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甘肃生态环保行】平凉崇信县:窑洞变牛舍 “犇”向幸福路

2024-06-05 00:32:50 - 西部网

西部网讯(特派甘肃记者高思雨)6月4日,“共赴绿色之约——2024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来到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窑洞生态养牛示范点。放眼望去,每一孔窑洞牛舍宽敞明亮,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在青山绿树间,牛叫声此起彼伏,犹如一曲动听的“乡村致富交响曲”。

【2024甘肃生态环保行】平凉崇信县:窑洞变牛舍 “犇”向幸福路

“窑洞养牛”模式竟成高考题?参考答案在崇信

据悉,崇信县作为平凉市“窑洞养牛”的代表,素有“洞府住进‘牛魔王’,村里娶回‘美娇娘’”的说法,可见“窑洞养牛”模式在当地很成熟,并成了群众致富的“密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43题(地理),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景,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这一开放性考题正是以平凉独特的“牛产业”模式为背景而设置的。今天,带着对“窑洞养牛”这道高考题的思考,参加2024甘肃生态环保行的记者朋友们在崇信县找到了完整答案。

崇信县是全国肉牛优势产区,是平凉红牛发展的核心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提出了“塬果川菜整县牛”的产业布局,把牛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全力推进。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群众从过去居住的窑洞搬入了新房,出现了大量闲置土窑洞。

因此,利用无人居住、具有天然优势的窑洞发展养牛产业,成为当地探索经济发展“更优解”的一种方式。通过实践探索,如今群众真切感受到土窑洞背风向阳的天然优势已然转化为改造成本低的经济优势,农村也切实提高了养殖效益。在甘庄村,窑洞养牛真正实现了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现代养牛业的朝气相得益彰。

【2024甘肃生态环保行】平凉崇信县:窑洞变牛舍 “犇”向幸福路

盘活资源节约成本 “冬暖夏凉”牛舍优势有三

据崇信县黄寨镇镇长金涛涛介绍,窑洞养牛有三点显著优势。一是提升了养殖效益,降低了养牛成本。经测算,棚舍养殖每头牛固定投资9600元,窑洞养殖固定投资3800元,节约固投成本5800元,通过降低前期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养殖效益。

二是牛的疾病少了,产犊成活率高了。窑洞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环境舒适,采用窑洞养殖的基础母牛产犊率和牛犊成活率比棚舍分别提高了5%和4%,养殖的育肥牛雪花牛肉出肉率达到了15.7%。

三是通过改造土窑洞养牛去除了残垣断壁,改善了人居环境,留住了乡愁记忆。实现了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现代养牛业的朝气相得益彰;窑洞文化散发的老气与红牛文化焕发的生机相得益彰;养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文旅产业的人文属性相得益彰。

巧养“幸福牛”群众日子过的有“犇”头

【2024甘肃生态环保行】平凉崇信县:窑洞变牛舍 “犇”向幸福路

“以前养牛是为了耕地,现在养牛是为了致富。”谈起“窑洞养牛”带来的效益,甘庄村老下社养殖户侯卓难掩喜悦,他告诉记者,他养殖了70多头牛,窑洞改牛舍成本较低,牛的粪便还能全部化作种玉米的饲料,等玉米成熟后,玉米及秸秆又喂给牛,实现了生态循环,既增加了收入,又能美化村里环境。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甘庄村采取“村级改造利用”和“社会资本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引进县红牛公司,鼓励合作社、农户与其一起入股、共同致富。自2020年运营以来,出栏红牛900头,合作社分红12万元,村集体分红12万元,户均分红11200元。

目前甘庄村牛饲养量达到1200头,建有千亩饲草基地2处,建成牛肉分割车间、熟食加工厂、红牛体验馆各1处,栽植矮化密植苹果园1800亩,建成以“千头牛、千亩果、千亩草”为核心的循环产业园,形成了“饲草转化、肉牛养殖、牛肉加工、牛粪堆肥、绿肥育果、还田增收”六位一体循环产业链,提供了一条立足资源资产、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的发展新路子。

在众多窑洞养牛示范带的共同带动下,黄寨镇先后改造窑洞495孔,全镇养牛1.25万头;崇信全县建成了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7条,集中改造窑洞1700孔。下一步,县里将进一步大力发展标准化现代化窑洞生态养牛产业,继续抓好窑洞养牛经验的总结完善和提升推广,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努力把窑洞牛打造成平凉红牛的一张亮丽名片。

编辑:齐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