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线性资本王淮:地平线上市是新一代中国硬科技企业成长范本
本报记者张硕北京报道
有时候环境有多复杂,胜利的法门就有多纯粹。
“公司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余凯很快就意识到更需要的是战略投资而非财务投资。希望通过合作协同放大优势。市场环境起伏的时候,余凯的个人能力和魅力帮助地平线获得了不少战略投资,换个人可能就做不成了。”
北京跑出了一家超级智驾企业。10月24日,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9660.HK)正式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募资约54亿港元,成为今年港股最大IPO。上市首日,地平线股价一度涨超30%,总市值达706.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47.7亿元)。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在上市致辞中表示,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是首家也是目前最大规模量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经过九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众多车企品牌在中国布局智能化的首选合作伙伴,也是汽车智能化变革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此次香港上市的完成,标志着地平线面向国际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
九年,从0到走完1.0时代,地平线并非一路坦途。据媒体统计,IPO前,地平线累计融资32轮,共募资23.63亿美元,约有100家机构参与。而在余凯接触的第一位投资人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淮眼中,余凯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以及过人的远见,于是有了开篇的感喟。
“我们是花两年的时间把余凯从此前的机构‘忽悠’出来的,选择地平线就是因为余凯这个人。”作为Facebook总部第二位中国籍工程师和第一位中国籍研发经理,王淮笃信先进技术和长期主义,相较于纯粹的前沿技术,他更看重那些可以真正落地给产业带来宏大改变的“星星之火”。五年前《中国经营报》刊发了《好的投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访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淮》的报道,在那次交流中,王淮便分享了对余凯这位“创业者”的敏锐判断。近期,王淮再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对于地平线行至今日,提及最多的,还是余凯这个人。“在夏天有冬天御寒的前瞻性,余凯是一流的科学家,更是一流的创业者。”
让梦想照进现实
“这几年,我们大概半年左右会碰一次面,作为投资人,我们不太参与企业的经营细节,我们的交流多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等维度。他的分享也经常给我一些启发。”作为地平线从诞生到今日的见证者,王淮将他与余凯的交流更多看作是时不时的“精神共振”。
在此前媒体报道中的王淮是余凯接触的第一位投资人,王淮向余凯介绍了高瓴创始合伙人张磊,张磊又向余凯介绍了五源的刘芹。线性也是地平线种子轮投资方之一。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10月,地平线正式完成种子轮融资,完整投资方名单是:五源资本、高瓴、红杉中国、线性资本和金沙江创投。作为最早承诺加入天使轮投资方,事实证明线性资本具有“懂技术”和“敢下注”的专业判断力。
今年是线性资本成立十周年,10月24日,线性资本在杭州举办美元投资人年会。超过100位基金LP嘉宾以及线性被投企业创始人出席。而也是这一天恰逢地平线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由于不能到现场参加年会,余凯为这次年会提前录制了一段视频:
“地平线和线性资本是青春做伴,难兄难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当年在百度工作的时候完全没有创业的想法,Harry(王淮英文名)跟我说:‘我知道你现在不想创业,如果未来有一天你想创业了,一定要第一个来找我。’我当时没放在心上,两年后,2015年,当我有创业的想法,果然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Harry,线性资本也成为地平线的第一家投资机构。这些年来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在硬科技赛道上不屈不挠持续耕耘,也各自都有斩获。这次我本人不能来现场参加年会,是冥冥之中的巧合,10月24日是线性资本的年会,恰好也是地平线在香港IPO的日子。展望未来,我相信线性资本的被投企业和地平线一样,和我一样,和Harry一样,都怀揣着一个梦想,相信硬科技可以改变世界,让更多的人生活更美好。”
