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奎:把县城融入大城市的发展,有哪些成功案例?带来哪些启示?

2022-07-05 14:05:00 - 媒体滚动

县城与中心城市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县城环绕在中心城市周边,构成中心城市的支撑力量。中心城市和县城承担不同职能,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都不可缺少。中心城市是皇冠明珠,县城是底座支架;中心城市是核心节点,县城是重要节点,共同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网络。

县城融入大城市,有多种方式,要综合考虑县城与大城市发展阶段、空间距离、要素流动、产业分工等条件和特征。

第一种类型是同城化、一体化、全方位深度融入。江苏太仓市在行政上隶属于苏州市,与上海嘉定区仅一河之隔,上海与太仓之间有高铁和高速公路。有人工作在太仓,居住在嘉定。近年来太仓市提出要从“融入上海”转向“沪太同城化”发展。这一战略方向是符合实际的,调研了解到:上海有些科研机构搬到太仓,或在太仓设分支机构,比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大批人才在太仓扎根,补齐了江苏无机材料产业发展短板。

第二种类型是县城与所属省会、计划单列市之间,在功能、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增强联系。这类县城与大城市有一定距离,因此都在以“县城组团”方式成长为地区性中心城市,或者提升自身“中心化”程度。典型的有成都金堂县、合肥肥西县、青岛市代管的胶州市等。

第三种类型是在一两项产业或服务功能方面的融入。这种类型的县城距离超大、特大或大城市较远,但并不妨碍在几个具体的产业链条、价值链条上展开合作。河北邯郸距离北京450公里左右,邯郸馆陶县、魏县等一批县,与北京市在农产品生产供应与销售重点领域进行紧密合作,产业上涵盖农产品加工销售、冷链物流仓储、5G智慧物联、现代云仓、供应链金融等环节,这些合作对就业有明显促进作用。

从这些案例看,县城融入城市,大有可为,可总结一些经验。一是融入要循序渐进。县城融入大城市,从几个项目做起,到深度融合,是持续高级化的过程。县城的规划及决策部门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错失推进融合的时机。二是融入需要因城施策。融合模式多种多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江苏太仓审时度势提出推进“沪太同城化”发展,但河北邯郸馆陶县就无法与北京同城化、一体化。三是差异化定位是关键。在大城市面前,县城要保持特色,需要把自身价值放大,比如有的县城着力发掘优质农产品这个亮点,抬高县城与大城市合作的身价。四是以要素流动为重点。城乡融合,实质是劳动力、土地、资金、数据等要素之间的融合,要查找阻碍要素流动的堵点,实现人口、资金、货物等各畅其流。

县城融入大城市,要发挥大城市的作用,但也不要陷入“大城市决定论”。有的地方一提县城融入大城市,就要把县改成大城市的一个区。盲目改区会加重“大城市病”,也会使县城失掉本色。还有一些县,远离大城市,暂时不具备融入条件,于是就感到信心不足。其实,这类县正好可以借助县城与大城市之间较为开阔的空间间隔,避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强化县城自身力量。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

今日热搜