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脱贫成就 助力乡村振兴——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旅游扶贫案例

2022-02-04 23:41:10 - 媒体滚动

一、基本情况

静乐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国土面积2058平方公里,全县辖4镇10乡1个居民事务中心、223个行政村,总人口16.2万。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被授予“中国藜麦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有天柱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静乐县有五大特点:

一是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全县初步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锰、铝矾土、石英、大理石、钾长石等近20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最大,可采储量60亿吨。境内以汾河、东碾河、鸣河为主的八大河流网络分布,其中汾河纵贯县境40公里,人均占有水量90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近两倍,属晋西北极少数富水区域。

二是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县城距忻州89公里,距太原81公里,距北京400余公里,既在省城1小时经济圈内,又在北京400公里旅游圈中。太佳、忻保两条高速横贯县境,宁静铁路投入运营,静兴高速、静静铁路即将建成通车,开工建设的太原西北二环途径县境,宁静高速纳入国网规划,G337(忻黑线)、G241(宁白线)网络分布,是太原、忻州与西北部县区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是生态完好,宜居宜游。全县林地保有量为154.7万亩,林草覆盖面积125.4万亩,无污染、原生态,发展林牧业潜力巨大,农畜产品质量上乘,盛产小杂粮、藜麦等优质农作物,藜麦被省政府确立为全县的脱贫主导产业,获批设立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争取实施了汾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建成了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栖息的鸟类、鱼类逐年增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体验脱贫成就 助力乡村振兴——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旅游扶贫案例

静乐县国家级汾河湿地公园

四是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静乐县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3℃。年均降水量47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总降水的60%。年均负氧离子浓度为1426个/立方厘米。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90~145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64小时。5~9月为度假旅游的“特别适宜”期,3~4月和10~11月为度假旅游的“很适宜”期,1~2月及12月为旅游的“适宜”期,是休闲旅游避暑康养的胜地。

五是历史悠久,传统光荣。西汉置汾阳县,隋大业四年(608年)更名静乐县。历代人才辈出,有早于大禹、以治水名垂史册的台骀,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天柱大将军尔朱荣等享誉三晋大地。孕育出“刚正、忠义、廉洁”的清代布政使李銮宣,古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国学大师李锡书,革命烈士吕调元等。静乐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共早期党员、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高君宇的故乡,百团大战首战在康家会打响,“四·八”烈士纪念碑耸立在城南汾水河畔。

二、旅游扶贫成效

目前,静乐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静乐县观光旅游、品土豆宴、购土特产的省城游客日益增多,今年县接待游客已达60万人次,旅游消费创收达9000万元,带动2000余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实现了贫困户多渠道增收、多元化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主要做法

自1995年扶贫静乐县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结合静乐县完好的生态、悠久的文化遗存、淳朴的民风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立足静乐县实际,将旅游产业发展融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旅游扶贫主力军作用,以打造“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为目标,主动融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持续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推出了“登中华北天柱,逛晋北古城,观明清书院,游生态长廊,悼革命先驱,探文物古迹,品绿色杂粮”的旅游宣传主题,以县城为中心,以汾河生态走廊和碾河文化走廊为两翼,以静乐八景为龙头,推动乡村采摘游、农业观光游、青少年活动游、老年娱乐游、红色革命游、生态休闲度假游、文物古迹探寻游等多元旅游业态快速发展。同时,文化和旅游部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投资少、风险低的农家乐等,为游客体验田园生产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文化和旅游部挂职干部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省市文旅部门对接协调,将忻州全境文化、旅游资源纳入了黄河流域文化保护规划和太行山旅游板块规划,为静乐县乃至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验脱贫成就 助力乡村振兴——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旅游扶贫案例

静乐县天柱龙泉

静乐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236处,拥有古遗址128处、古墓葬37处、古建筑47处、石窟寺及石刻12处、近现代文物建筑12处。这些文物是当地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资源,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何用好老前辈留下的宝贵基因,新到任的孟宪璋同志提出了建设静乐县遗址公园的构想,更是为静乐县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深入帮扶,静乐县初步形成了“城市旅游、乡村旅游、景区旅游、人文旅游”四轮联动的格局,不但树绿了,河清了,黄风黑尘不见了,环境大变化,生活大变样,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找到了奔头,来玩的游客有了看头、多了玩头。如今,作为汾河上游重点流域和深度贫困县,静乐县初步实现了从单一生态效益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掀开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宏伟大幕的闪光一角,形成了文化旅游扶贫新模式,推动旅游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为解决旅游扶贫区域核心问题起到关键性突破作用,将带动静乐县旅游扶贫事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效果,静乐县的明天将会因旅游变得更好、更美、更幸福。

案例点评

静乐县生态资源丰富,文化资源深厚,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深入帮扶下,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初步实现了从单一生态效益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形成了“城市旅游、乡村旅游、景区旅游、人文旅游”四轮联动的格局,推动旅游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形成了文化旅游扶贫新模式。

编辑:王莹

审核:邓敏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