“改变世界”也是前后五年采访王淮,他提及最多的一句话。在王淮眼中,上市是一个科技公司的新起点,科技投资、科技创业,是一条漫长和辛苦的道路,地平线的成长故事能给更多的科技创业者带来鼓舞和启发——新一代中国的硬科技创业者一定会将最好的科技产品带给全世界,推动很多产业的进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决定地平线命运的两次抉择
“如果没有当初‘壮士断腕’砍掉其他业务线,聚焦智驾,可能不会有如今的成绩。今天看,‘战略聚焦’让地平线走得更高更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过多次深入的讨论,余凯的判断是清晰准确的。”谈及地平线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王淮认为战略聚焦是决定企业走向的关键一役。
有关资料显示,成立伊始,余凯为地平线还组建了一个背景豪华的联合创始人团队: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始成员之一的杨铭彼时负责软件;百度主任架构师黄畅负责算法;曾任诺基亚大中华区研发副总裁的方懿负责硬件。而“身怀绝技”的联合创始人基于其业务所长,也让地平线最初的发力点涉猎甚广,四面出击。
“一开始有一些并行尝试的方向,造成赛道有一些不清晰”是彼时不少投资人的感受。“早期,我其实对地平线的发散运作方式有不同看法,但我们作为投资人看多的项目多,缺乏的是真正实践。Facebook的工作经历教会我对事情有很大的试错机会,我们当时做事的宗旨就是Breakthingsandmovefast,很多事情可能是在多次试错后,找到对的方向,坚持做下午就成功了。这需要投资人和创业者有耐得住寂寞的坚持和信念。”王淮对记者表示。
有关资料显示,成立之初,地平线有过很多尝试,包括给空调等家电提供智能音频软硬件模组,给商业场景提供视觉能力等。而这些发力点也曾一度为地平线带来盈利。但也正是这种场景过于发散,让投资人认为地平线的发展路径缺少抓手,目标远大却很难落地。
2017年,在A轮融资完成后,地平线发布了征程和旭日系列的第一代芯片,分别面向智能驾驶和智能物联网市场。2019年地平线迎来了至今最重要的一个战略与业务转折期:从发散到聚焦汽车智驾领域,提供以芯片为核心的智驾解决方案。也就是今天地平线专注于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智能驾驶提供核心技术的商业路径。
“地平线决心聚焦‘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这在当时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勇气,余凯的判断在这个时候特别重要。我们都知道战略聚焦可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但具体聚焦到哪一块业务,做深做实,这需要创始人和他的团队最终下决定。智驾赛道前期投资大、周期长,这些都会考验企业的定力和耐心。‘砍掉挣钱的业务,押注短期内不挣钱的项目’,这不是每个创业者都敢下的决定。事实证明余凯的决定是正确的。”王淮表示。
2019年11月,地平线决定裁掉除智能驾驶之外的其他业务部门,员工人数从约1200人减少至约700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战略上的收缩和聚焦,成就了日后拔得智驾头筹的地平线。“如果没经历过企业组织架构的巨大变动也很难成为一个有效组织。成功的企业组织一定要跟你的战略是适配的。”王淮感叹。
2020年,余凯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短平快的生意是没有护城河的,但是也需要追求护城河和业务的同步成长。有时候慢就是快。因为我们越聚焦平台赋能、做的事越标准化,就越能有大规模增长;而且当你不做集成项目,不去挣‘快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在变多,反而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在王淮眼中,德国人严谨、对未来有执行力,美国人充满想象力,富有创新精神和试错能力,而中国创业者恰恰能将这两种优势有机结合。
“余凯的忧患意识帮助他在最关键的时候做了最正确的抉择,这种能力是非常罕见的。”王淮告诉记者,2020年前后,科技投资如火如荼,赛道火热,余凯却敏锐地预判到了行业的转折点或将到来。“在行业夏天就开始为冬天御寒做准备,他的很多判断和抉择都在为未来做预演。那时候,还有很多人认为会不会过于有忧患意识了。”
事实上,不到一年的时间,2020年开始,资本环境出现变化,行业融资开始收紧,不少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余凯在积极的环境中不冒进,在充满挑战的市场中不退缩。”王淮这样形容。
