解之后,他对马亮生出一种复杂的感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但却是会互相牵挂的“敌人”。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围绕马亮和轩轩、和大毛的关系,展开了诸多讨论,为其中牵涉的人物关系所着迷,他们自发进行二次创作,想要挖掘出电影中未曾展现的深深浅浅。

专访导演殷若昕|两个野孩子的彼此呼应,发出生命的蓬勃活力

不可否认,《野孩子》以马亮和轩轩为两个原点,在彼此连接的过程中进一步勾连出大毛、耗子、文叔等人的故事,这样的设计像一张细密的网,网住这些边缘的困境人生。就像殷若昕前不久在对谈直播中所说,她以此来进行更为广阔的叙事。

在和《野孩子》制片人吕旭见面之前,殷若昕其实就对电影原型事件有所了解,但她并未构想过将这一事件搬上大银幕,到底会是什么样貌。随着两人见面之后展开深聊,殷若昕脑海中渐渐有了一些画面,那是一些非常美好却在原来的真实故事中鲜少出现的细节,“我们对焦在他们最欢乐的日子,马亮给轩轩买牛奶、带他看星星、给他讲故事,这些最闪光的部分,恰恰是我和吕旭有共鸣的地方”。

一拍即合后,他们对那些关于马亮、轩轩等人关系如何嬗变的创作,进一步提炼、放大,从而让故事中的人物在冷漠黯淡的缝隙之中闪现出真实。

在建构完主线之后,创作并未一帆风顺,难题接踵而至,主线之外其他角色该如何着墨,成了困扰他们的最大难题。如果说大毛和文叔作为以马亮为原点向外伸展的弧线,那么周佼这一角色便十分特殊,作为一名刑警,如果在她身上着墨过多,则会让整个故事在类型上失去一种平衡,“会让观众觉得这是一部犯罪片,而我不希望故事偏离原本的方向”。因此,殷若昕迅速整理了思绪,让周佼只在关键的戏份中出现。

几场重头戏也十分关键——在采访中,殷若昕表示,其实早在创作之初,马亮送轩轩上学这场戏就已经定了下来,而在这场最后的重头戏到来之前,她希望在电影中展现出马亮和轩轩的生活是如何与四季变换紧密相连的。如此,当冷峻的“冬季”来临,当“家园”被毁灭后,马亮决定离开轩轩,而送他上学,便成了他对轩轩情感的具象呈现。

对于马亮的自我觉醒,殷若昕这样认为,“当人一旦进入暴力的循环以后,你就会不断地在其中缠绕下去”——因此,马亮最终醒悟,也从而牵动了轩轩的命运产生改变。

明亮与灰度,演员如何把握角色性格的矛盾?

作为《野孩子》中的灵魂人物,马亮无疑有着相当复杂的内核。

殷若昕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年轻演员的表演,她看过不少王俊凯的作品,早在创作《野孩子》剧本过程中,她内心便敲定马亮这一角色必须让他来演。 

专访导演殷若昕|两个野孩子的彼此呼应,发出生命的蓬勃活力

在殷若昕看来,王俊凯身上同时保有被社会规训出的成熟和内在的少年气这样看似矛盾的气质,只有这种矛盾性,才能诠释好马亮这个本就足够复杂的角色。她对马亮有着十分具体的设想:“笑容温暖、明亮的性格底色以及少年气,没有萎靡感,没有颓废的气息,当他不幸地行差踏错时,你依然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少年的本性在向外挣脱。”而王俊凯恰好符合这一设想。

殷若昕分享到,王俊凯在最初读到剧本时,就敏锐地抓住了其中的情感表达重场戏,并快速地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感悟。比如“吃霸王餐”、“送轩轩上学”等戏份,它们表面上没有刻意的、渲染的释放,却饱含人与人之间最为私密的情感。

在霸王餐那场戏里,因为轩轩饥肠辘辘,马亮决定带着他去餐厅吃饭,之后找来服务员,声称食物中有头发,但没想到餐厅中的监控全程拍到了画面,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尴尬逃离餐厅,短短几分钟,便将马亮身上一面具有朴素的爱与责任感,一面在社会野蛮摸爬生长、缺乏正识的复杂特性进行展露。

同样的思考还体现在马亮去夜市的戏份,在王俊凯看来,马亮不会在夜市上顺手偷吃食物,而是通过逛夜市,展现出他所处环境的匮乏以及他本身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这样的灵光自然让殷若昕感到惊喜,她意识到王俊凯走近了马亮,理解了马亮。

而在影片结尾处,马亮意识到轩轩应当拥有一个健全人本该享有的权利,因此,他决定送轩轩去读寄宿学校。这场戏中,王俊凯落下的一个重要细节处理是,马亮低头为轩轩系好鞋带,没有多余的动作,但其中敛藏的情感,却都通过这个动作暗暗诉说。

不少观众在观看《野孩子》时也都注意到了王俊凯此次在电影中的眼神戏——或是生人勿近,或是犹疑怯缩,始终带着多重意味,这正是导演和王俊凯共同找到的处理方式。

在殷若昕看来,为马亮找到情感与心理的外露点,其实并不容易。一方面,因为马亮处于长期自我封闭的状态,所以他不会是一个面部表情丰富的人,需要演员尽力控制,稍微丰富一些,表演痕迹都会非常明显;但另一方面,当演员在银幕上诠释时,又不能表现得毫无波澜,必须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变化,即便是微妙的变化,也要通过眼神传递给观众。在成片中,王俊凯的眼神戏处理得细腻、有层次感,透过马亮的眼神,我们能够发现,他和轩轩在相处过程中不断被治愈这一潜藏着的情感事实。

作为一位还在不断进阶的青年导演,殷若昕对于每一次执导电影的经历都抱有很深的决心:学习、吸收、成长。通过这一次和摄影指导、美术、剪辑等幕后团队的共同协作,殷若昕再次感受到了一种创作的快乐,这种快乐很细密、很扎实,是一场戏一场戏去沟通碰撞,是将原本粗糙的东西一点一点修葺塑造到相对成熟的状态,最终找到一个最优解的完满。

谈及自己个人创作路径的规划,殷若昕坦承,自己一直希望能够多做尝试,多去体验。她并不执着于某一类故事,更希望在每一次的创作中都能有所创新。作为曾经在话剧领域工作多年的青年导演,她对于镜头语言和视觉上的表达更为在意,在《野孩子》中,她尝试了大量的外景拍摄、精细的场面调度等等在之前的项目中不曾遇到的创作内容。“《野孩子》里,在视听呈现上做了一些新的表达,而未来的项目中也会逐步地尝试更多新的东西。”

图片来源:《野孩子》海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