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布局2023年稳增长,扩大投资仍是重头戏
进入12月来,各地开始密集行动,围绕明年稳增长做出一系列部署。从各地公布的信息来看,稳投资仍是重头戏。
据《解放日报》报道,12月2日,上海市召开2023年经济领域工作思路座谈会,会议强调,要把握好“二八定律”,注重抓重点、抓关键、抓带动性强的工作,服务重点企业发展,抓好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重点区域发力。
一天之前,陕西省发改委召开2023年项目投资工作谋划专题会,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明年项目谋划储备,狠抓项目前期工作,稳定前期费用投入,推进“可承诺事项+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推动一批高质量项目尽快落地。
12月1日至2日,河南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谋划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和“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不断强化“四个拉动”(投资、消费、出口、物流),推动经济提质提速发展。
除了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一些地方也公布了具体投资计划,投资总额从千亿到万亿级不等。
例如,沈阳市提出,2023年谋划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力争达到3000个、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青岛胶州市上河新区称,明年将有254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4753.6亿元。河南巩义市2023年将聚焦先进制造业、社会民生、能源等领域,初步谋划重大项目292个,总投资192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9亿元。鄂尔多斯市提出,2023年计划实施重大项目465项,计划完成投资达1600亿元。
东吴证券宏观分析师陶川对界面新闻表示,地方推动重大项目投资的意愿强烈是出于多重因素考量。首先是满足“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的要求,这是战略部署。其次,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房地产投资短期内不可能迅速回暖,而民营企业追加投资意愿有限;消费方面,尽管疫情防控措施有所放松,但短期内消费很难有明显改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大项目投资最容易形成实物工作量,对稳经济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他说。
今年以来,在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持续“输血”下,1-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连续六个月回升,在所有经济指标中表现最佳。
分析师普遍认为,在资金、项目的支持下,明年基建投资仍将保持强势,成为稳增长的中坚力量。
“各项增量政策工具大概率能够支持今年年底的基建依旧保持强势,预计今年基建增速或在11.7%左右。明年基建仍将保持一定热度,增速或接近10%。”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说。
他特别指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基建领域的民间投资表现有望改善,即便明年支撑基建的增量工具不如今年多,但全社会的基建投资资金可能要多于今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专项债和政策性金融工具仍然是明年基建发力的重点。他预计,受今年的高基数影响,明年基建投资增速或小幅回落至8%左右,但2022-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仍将有10%左右。
有消息显示,2023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提前批额度已经下达给地方。福建省财政厅网站11月1日发布公告称,财政部提前下达该省2023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03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一般债务101亿元,专项债务933亿元。目前,该省正积极组织项目申报,紧抓前期准备工作,计划明年1月尽快启动发行,以发挥政府债券资金的投资拉动作用。
据中泰证券估算,假设专项债提前批总额度类似福建省增长30%,那么2023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或在1.9万亿元。同时,2022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占2022年新增专项债额度的比例为40%,假设这一比例不变,那么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或为4.75万亿元,较2022年的4.15万亿元(3.65万亿+5000亿)增加了6000亿元。
陶川表示,明年,除财政发力外,非财政资金可能将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政策性金融工具、补充抵押贷款(PSL)等。另外,除了推进商业银行进行配套融资外,监管层还可能从信托贷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以及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建投资。
央行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自9月央行时隔两年半重新向三大政策性银行投放抵押补充贷款(PSL)以来,截至11月末,PSL净投放规模已达6300亿元。分析师人士指出,PSL的扩张与近期国家加大房地产市场保交楼力度以及基建投资稳增长等密切相关。
“今年基建投资增速或在11%左右,高基数作用下,明年可能会有所回落,但政策发力仍将对增速有一定支撑,预计将在8.4%左右。”陶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