此后两年的时间,地平线与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组建了合资公司,这让地平线的业务从中国车企扩展到了国际车企。“德国人非常重视汽车电子化跟智能化的未来,而前装是个特别烧钱的事情,在行业并不是一路高歌的情况下拿到巨头的战略投资,余凯的个人能力和魅力(合作方对其看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王淮补充道。
从科学家到创业者,再到一名成功的企业家,王淮眼中的余凯有其变与不变。“余凯到上海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见客户,很难约到他的时间,为企业发展奔波的愿景和使命也让他更加‘务实’和‘柔软’。有预测能力也有实践精神,这对于掌舵者格外重要。”王淮打趣地说道。他表示,反而是到北京,他们才能有时间坐下来深入聊一聊。
王淮说:“地平线在十年内跑完了从初创、产品验证、规模量产到上市的整个流程,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打造了硬核科技公司的成长范本,尽管很多选择难以复制,但这给了硬科技赛道的创业者很大的信心,这是当下特别珍贵的事情。”
持续聚焦有远见的事情
“我觉得国内智驾的格局现已逐渐形成,但尚存裂变空间。我认为主机厂自己下场做智驾方案并不是首选,成本高、适用范围受限等都制约其发展。地平线在市场化的解决方案是属一属二的,但华为的实力不容小觑,华为的生态链每个环节都有其技术和规模优势。其他供应链上的企业也都会在自己有把握的领域分一杯羹,但先跑出来的是华为和地平线。”谈及未来智驾的发展格局,王淮表示。
不以山河为远,不以日月为限。2024年是线性资本成立10周年,王淮告诉记者:“我们特别喜欢有长期远见、长期坚持下去的项目和事情。”除此之外,王淮还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我们相信让一个技术人实现商业化,比起让商业人实现技术化,要容易得多。如果成功,带来的回报也会大得多。所以,线性投的人,必须懂技术。但我们同时要求,他必须要谦逊和肯学习。很多技术大牛不懂得怎么跟人打交道,这很难从创业者走向企业家,谦逊让技术大拿明白这不是一个纯靠技术就能解决问题的简单世界。”
基于上述判断,目前线性资本聚焦三大方向:AI+软件、应用;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AI加硬件;传统领域的新技术变革(如生物医疗、材料、能源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王淮表示,线性希望被投企业的创新科技应用于各个垂直产业大幅提升产业效率,赋能其解决痛点问题,完成产业升级,通过产业价值的大幅度提升实现商业价值的超额回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淮特别强调了未来合成生物学、新能源、新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利用AI算法赋能可以孕育很多新的赛道。
“新能源发展是大势所趋,而这条赛道上如何用更绿色更环保的方式来生成能源、传输能源、存储能源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孕育着不小的机遇。未来世界不只是需要AI来改变,物理世界的进阶和变化与这些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王淮分享道。同时他也坦承,这部分是辛苦钱,不好融资,市场体量和路线还在起步阶段,但一定是未来。
他还认为,中国丰富的能源背景及成本优势是可以孕育这个领域的进化的。“中国人非常看重制造业的,这是立国之本。所以在这个维度,不管环境生态、创新意愿、国家支持等,都有自己的优势。此外,我们认为在这个新旧产能更迭的时代,生产制造的材料都在面临一个技术的革新,AI可以很好地赋能这些事情。”
“历史是一个永不会停的钟摆。大部分时候,如果你过于聪明地看到了终点,你很难成为一个全情投入的开拓者,你甚至会觉得无事可做。但如果每个人都因畏惧选择停下脚步,就地等着,韬光养晦,那么只会剩下一潭僵死的池水。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理性蛰伏的产物。”这段话对应王淮和线性资本是很恰当的备注。
王淮是非常聪明的投资人,但又不会因为过于聪明,而乐于追求当下的收益。他敢于对投资人说,线性资本只会做长期投资,而这些投资只给极少数有潜力和有远大梦想的技术型创始人。因为这些人可以通过技术的产品化和商品化,最终解决有巨大影响力的“困难问题”。简单概括就是,投资人如果想赚大钱,就得等一等。
立足长远,不被当前的不确定所困扰,恒忍持久。地平线的成长范本和线性资本的十年路径,让我们看到了有“后劲”的企业该有的样子,更是起伏时代,硬核科技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实底色。
(编辑:赵毅审核:童海华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