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国:食品安全谣言需要快速、反复破解

2024-03-05 16:35:38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科协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一直备受关注,但食品安全谣言屡禁不止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两会上,他将再次提交关于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的提案。

白酒也是孙宝国多年来研究的领域,“中国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但中国白酒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他认为,中国白酒突破传统实现现代化,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而不单是把经验变成科学,把手工变成工业。

孙宝国:食品安全谣言需要快速、反复破解

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

新京报: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的科学严谨性,是近年来你一直关注的话题。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强化谣言整治有何建议?

孙宝国:近两年,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屡禁不止,其中也有别有用心者,利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不了解和焦虑心理,恶意造谣、谋取个人利益。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食品安全的固有认知误区被反复炒作。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喝牛奶致癌”“食品添加剂有害”等谣言多年来反复出现,这些认知误区普遍存在传播范围广、迷惑性强等特点。

其次,对食品领域“新兴产业”的报道解读易“以偏概全”。比如对预制菜产业不科学、不客观的报道,易使行业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加重。

此外,个别直播间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受理的60多万件投诉中,直播行业成为重灾区,包括“低价引流”“虚构夸大商品原价”“虚假宣传”等。

我认为,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需要快速、反复破解,更要自信、有技巧地讲好食品与科学、食品与文化的故事,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我建议加大对顽固谣言的科普宣贯力度。建议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从国家层面梳理、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顽固谣言清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等发挥食品领域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内容进行科学、全面的解读;加强开展广泛、深入、持久、多媒体科普宣传,让科学跑赢谣言,让谣言止于智者。

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对于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的机构及个人加大监管、惩罚力度;强化各信息发布机构自我监管责任。同时,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谣言治理体系,明确食品安全谣言治理的目标职责、责任单位和工作机制。

培育发展预制菜,首先要健全标准体系建设

新京报:去年,预制菜的话题多次在网络上引起争议,但预制菜也是各地竞争布局的产业热点,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应该如何正确认识预制菜?

孙宝国:现在公众对预制菜的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其实传统的肉冻、鱼冻就是预制菜,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预制菜从厨房到产业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先行者,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的菜肴都是预制菜。我认为,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恰逢其时。

预制菜产业化是社会快节奏发展、多样化消费、乡村振兴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现在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针对预制菜的标准、监管缺乏统一的管理原则。目前,市场上存在不同企业针对同一产品执行不同标准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产业链建设短板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式预制菜生产装备的自主设计创新、智能化水平较低,滞后于产业的规模和快速发展水平。

部分预制菜产品的口感与风味复原难度大,复热过程对营养物质的影响等研究仍需加强。复热后如何保证风味最大程度还原、营养物质最大程度保留,成为预制菜能否被消费者接受的关键因素。

预制菜品类也比较单一,亟须丰富。同时,由于中餐菜系丰富、烹饪技艺多样,预制菜标准化生产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实现各大菜系、各种烹饪技艺的预制,预制程度如何把握,都需要进一步关注。此外,预制菜产业相关专业人才也明显不足,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需高度重视。

我认为要培育发展预制菜,首先要健全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产业监管制度;加大科技投入,破解口感与风味复原、营养物质保留、质构保持、品质保真等基础共性问题。同时,还要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产业集聚、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科普宣传,做好消费者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选得安心、买得放心、吃出信心。

来源:新京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